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发展文化能力的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有文化自信,但是也存在着文化自信缺乏的困境,故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视为使命与责任,根据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从文化自信视角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学校用"大思政"的理念来设计思想政治话语权体系的前提下,提高师资队伍的文化自信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湖湘红色文化是三湘大地各族人民优秀传统、崇高精神的智慧成果。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其拥有了独特的地方性、坚定的革命性、内在精神的传承性等优秀特质。湖湘红色廉洁文化具有巨大的现实主义教育价值,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现代高职教育思政课程内在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能充分发挥湖湘红色廉洁文化深层育人、育德教育的价值,借助高职思政课堂引领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文章对湖湘廉洁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将其有效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提出加强湖湘红色廉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课堂融合、加强湖湘红色廉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实践融合等对策,使其共同构筑立德树人之魂。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气质。作为地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应当承担使命,有所作为。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发掘非遗文化的育人资源,将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智能手机已成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生活中的主要娱乐项目,而基于计算机网络文化而成的校园亚文化,也已成为当代高职院校在发展中热议的话题。高职院校校园亚文化的形成会对院校精神、价值取向以及教风学风产生很大影响,如何利用网络来引导高职院校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这也就直接反映出高职院校在校园亚文化建设中对网络是否有足够的重视。论文基于网络视阈对当代高职院校校园亚文化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对高职院校校园亚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平衡记分卡的思路和方法入手,以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和办学使命为出发点,将高职院校的绩效评价转化为具体的实现方法,为实施方案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框架,旨在促进高职院校更新战略思维,提高整体素质与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源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只有在践行中才能将自身效用最大化。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为研究对象,在传统文化视域中阐述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践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并在高职院校的语境中探讨以"1234"模式推动大学生党员践行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专业教学中渗透进行企业文化的熏染,可以增强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能缩短毕业生适应就业岗位的时间。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具有必要性,也有相当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以“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为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双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创建是高职院校实现双语教学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而目前高职院校双语文化环境薄弱、双语学习气氛淡薄,已成为阻碍双语教学实施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运用双语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创建策略以有效地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船政文化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特有的内涵特征,可以帮助新时代高职生更形象、生动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将船政文化潜入高职广大教职员工的灵魂中,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构建多平台的传播途径,以实现对高职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0.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筑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充分发挥课堂实践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大力营造课外校内实践教学氛围;积极构建红色实践基地,广泛利用校外实践教学红色资源。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文献中心直接参与学校的科研服务工作,也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作用在逐步提高,而其管理功能却受到局限,需要不断创新,不断适应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就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而言,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实行因材施教,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优化,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学文化重构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学文化重构是高职院校提质培优行动的内在要求,文章明确了基于教师发展的高职教学文化内涵,分析了目前高职教学文化三大特征:以"支撑支柱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和以"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为育人机制,指出目前高职教学文化存在的五大问题,提出基于教师发展的高职教学文化建构策略与路径,并且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进行了教学文化重构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笔者作为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艺术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日益体会到高职院校的绘画课教学必须尽快走出传统模式的禁锢,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造,以此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和当代高职学生的艺术绘画能力水平要求。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主要是提出了如何改进当前高职学生绘画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发展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传统高职院校的教学思路和教育理念相比,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要求充分融入“大思政课”的教育思想,从思想层面、心理层面、道德价值观层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和个人思想意志。将“大思政课”深刻的教育内涵应用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理念当中,提升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价值、家国情况的思想格局。阐述了高职院校“大思政课”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大思政课”的重要性树立正确认知、对“大思政课”的教学融合进行创新等教育改革融合路径的有效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公民个人参与公共外交的时代已经到来。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新时代公民的一员,也不可避免地走在参与公共外交的征途之上,这就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谐传播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高职院校英语课堂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课堂上将语言与文化融合,如何破除英语课堂上母语与外来语二元对立的状态,帮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寻找到文化理解的途径。文章尝试借助"第三空间"理论,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中进行跨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公民个人参与公共外交的时代,也期望能够帮助高职英语一线教师打开跨文化教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是学生学习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培养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目前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方法,坚持在以人为本的视阈下促进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方法上的不断创新。本文将通过对这一教育方法加以探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8.
立体裁剪课程是当代服装行业中特别重要的设计和制版方式,是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备受重视。本文通过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的研究,就立体裁剪课程提出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蓬勃发展,国家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由于高职院校接收生源的范围广泛,中专起点对口升学学生群体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容易受到忽视,没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设置,针对高职院校对口升学学生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更有利于对口升学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0.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限于政府,要从"活态文化"层面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更好地继承传统、开拓未来。高职院校在立足地方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发掘自身优势,尤其是在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中,不断拓宽与地方非遗产业的融合范围,解决非遗传承人培养难题。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传统手工艺行业、企业、非遗办等主体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需求,开展实地性研究,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为使命,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