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什么是跨文化教育"入手,提出跨文化教育不仅是语言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时期教育目标的需要的观点并进行阐述,又提出了如何进行跨文化教育的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唐琛 《新西部(上)》2014,(19):147-148
本文分析了“体演文化”教学法对提高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效能水平的作用,探究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演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事件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创建或设计带有目标语文化特征的语境,让学生浸润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通过结合目标语境进行反复演练目标语言与文化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理解和掌握的跨文化交际经验及技能。  相似文献   

3.
唐琛 《新西部(上)》2014,(10):147-148
本文分析了“体演文化”教学法对提高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效能水平的作用,探究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演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事件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创建或设计带有目标语文化特征的语境,让学生浸润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通过结合目标语境进行反复演练目标语言与文化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理解和掌握的跨文化交际经验及技能.  相似文献   

4.
李欢  吕少勤  吴芳芳 《魅力中国》2013,(29):141-141
中西文化和语言存在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我国外语教学正逐步进入“低龄化”,我国各地普遍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外语课程,而双语幼儿园和少儿外语补习班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老师们和家长们都在关心何种教学模式是最适合现代少儿英语的教育,如何帮助少儿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时常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规避“文化休克”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努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文化整合;努力减少文化休克发生的次数,以期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促进和维护国际间跨文化交流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邓英凤 《魅力中国》2011,(21):93-93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与东盟各国在农业、经贸、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商务活动也日益增多。在中国——东盟背景下,加深对东盟各国文化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文化交流,是培养为促进中国一东盟的发展的商务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商务英语教学依然是遵循“英语+商务知识”的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7.
董芳 《理论观察》2012,(4):37-38
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相互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交际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运用文化对比的目的就是发掘出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以求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并预见到在交际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差异存在的合理性,消除“文化本位主义”思想并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并”的原则。其次,在跨文化交际中移情也是解决文化冲突.增进理解和了解的重要能力。此外,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处于异质文化背景下的跨境电子商务作为经济活动中最强劲的新兴力量之一,对其领导者、从业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文化智商(CQ)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赋予“文化智商”二次诠释,并以现阶段中国市场最成功的跨境电商集团——阿里巴巴为例,详细分析其领导者马云跨文化智商的三方面表现,为正在进行中的及日后跨境电商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杨秀玲 《魅力中国》2011,(20):279-279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的文化差异,让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跨文化沟通会出现在国际间,也会出现在同一个国家、地区之内。“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同在中国,不同省份,语言可能不同;南方北方也有气候差异、饮食差异,交流中会遇到个性差异,也会出现“水土不服”的说法,其实就是跨文化沟通中的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民营的家庭文化和家族企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所谓“小我”即为家庭,所谓“大我”即社会,而且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存在着一个准连续宗谱。由“小我”至“大我”从信任角度看。人际之间信任程度递减;从法律角度看,家法需要日益让位于国法。 我国家族文化有着如下特点:血缘性、聚居性、等级性、礼俗性、自给性和封闭性等。我认为,这一文化实际上也决定了中国人性格的二重性;一方面注重顾全自利,一方面注重服从集体。其根源在于中国人注重“小我”。中国人接受了几十年的“大我”教育和“利他”教育,但是“小我”观念仍然是根深蒂固的。要不然我们的电视就不需要整…  相似文献   

11.
顾晓峰 《开放导报》2007,(2):103-105
本文从跨国经营中文化影响的角度,提出中国企业在西方文化主导的国际经济社会中谋生存、求发展,必须重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将跨文化冲突转化为跨文化竞争优势,提升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逐步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认为,教育形式需要多样性,语言形式需要生动性,讲授方式要体现平等性。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迎来了新的契机。作为跨文化场景的亲历者,跨文化适应者需要经历跨文化适应过程,跨文化适应效率的高低势必对其在新的语言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工作和学业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从跨文化心理学理论出发,能够揭示文化休克的不同阶段与跨文化适应程度的必然联系,进而从适应者自身和目的文化环境等方面概括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剖析跨文化适应障碍的现实成因,从适应者对目的文化了解程度、参与当地社交活动频度、自身语言能力及心理状态、自身中华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等角度探讨克服跨文化适应障碍的有效路径,从而提升跨文化适应者的适应效率,助力其成为优秀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者。  相似文献   

14.
索凌飞 《魅力中国》2014,(27):196-196
由于中、德两国的文化迥异,两国的“送礼之道”也呈现出不晓得文化差异。理解并熟悉异文化的“礼道”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本文从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入手,对中、德两国的送礼文化进行分析比较,并希望能够以此为中德文化交流提供启示跟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传授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中是否要对目的语文化进行文化定型成为争议的焦点之一。“文化定型”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简单的看法。文章论述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定型”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建立“文化定型”的必要性以及对待定型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伴随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日益增多的跨文化交际中,各种撞击时有发生.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新时期外语教学的一大主题,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英语阅读教学既要重视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运用语篇分析来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中心,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增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能使跨文化交际变得和谐且有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冲突及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欣慰 《特区经济》2006,(2):192-194
本文针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冲突问题,分析了造成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在风俗习惯、沟通障碍、宗教信仰和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并指出了我国企业在跨国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冲突的管理策略:识别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加强沟通交流;进行跨文化培训;建立跨文化管理的激励机制;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  相似文献   

19.
赵海艳  田新科 《新西部(上)》2007,(3X):148-148,16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其密切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当中应当融入文化教育。该文对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词汇、阅读、写作及听力教学等教学环节中融入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得出结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穿?文化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许江 《科学决策》2007,(6):18-20
在跨文化的境遇中,我们自己的主体文化,应该放在何种地位?以何种身份立足于世界?在文化越来越多地被“娱乐化”的时代,当代文化应当承担何种公共责任?这些问题,都无时无刻不在脑中盘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