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黑龙江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哈尔滨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市场扩张迅速。本文以哈尔滨市2007——2009阜土地市场(一级市场)交易数据为基础,试图在城市土地经济学和土地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市场现状,研究今后市场运行态势。为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为哈尔滨市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是新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是区 域经济统筹发展的最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中 国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扩大与体制和政策因素紧密相关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理论上 分析了市场因素不能自动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而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因,提出政府 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的基本定位:区域经济统筹发展需要政府干预,但这种干预必须以市 场为基础,并从财政、金融两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政府主导下,外资推动了我国乡镇经济直接向城市经济转变,然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超越了县域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没有实现我国经济顺利转入刘易斯拐点,还使我国经济由人口红利因素导致的快速增长转变为经济增长放缓的转折点.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加深了我国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且固化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产业再转移的压力,以城市经济为中心经济发展模式要向以县域经济为中心发展模式转变.这样既能够以全球竞争为导向打破"唯外资论"的思想障碍;也能够以内生发展为基础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问题,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但在农村中农民除了可以无偿获得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宅基地外,几乎得不到政府在住房方面的任何资助;而且这种单一的以宅基地福利为基础的居住保障方式亦已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而面临着难以持续的困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住房保障体系,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也是贯彻住房机会平等,切实保障农民住房权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十五”期间无锡城市化战略实施方式及途径“十五”时期是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城市化问题在战略高度上得到政府重视,实施城市化战略成为政府追求的一大政策目标。这一时期,政府政策调整和体制创新成为城市化推进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全市城市化战略的实现方式和发展重点,也由20世纪80年代的“积极发展小城镇”转向“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市域城市化战略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新的转变。1.政府推动为城市化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大动力。针对长期以来控制城市发展的种种政策和城市功能滞后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6.
马学广  王爱民 《经济地理》2011,31(5):773-780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全球金融危机和产业与劳动力双转型背景下,珠三角转型社区的物业依赖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这种本质上以土地租赁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亟需在新的经营管理变革、政策制度转型和土地利用结构重组上寻求突破。珠三角转型社区物业依赖型经济具有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物业租赁为主要收入来源、福利性和事务性支出为主、物业产权薄弱和原村民对集体经济依赖强化的特点,存在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发展轨迹以及塑造这种经济发展形式的多种因素和根源。针对其存在的困境和问题,提出应对物业依赖型经济的社区管理、经济发展方向、土地管理政策和空间规划等事宜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政策环境下进行优化,以推动转型社区物业依赖型经济向投资型实业经济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谢冬水 《财经研究》2016,(4):102-111
文章基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的双重视角,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现象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间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为导向的竞争机制,为地方政府偏重推进空间城市化、忽视推进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内在激励,而土地的政府垄断供给则为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来实施这种偏重空间城市化的行为提供了手段。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间竞争越激烈,土地供给数量越多,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发展失衡的程度就越严重。这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对城市化发展失衡确实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推进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和土地供给制度改革,是实现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西欧和北美十个城市近30年发展历史的案例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四种城市发展战略,即增长战略、社区发展、区域化和国家的城市政策。增长战略主要集中在促进经济增长,另外的三个战略主要集中在如何帮助城市增强在国际市场中谈判的杠杆作用。所有这些战略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在国际资本投资过程中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方民主建设。由于国家的城市政策最强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的谈判行为,因此也就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各流派共同面对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关乎政策边界与尺度的重要现实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我们以实践为基础从多视角重新梳理与思考"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关系,这些视角包括:中国发展经验、经济全球化与当前全球贸易格局、市场有效性、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和以人为本理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构建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加强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中的市场推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州、连云港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主要在于工业化、城市化、城乡居民收入等三个方面。产业发展必须首先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弱项的转化。加快构筑沿东陇海线产业带,需要新的政策投入,以克服某些“制度约束”;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市场推动,坚持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增强经济活力。注重培育专业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区域市场与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1.
所有制问题是困绕我们多年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所有制,我们不能只从公私的角度认识,不能只重所有制之名,应更注重其之实。所有制问题的实质是资产为谁所用、为谁谋利,这才是根本。因此,我们不必过分关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问题,而应更多地注意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是经济发展成果能够为绝大多数人所共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进行了阐释,尝试澄清目前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糊认识。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微观上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并不是一种所有制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在于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应实行“四线并进”,重点是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相似文献   

13.
以量化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临界值为尺度,划分1979年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的阶段性,结果发现,至2003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此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公有制经济,以致现今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已经动摇。国有经济改革取得多方面的成就,但存在方向性的偏差,亟需采取战略性措施,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4.
所有制结构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中西部地区应把所有制结构调整作为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 ,应率先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降低国有化程度 ,拓展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在改革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不断壮大,其群体构成、思想状况、自身素质、成长环境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切实准确地分析和掌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对于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85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对四川藏区所有制结构变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藏区所有制结构状况与其生产力水平并不完全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藏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藏区应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项特殊的战略任务来抓,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就业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就业压力大,就业矛盾十分突出,解决好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的渠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的分析 ,说明了现阶段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文章认为 ,搞活国有企业必须让非公有制经济参股 ,国有资产比重的下降并没有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工业化模式经历了从国家工业化模式到新兴的工业化模式的变迁,东部沿海地区在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之外,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实现了工业化主体的转换,本文将这一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经济现象称为二次工业化过程.文章指出西部大开发的核心任务仍是推进工业化,而二次工业化则是西部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在对西部二次工业化面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分析后,阐述了西部二次工业化需要创新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