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日经济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为带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假日经济"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本文在对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形成、演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以使"假日经济"能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消费者效用。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假日经济的产生和积极作用 (一)我国假日经济产生的原因 提到假日经济,人们普遍认为是指每年"五一"、"十一"、春节这三个黄金周产生的经济现象.许多学者关于假日经济的研究,针对的也是三个黄金周.假日经济是指在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在节假日消费中所引起的销售、服务猛增、市场火爆的经济现象,是对节假日集中消费有关现象的概括和反映.从范围上看,假日经济包括了三部分:一是大节日经济,即"五一"、"十一"、春节的消费;二是小节日经济,指元旦、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的消费;三是双休日经济.在这三者中,由于"五一"、"十一"、春节这三个节日放假时间长,消费量大,所以成为假日经济的主体.2000年9月25日,新华社向全国统一发稿的"九五"新名词中,"假日经济"被第一次提出,文章同时指出,居民个人消费需求能否最终实现,除受预算约束外,是否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当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消费需求跨越温饱阶段后,闲暇时间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愈显突出.  相似文献   

3.
"假日经济"在我国尚属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随着"长假消费"的火爆,很多学者认为它对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消费市场将再现四个增长点:教育投资、电子商务、假日经济和服务行业."假日消费"在我国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已越来越大,对我国内需型经济的发展起了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1999年国务院决定延长"五一"、"十一"、"春节"假期以来,"黄金周""假日经济"等新名词已经被国民认识和接受,与这些新兴名词相伴产生了一系列与"假日经济"相关的社会与经济行为.长假期间,我们发现原本已经十分火爆的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各大城市的商品零售业的收入骤然上升,刺激了居民消费、扩大了内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可以说,有了人类,便有了人类经济;而当人类有了自觉的“假日”观念和行为,“假日经济”也就应运而生了。不过,真正提出“假日经济”这一概念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就我国来说,当是国务院1999年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明确将“五一”、“十一”定为各长达七天(含借用相邻星期双休日)的长假开始的。盘点这些年来的假日经济,我们欣喜地发现,假日经济火了交通运输,火了商业零售,火了酒店饭店,火了旅游景点,火了文化娱乐……总之,假日经济火了第三产业,并释放着一种连锁效应———它由第三产业向第二、第一产业延伸,从而拉动GDP的增长。其实,…  相似文献   

7.
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公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消费领域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适度消费伦理观是一种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实国情相适应的消费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邱宇 《集团经济研究》2007,(32):100-101
一、引言 99年以来的五一,十一,春节三个大假,捧红了一个新名词--假日经济.根据"经济"的定义,我们将"假日经济"定义为由于长假的作用,国家财富增长同样多,但付出的社会、经济成本较少.  相似文献   

9.
假日消费是人们通过节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行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系统经济模式。但从"丽江风波"到"长城购物事件"的发生,我们不难发现,在假日经济运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针对旅途中的冲动型、盲目性消费,如何消除负面性才是解决旅游消费阻碍"瓶颈"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假日消费现状的深入了解和透视,从而提出假日消费"冷静期制度"的创新型发展理念,为突破假日集中消费难题寻找新出口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绿色经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企业绿色经营兴起的原因 1.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从20世纪60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起,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各国相继进入了物质产品非常丰富的"大众消费社会".在巨大消费需求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被看成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其结果,导致了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的恶化,使这种资源浪费型和环境破坏型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人们发现那种所谓"大众消费社会"和"消费即美德"的观念是一种错觉,不但给全球环境带来了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也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同时又破坏环境的传统生产方式,实施绿色经营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1 假日经济的含义及特点 1.1假日经济的含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元旦、五一等假期使一个新的名词很快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假日经济,那么假日经济是什么呢?实际上从其字面理解是非常容易的,给假日经济下个准确的解释就是指人们在假期里中集中购物和消费的行为,这种系统的经济模式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同时带动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将进入一个绿色时代,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潮流正席卷大地."绿色企业"、"绿色食品"、"绿色标志"、"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等各种绿色概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带有环保或绿色标志的产品和厂商日益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在"绿色"倍受注重的今天,绿色公关的兴起是一种必然,它将是新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一种战略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人类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和将要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假日经济是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后,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文章分析了假日经济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指出了其对社会各方面以及百姓的生活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实现的基本路径.它既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理念,又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相对传统经济模式是一次巨大变革.循环经济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彻底转变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相似文献   

16.
当代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期,人与环境的矛盾达到了高潮,现有的经济发展是以高消耗为代价的,缺少把自然生态作为资本形态的思考.随着生态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对生态资源的破坏需要人类用大量的金钱去治理.现在人们必须发展景观绿色消费以减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必须保护城市环境、来发展"景观经济"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景观经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发展低碳经济适应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要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步伐。第二,发展低碳经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整合社会、经济、技术、生产等方面因素,解决供应、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的社会再生产低碳化问题。第  相似文献   

18.
朱小艳 《企业导报》2014,(13):91+93-91
<正>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类同时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对环境产生各种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从消费的角度来讲,人口的可持续消费、低碳消费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缓解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的根本力量之一。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使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  相似文献   

19.
就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它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凸显,难以为继 "十二五"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拐点.首先,就业难将成为头号社会问题,压力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转轨就业、大学生、转业军人、经济结构摩擦性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相互交织的"多碰头"局面,尤其是作为失意的精英群体的大学生,处理不好,会演化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