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热的兴起,土地将作为竞争主体,重新活跃在经济舞台。国土资金作为土地的经济载体,不仅体现土地的货币价值,而且也成为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指标。国土资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预算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土地出让金、土地收益金或增殖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二是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耕地闲置费;征地管理费;土地登记费;征地包干服务费;铁路用地土地管理费…  相似文献   

2.
《土地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编制说明及内容简介“土地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课题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1系统目标系统要有针对性、阶段性、实用性、预见性和先进性;从技术实现和当前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系统建设的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2系统分析首先对全国土地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技术研发、"大数据"平台构建、土地系统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和网络优化布局的总体思路,搭建土地系统综合观测理论—技术—平台—机制创新架构,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战略框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研究结果:(1)土地系统是由人文和自然要素构成的人地关系时空系统。土地系统研究的核心是系统各要素动态变化、互馈机制,人—地系统功能演变、协同耦合与优化调控机理。土地系统具有多级、综合、动态性特征,建设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网络,开展持续观测,是加强土地系统科学认知的有效途径。(2)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要围绕数据观测、科学研究、政策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教育科普等功能,形成全国—区域—县域—村镇土地科技创新多级协同组织架构;创新联合共建、人才交流、科研联动、资金保障、数据共享、成果转化等协同机制,完善运行管理制度体系;围绕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领域,研发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指标和观测技术体系,构建土地系统综合监测数据管护服务平台;加强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优化全国土地系统综合观测网络布局,形成全国、区域、市县、村镇、地块多层级观测体系。研究结论:建设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加强土地系统科学协同创新,可为土地科技联合攻关,土地系统跨尺度、多要素、全方位的科学认知,土地系统科学发展和科学、系统、联动、高效的土地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4.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重要内容,研究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的科学性。目前,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主要包括:指数平滑法、时序回归预测模型法、时序趋势预测模型法和时序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法。以往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多采用简单的定性分析和定量预测方法,而系统模型运用较少,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理论依据的缺乏,导致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精度不高,不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5.
介绍新、澳两国土地管理体制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我国乱占、滥用耕地势头时有出现,越权批地、低价出让土地现象严重,土地供应宏观调控措施不力,国有土地资产严重失流的重要原因是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有严重缺陷.主要是:“土地国家所有”只是名义,在管理体制上没有体现;“公田私卖”是引导地方政府大量卖地、低价卖地的机制;县市管理土地,不利于控制城市占地规模;只审批非农建设用地,难对保证耕地面积的稳定.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相对集中的土地管理体制和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将土地管理的主要权力集中到省一级;国家设立地政部,统一管理全国的地政;县市政府应征好地方税来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不能靠卖地;国家对农地应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范了城乡土地调查的数学基础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形成了城镇地籍数据库与农村地籍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实现的技术基础,提出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论述工作流程和方法,研究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最后得出通过设置城镇范围内数据的打开和关闭功能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的方法是当前形势下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闲置土地处理办法作出新规定中国国家土地管理局不久前发出《关于切实做好非农业建设闲置土地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土地闲置满1年的,要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项目资金不落实、近期难以开发建设的,要调整使用;逾期未全部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总结2018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经济领域重点关注城乡土地价格与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土地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行为、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征地冲突等;(2)土地管理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法律完善、土地权籍与耕地保护管理等实践问题;(3)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研究以探索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重视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深化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研究、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及村级规划为热点;(4)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在农地综合整治、复垦技术革新、土地污染修复方法等方面研究逐渐深入,土地信息采集、处理技术不断完善。研究结论: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国家战略实施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利用转型、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下的空间治理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系统科学、信息通讯技术驱动下的土地资源智能管控等研究问题及相关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建设第一个试点在浙江通过验收,并向全国推广应用.本文主要介绍系统建设的目标、系统功能、技术关键点和系统应用成效. 系统建设的目标定位 加强土地登记的垂直监管.通过系统建设,建立以"属地管理为主,垂直监管为辅"的土地登记新机制,实现土地登记的垂直监管,促进土地登记的依法依规,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降低土地登记的履职风险.  相似文献   

