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6,(28):189-191
以硅酸钠、硫酸铁为原料制备聚硅酸硫酸铁(PFSS),先利用正交实验确定不同p H值、不同铁硅摩尔比以及不同二氧化硅含量对石灰-铁盐法处理后的冶炼废水中砷絮凝效果的影响,再利用单因素法考察了不同条件下的聚硅酸硫酸铁对处理后废水除砷效果,实验表明:通过正交实验可知二氧化硅的含量对除砷有着重要的作用,依次为铁硅摩尔比、聚硅酸聚合时间与PFSS活化时间。当二氧化硅含量为2.0%、铁硅比为4:1、聚合p H值为3.0,活化p H值为2.0时候,具有最佳效果,去除率达到98.75%,此时废水中砷含量为0.37mg/L,国标排放标准。当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时,其结果符合正交实验规律。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热化学条件下预处理污泥后水解效果及厌氧条件下产甲烷的性能,浓度为98%的H2SO4和1N的NaOH作为试剂,将污泥PH值调至1、3、5、7、9、11,并放置于不同温度、不同加热时间条件下处理,研究不同的热化学预处理条件对污泥水解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厌氧消化产甲烷潜力(BMP)试验评价其对厌氧消化性能是否有促进作用.结果表明,污泥PH值调至1和11时,加热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溶出的有机物含量越高.选取水解效果最好的两组(PH=1,加热温度为100°C,加热时间为1小时及PH=11,加热温度为100°C,加热时间为1小时)进行BMP实验,结果表明,热碱处理没有对甲烷的产生有促进作用,同时强酸热处理对甲烷的产生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宿辉 《价值工程》2014,(6):294-295
为了提高化学复合镀层的性能,采用纳米碳化硅颗粒为增强体制备了镍-磷-碳化硅化学复合镀层,研究了温度、pH、搅拌速率对镍-磷-碳化硅镀层沉积速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施镀工艺:温度为84℃、pH值为4.6、搅拌速度为200r·min-1。  相似文献   

4.
从TiO_2的表面性质出发,阐述了进行表面包覆的基础条件;进而从表面处理的作用、分类、机理等方面综述了TiO_2颗粒无机包覆和有机包覆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TiO_2包硅包铝及有机包覆机理。  相似文献   

5.
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复合磷钨酸为催化剂,琥珀酸酐和正丁醇为原料,以环己烷为带水剂,合成琥珀酸二丁酯.实验表明纳米二氧化硅复合磷钨酸是催化合成琥珀酸二丁酯的良好的催化剂,酯化率可达95.2%.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反浮选,对不同硬度的水条件下二氧化硅浮选特性、金属离子浓度以及p H值对浮选的影响进行探讨。试验表明,二氧化硅吸附钙镁金属离子会随着p H值的增大而升高,在具体的赤铁矿反浮选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越高,最佳p H值就越低,若水的硬度较大,可以通过降低氧化钙含量以及降低p H,保证反浮选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影响自来水中氯仿含量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来水消毒最普遍采用的方法为加氯。最近研究表明,消毒后的饮水中能形成致癌致岐变的氯仿。本通过条件实验研究了加氯量、PH值、接触时间、反应温度对饮水中氯仿含量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氯仿形成的主要因素——加氯量和PH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研究水提取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最佳工艺,为杜仲叶绿原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目的。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水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提杜仲叶绿原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5~59℃,料液比1:15,提取时间2 h,提取2次。最终得出在最佳条件下绿原酸的提取率为95%,且该方法稳定、经济、工艺合理。  相似文献   

9.
蔗糖脂肪酸酯是一种新型的多元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杂多酸催化酯交换法采用杂多酸为催化剂,以蔗糖和辛酸乙酯为原料,通过酯交换法合成辛酸蔗糖酯。经正交实验初步确定合成辛酸蔗糖酯的最优工艺条件,考察了温度、反应物摩尔比、溶剂、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和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洪波 《科技与企业》2013,(23):400-401
对聚硅酸硫酸亚铁(PFSSⅡ)处理氯氰菊酯废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研究了PFSSⅡ吸附过程中pH值、投加量、反应时间等主要条件对废水中CODCr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3,聚硅硫酸亚铁投加量为50mg/L,反应时间为60min,温度为20℃时预处理效果最佳CODCr的去除率达到33%,符合预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岳婉婷 《科技与企业》2014,(23):203-203
目的:研究玉米淀粉酶法水解制糖工艺以及其纯化过程。方法:通过控制加酶量、温度、时间和料水比来进行玉米淀粉制糖,并分析其整个过程。结论:试验证明玉米淀粉制糖工艺的最佳条件是加酶量为15U/g,温度为55℃,时间为30min,料水比为1:9。  相似文献   

