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飘逝的遗韵     
当别人远涉他乡山水时,我情有独钟脚下这片热土.在神清气爽的日子里,我信然走出家门,用心去触摸陈仓大地的文化之脉.  相似文献   

2.
读者评刊     
编辑同志:你们辛苦了!在2007年即将结束的日子里,看到《东北之窗》策划的专题"我的2007",心里感到很温暖,也很振奋。  相似文献   

3.
吃了三十年     
当编辑打电话给我,约我写一篇回顾身边这座城市三十年变化的文章时,有一刹那,我的思想仿佛凝固,三十年?三十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4.
<正>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基本范式"一化六教"("一化":生活化课堂教学;"六教":教学生把语言历练当日子过、教学生把据理品析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依文练写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读世悟文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语文积累当日子过),是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领域,是建构体系、实施课程的奠基工程。我认为,若要建构生活化体系,首先需要在这个奠基工程的外围再对接一些总结提升性的专题讲座式课程,建造起生活化语文体系的必然过渡带,旨在系统地对课堂教学做回顾性总结和巩固性提升。  相似文献   

5.
王澄波 《东北之窗》2008,(24):78-78
1989年1月,《东北之窗》创刊时,我是《大连晚报》一名记者,也是《东北之窗》的作者。那时起我就与这份东北唯一的综合性期刊结下渊源。4年后我调到《东北之窗》,开始了长达14年与其共命运的编辑岁月。那些日子总是令人难忘,一幕幕犹在眼前。即使我只能撷取其中一些枝叶碎片,每一片落英也都能寻觅到它记录东北开放足音的芳踪。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文章让我想起迎香港回归的日子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我们听着艾敬的“1997快点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时,感觉香港回归是那么遥不可及。刚参加工作那年,正值“九七回归“前夕,单位里举办庆香港回归的演讲比赛,我被领导们逼着报名参赛,可是“回归“的概念在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7.
散步     
SARS走后,有许多日子,我不曾散步了。当我在家——办公室——家之间低首疾行,当我在工作岗位上奔波竞逐,当我在都市钢筋水泥的天地中穿梭,有多久没有散步,我竟忘了!忘了散步,使我遗落了许多闲适的心情,使我失去了许多凝眸幻想的乐趣。那真是一种损失。散步就是从居住的高层走下  相似文献   

8.
陈编辑: 去年七月,我给甘肃某杂志投去一篇文章,可是到十月,当我询问我的文章是否已发表时,他们给我的答复是:“你还给我们投过一篇文章吗?”当时,我心里难受极了,一气之下,便将稿子改投贵刊,没想到的是在去年十二月,您亲自寄来了里  相似文献   

9.
素素 《东北之窗》2014,(19):69-71
正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当我想为60岁的《海燕》写点什么时,脑子里突然就浮现出一个词:温暖。这是我很久以来极少用到的一个词,也许我的生活节奏已经被改变了,忘记去抚摸自己身处的环境有多凉多热,也许我已经适应了电子工具的快捷和坚硬,对柔软的东西已经漠然。总之,我在这个略显陌生的词面前迟疑了一下。  相似文献   

10.
异域书香     
有人问我,你初次访日,对日本人有何突出印象?一曰苦干:二曰读书。经济上发达的日本,不单是苦干出来的,从某种意义说,也是“读”出来的。发达不发达,看文化。这是我访日时体会最深的一点。我在日本出门大都要乘电汽列车、地铁,而且要换车。可是当你换车时就发现,许多日本人都是行走匆匆,甚至一溜小跑。一旦人们坐定,或一卷在手,专心别览;或闭目瞌睡,养精蓄锐。很多日本人都在车上看书,有的没有座位站着也看,有的看报刊,也有的看连环画。不管看什么,总是开卷有益的。在东京时,我几次走访东京大学。这所大学位于神田文化区…  相似文献   

11.
感受日本     
易幼民 《今日重庆》2006,(3):118-123
当立石老人紧握我的手,眼里闪动着泪花时,我不禁想起了徐志摩的名诗——沙扬娜拉。虽然诗人这首绝唱是赠给日本女郎的, 但我此时涌动的感情,不亚于徐志摩当年的一瞬。这次日本访问只有几天工夫,时间短得刚可以写一首小诗,谱一支单曲,但日本企业家渴望与我们交流,期盼中日友好的愿望,至今仍深深感动着我们。  相似文献   

12.
当《开放导报》编辑电话邀我为创刊20周年写点文字时,那些关于亚胶大红封面的《开放导报》的记忆,如同穿越剧般涌现于脑海。我曾陪同这本期刊走过10年岁月,那思想和文字汇聚而成的力量,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3.
木生 《中国老区建设》2006,(6):I0006-I0006
前些日子与一位资深编辑谈起如何尽快提高编辑水平,这位编辑深有体会地说,编辑编稿关键是要用好一把“尺子”、一把“剪子”。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与中国有极深的渊源关系,正因为有了中国的文化与中国人民宽大的胸怀,才有今天的日本,古代中国的文化-汉字,佛教,制度等,传入日本,促使日本文化的发展,可是,日本人却在那段不幸的日子里,犯下了侵略,凌辱中国人民的罪行,我作为一个日本人对此深表内疚,同时常想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做点什么,以作为补偿,我衷心祝愿中国发展,繁荣,愿意为中日友好,中国的发展,天津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刘晓 《中国MBA》2004,(5):30-31
当DougIas T.Breeden准备担任杜克大学Fuqua商学院的院长时,他已经仔细回顾了自己曾经在商学院的那些日子。  相似文献   

16.
刘晓 《中国MBA》2004,(4):30-31
当Douglas T.Breeden准备担任杜克大学Fuqua商学院的院长时.他已经仔细回顾了自己曾经在商学院的那些日子。  相似文献   

17.
战后50年:日本经济与中国冯昭奎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了50年,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从开始感觉到日本经济的存在,至今只有15—16年,因为在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我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可说是一无所知,因此,当我在这个改革开放开始之年被派往日本学习电子...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新财经》2011,(3):14-14
编辑您好,贵刊2月刊中的“幸福之约”,读后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和深层的思考。今年2月份,日本在回应GDP被中国赶超一事时说:“日本将不会与中国竞争GDP排名,我们搞经济不是为了争排名,而是为了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亚细亚,你怎么啦?旅居欧洲,走在街头,“老外”经常问我“你是亚洲人?”因为他们分不清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又怕说错,干脆笼而统之“亚洲人”。时间一长,渐渐地在我心中习惯了别人称我亚洲人。当全世界盛赞“东亚奇迹”时,我为亚洲人的聪明勤劳感到振奋,更为古老的东方文明重新焕发生机感到自豪。而今,当我打开 Internet 浏览亚洲的报刊,经常感到一种失  相似文献   

20.
冯英子 《上海改革》1997,(11):44-44
20多年前,有位知青朋友给我看一只电筒,这只电筒用了多年,已经很旧了,但可以看出,制作十分精细,朋友告诉我,这只电筒是他爷爷三十年代在上海买下的,已经用了40多年了,从没有出过故障。这就是当时上海货的质量!这就是当时上海货的名声!那时候,日本货的名声倒是很差,和他们的房子一样,像纸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