10.
国土资源部在无锡召开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会议强调:节约集约用地,是按照中央要求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坚持4个结合。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集体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系统论问题,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应该是土地系统中两个平等的子系统.从系统的角度通过分析当前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集体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应当遵循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分析广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特点,综合分析和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情况以及面临矛盾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方法:归纳、演绎和对比分析及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广东省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逐年有所提高,但仍处于粗放、低效状态;建设用地需求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其出路和对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模式;建立农地保护激励机制;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6年的MSS、1995年的TM、2004年的TM三个时期遥感影像数据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选取了土地变化幅度、单一动态度、绝对动态度、综合动态度、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和马尔柯夫模型六个指标,利用RS、GIS信息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云南边境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覆盖主要以林地和裸地为主;土地覆盖变化幅度最显著的是建设用地和农田,而主导变化类型为林地和裸地;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方向是由林地向裸地和农田转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恢复力理论的“土地整治+生态”框架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将恢复力思维引入土地整治,构建"土地整治+生态"概念模型,设计土地整治中恢复力建设路径,为新时代土地整治理论创新开拓新方向和基础。研究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土地整治离不开恢复力思维,如系统性、动态性、适应性和持续性等。土地整治需要考虑系统的多尺度效应、阈值效应、适应性管理、可持续发展等;(2)恢复力的建设可作为土地整治的新目标,恢复力理论可作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3)实现"土地整治+生态"模式,需要在土地整治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监管全过程开展理论与技术创新,融入恢复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结论:恢复力思维是新时代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核心理念之一,恢复力理论可为"土地整治+生态"模式提供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一、城市存量土地是数额巨大的资产;二、隐形土地交易屡禁不止,使国家土地资产大量流失;三、搞好城市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中缺乏资金。可能性:一、有法可依,《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此都有具体规定;二、...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剖析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机理及阐释联动绩效涵义,揭示联动绩效省际差异规律,提出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提升路径。研究方法:熵值法、理想解相似排序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法。研究结果:(1)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之间存在正向联动互馈关系,划拨土地对出让土地价值提升及土地财政收入实现具有支撑和辅助作用,土地财政对划拨土地征收和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全国31省(区、市)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LD)大小分为4种类型,LD值越高的省(市)二者耦合协调度也越高,LD值越低的省(区)二者耦合协调度也越低;(3)划拨土地占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面积比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商品房销售均价比、城市人均道路与公园绿地面积、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5项指标,是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论:提升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需要在完善土地财政形成机制、缩小划拨土地适用范畴、提高建设用地市场化交易水平、引导土地与人口同步城镇化、优化划拨土地空间配置、提升存量建设用地利用绩效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7.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解决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以保障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做到以下六个方面: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划清流转范围;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最低保护价;实行收益合理分配制度;增强行政部门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覆盖度低是土地“隐形”市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规范土地市场必须首先强化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以随时纠正和改善市场运动过程中产生和可能产生的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利行为。为此,必须迅速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加强法制和国土规划的意识宣传;政府颁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办法”;进一步理顺土地管理系统内外、上下间的职能矛盾;土地规划的行政管理部门,应把工作重点转到规划的执行和检查上来.  相似文献   

19.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的市场配置机制,探讨农村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前提条件,提出征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两种配置途径的改革建议。主要方法:运用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结合中国经济特点,分析土地资源配置问题。主要结论:第一,要从三个方面创造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条件;第二,将征收土地的范围主要确定在应由国家提供公共物品服务的用地方面,并按财产权要求,进行合理的补偿;第三;集体建设用地不必先转为国有再流转.并要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0.
数字     
1.3亿 截至2009年,全国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共损毁土地1.3亿多亩。其中,生产建设活动损毁1亿多亩;同时,每年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的土地约几百万亩,其中60%是耕地或其他农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