12.
应用石油分散体系理论,通过在研究中对酸性添加剂的催化裂反应分析,加入适量稀释剂和不同的HLB值复合表面活性剂在石油中能够有效达成强化催化裂化要求。一般在复合表面活性剂使用中,反应温度控制在500℃最佳;进料的选择量以13.5~14.5g为标准,复合表面活性剂和石油之间的比例设定为6:10,孔高速设定在20h-1,反应力和压力选择为常压形式。在复合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中一般都是通过小型固定流化床催化分裂装置分别考察了在实验中所采用不同催化剂和不同添加量的轻油收率,其中添加剂的添加量和添加种类需要进行数据参数的选择。本文通过复合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方式和措施,提出有效的措施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维生素C和碳酸镁为原料合成维生素C镁.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42℃,反应时间80min,维生素C:碳酸镁(摩尔比)=1∶0.52,搅拌速度100r/min.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此实验工艺条件下,产品收率可达到72.8%,含量为99.5%以上.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自然过滤法研究高吸水性淀粉吸水倍率的测定条件,考察了样品颗粒大小、网筛孔径、水用量、吸水时间、滤水时间、吸液种类、温度及pH值等对高吸水性淀粉吸水倍率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吸水性淀粉吸水倍率最佳测定条件为:颗粒大小为120~150目,滤网孔径为100目,去离子水用量与高吸水性淀粉质量比为1 200:1,吸水时间为40 min,滤水时间为60 min,吸液pH=7。在该条件下测定的吸水倍率能反映高吸水性淀粉的真实吸水倍率;吸液温度对测定结果几乎无影响;氯化钠溶液显著降低了高吸水性淀粉的吸水倍率,浓度越高则吸水倍率降低越多。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自然过滤法研究高吸水性淀粉吸水倍率的测定条件,考察了样品颗粒大小、网筛孔径、水用量、吸水时间、滤水时间、吸液种类、温度及pH值等对高吸水性淀粉吸水倍率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吸水性淀粉吸水倍率最佳测定条件为:颗粒大小为120~150目,滤网孔径为100目,去离子水用量与高吸水性淀粉质量比为1 200:1,吸水时间为40 min,滤水时间为60 min,吸液pH=7。在该条件下测定的吸水倍率能反映高吸水性淀粉的真实吸水倍率;吸液温度对测定结果几乎无影响;氯化钠溶液显著降低了高吸水性淀粉的吸水倍率,浓度越高则吸水倍率降低越多。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自然过滤法研究高吸水性淀粉吸水倍率的测定条件,考察了样品颗粒大小、网筛孔径、水用量、吸水时间、滤水时间、吸液种类、温度及pH值等对高吸水性淀粉吸水倍率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吸水性淀粉吸水倍率最佳测定条件为:颗粒大小为120~150目,滤网孔径为100目,去离子水用量与高吸水性淀粉质量比为1 200:1,吸水时间为40 min,滤水时间为60 min,吸液pH=7.在该条件下测定的吸水倍率能反映高吸水性淀粉的真实吸水倍率;吸液温度对测定结果几乎无影响;氯化钠溶液显著降低了高吸水性淀粉的吸水倍率,浓度越高则吸水倍率降低越多.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对焦化废水进行实验研究,以H2O2为氧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和停留时间等因素对焦化废水中氰化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升高压力和延长停留时间使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去除率显著提高。试验确定了最适宜工艺条件为:氧化剂用量为理论用量的2.5倍,反应温度500℃,反应压力28Mpa,停留时间大于40s。在此工艺条件下,焦化废水的氰化物的去除率达99.44%。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以甲苯二异氰酸酯、羟基硅油、聚己二酸乙二醇酯和多元醇为原料,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在环己酮溶剂中合成了有机硅改性聚氨酯。采用红外光谱法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产物进行分析与比较,总结了封端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规律。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10h。  相似文献   

19.
刘嘉源  许丽 《价值工程》2021,(1):207-208
本文主要研究了PET纳米纤维布与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以及隔热性能.实验中将PET复合材料利用SEM观察其微观结构,热重分析仪观察其耐热温度,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PET原始纳米纤维和PET复合材料在一定波长下的透过率.结果表明:SEM下已经观察到有部分二氧化硅气凝胶可以依附在PET纳米纤维上;热重曲线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20.
文章所使用的Mo S2/WS2复合薄膜是通过Mo S2与WS2双靶共溅射的方法制备出来的,同时使用了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对薄膜微区的化学成分和形貌进行分析。实验发现,Mo S2/WS2复合薄膜属于纳米级复合膜,膜表面由大小为50~100nm的颗粒组成,与纯Mo S2薄膜(200nm),其颗粒较小;因而,复合薄膜的致密性比纯Mo S2薄膜更好。在室温大气条件下,Mo S2/WS2复合薄膜的摩擦学性能比纯Mo S2薄膜更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