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引言 区域经济差距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域经济差距,尤其是对于大国来说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我国在历史上即为一个区域经济差距比较大的国家.解放后,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国家将投资重点放在了中西部地区,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东中西部均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扩大了.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价值工程》2011,30(35):13-14
建国以来的不同时期我国实施了差异化的区域推进战略,从总体上看,是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模式逐步推进的,这些区域推进战略在东部沿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在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但是仍然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不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中西部这一点更加明显。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思想做了整理,以图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分析我国的区域协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的实质是谋求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共同发展。城市群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具有强烈辐射带动作用的发展极,是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空间。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将有助于城市群、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是青海省人口、城镇的密集地区,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以夏都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推进青海东部地区发展的现实基础,对推动青海"四个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东西部区域差距;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优势,但是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正在不断下降,且经济规模效率极低,垄断等非市场化制度正在阻碍东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国TFP增长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中部地区存在典型的俱乐部特征;各区域均存在显著地条件收敛趋势,从而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将长期存在。政府在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中,不仅要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本投入、促进劳动力市场繁荣,更应该注重市场化推进与法律制度的建设,破除行政性垄断,通过有序的市场化机制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开始于2000年,经历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个重要阶段,分别对应着四大区域板块的经济转型。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东部率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是摆脱贫穷落后、改变老工业基地的萧条局面,实现产业与人口分散,它们分别是中国落后区域、萧条区域以及膨胀区域经济转型的典型代表。中部地区综合征缠身,三种类型的转型兼而有之。各区域在实施转型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任重道远。展望"十三五",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将表现出以下特点:中国区域经济转型速度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出现转型区域分化;东北地区加快转型,有望实现区域复兴;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引领全国经济转型;中部地区全面转型,应对多重区域问题。  相似文献   

6.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7.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面临着新一轮的政策调整。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点在于:要始终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时积极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升级。未来,资源丰富、城镇化潜力巨大的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将接力东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8.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显著特点是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中西部的发展在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特征更加明显。东部地区经济份额不断扩大,人均GDP提高较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区域经济份额不断缩小,人均GDP提高相对较慢,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这种二元结构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安全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传统总体差异分析及空间自相关指数对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引入核心-边缘模型对各区域不同财政收支结构对区域经济关系的影响进行逻辑推理与演绎,并利用VAR模型就财政支出结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东部地区保障性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要大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而且东部地区的财政支出规模越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差距会越大;中部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发展无显著影响;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性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强,政府应根据本辖区的自身情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研发活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寻找新动力的所在。本文采用我国各省市R&D产业化指标体系,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R&D产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建立了关于经济增长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R&D产业化总体发展对各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存在差异。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实际,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Shanghai–Kunming high-speed railway spans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nd is an important "horizontal" in the "eight vertical and eight horizontal" railway network of China.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direct impact of opening a high-speed railway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the route by integrating GIS technology,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 and the entropy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speed railway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economic aggregate and urbanization rates along the route 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but it has a limited effec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showing a weak trend. In terms of spatial patterns, the high-speed railwa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regional accessibility, the strength of economic ties, and economic potential along the route. The regional economy is characterized by weak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presents a trend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general, although the economic effect of HSR for the economically lagged regions is smaller in the short term than that in the economically and les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s, the high-speed railway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patterns in economically backward areas, thus the economically backward regions have a greater posterior advantage, which is conducive to balancing regional economies and narrow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从生产函数与资本折旧率选择的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际测算,以全国和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讨论经济发展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弱线性反向、强非线性的变动关系,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虽能有效缓解区域有效发展不平衡,但这种关系存在一定的阈值效应。第二,二者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地域差异性和动态演变性:2012年之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具有逐年递减的态势,中、西部地区存在波动增加的趋势;2012年之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趋于平缓,而中、西部地区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低于中、西部地区,而区域间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是引起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以及下属行政区的人口和GDP,采用下梯形法分别计算2000年、2012年三个层次的区位基尼系数:全国基尼系数、三大地带即东中西部基尼系数、各省区基尼系数系,并将三者进行时间纵向与区域横向对比,揭示了十年来中国地区及地区间区域发展差异变动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12年期间,全国范围的经济差异有所缓解,但东部和西部地带及部分省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变大。文章据此提出的相应政策建议是,区域政策应当从过去的粗放型向精准化转变,政策的着力点既要关注后发地区中的后发地区,也要关注发达地区中的相对落后地区,同时还要关注被大城市阴影遮蔽的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实现区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6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将测度结果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对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三个区域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一致。通过收敛性检验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发散趋势,即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
刘绍君 《企业经济》2012,(1):136-140
低碳环保下,环保投资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存在差异。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研究我国东中西部环保投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CSHJ)是当前环保投资的关键,其在东中西部对经济增长影响度远大于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GYWR)及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XJXM);但是环保投资政策受到区域差异化影响而不同,在东部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CSHJ)和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GYWR),其效果要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在西部,要加强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XJXM),其效果要好于中部,中部好于东部。因此,政府应实施区域差异化投资战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自东部往西部呈现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政府干预度与服务业发展水平负相关;人力资本、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城市化率和居民收入对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只对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只对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异质性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为基础,本文对中国2001~ 2011年各区域民营企业技术效率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营企业技术效率仅发挥了37% ~ 46%的潜力,各区域民营企业技术效率大致呈“波浪式”发展态势,且东部区域民营企业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区域;地区财政扩张和对外开放度均能缓解民营企业技术效率约束,但后者也对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产出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通货膨胀和国有经济发展均制约民营企业技术效率提升,但影响其产出稳定性因区域差异而各有不同.最后就提升民营企业技术效率给出简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31个省和地区2010年的数据,首先计算各地区的住房自有率,然后考察住房自有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并基于实证结果计算各地区的实际住房自有率。实证研究发现,住房自有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住房自有率先上升后下降,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位于曲线的下降段、缓慢上升段和快速上升段。利用联立方程组的估计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同时还发现住房自有率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不同数量和质量的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同。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别。为深入考察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将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其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因此,为发挥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公共教育支出预算,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