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郭睦庚 《适用技术市场》2010,(11):150-151,160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在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基础上,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说明了劳动价值论对我国当前经济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董琳 《北方经贸》2004,(8):9-11
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引起了经济结构、文化和价值观念等一系列变革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出现了“劳动知识价值论”、“知识价值论”等价值理论。本文从劳动价值论与知识价值论的关系入手 ,分析了理论界流行的“否定论”、“取代论”和“发展论”三种关于两者关系的观点。在此基础上 ,指出价值理论遵循从“劳动价值论”到“劳动知识价值论” ,再到“知识价值论”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视角,指出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人本主义的价值论、是倡导和谐发展的理论.劳动价值论不仅是社会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既相适应又需要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商》2016,(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劳动价值论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经济效率。本文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提高经济效率进行了理论上的结合,首先阐述劳动价值论中指导提高经济效率的基本理论,并论述了其基本理论对提高经济效率的指导作用,最后,对我国如何提高经济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西方经济学家相关思想的基础上以商品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对立统一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立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对资本运行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自由自觉劳动的伟大构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劳动伦理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滋养,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提倡工匠精神、回归劳动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崔赟 《商场现代化》2009,(31):36-37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生命力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识劳动价值论。一是个人财产和私人资本;二是社会劳动和先进生产要素;三是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深化,认为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社会需要坚持,也需要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劳动内涵的确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关系的比较、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以及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等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又要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辛波 《商业研究》2003,(3):29-30
在肯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历史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应有新的认识,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应注入新的内容。现代社会坚持的劳动价值论,在承认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的同时,承认参与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共同创造了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深化,认为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社会需要坚持,也需要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开始主要表现在物质生产领域,管理劳动、知识劳动等非物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体系主要限于物质生产劳动领域,把非物质生产劳动舍象了。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到当今的高科技时代,经济形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六成,如何看待服务劳动及其价值形成,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熵”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表示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目前,“熵”这个概念不仅运用在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中,而且也被引入了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将熵理论引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从熵的角度分析人类劳动,特别是服务劳动的物理本质,能较好地论证“服务劳动也是劳动的一种,也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结束于生产阶段,但完整的商品价值形成过程应该既包括生产阶段,也包括流通阶段,这是流通企业价值观存在的理论前提。流通企业价值观是在继承马克思生产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的,认为生产劳动与流通劳动都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同时,在继承马克思社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原则下,对创造商品价值劳动的社会性进行了再研究,既包括了生产劳动的社会性,也包括了流通劳动的社会性,还包括消费者对包含在商品中的生产劳动和流通劳动的认可。流通企业价值观的提出,对流通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工、交易与协同劳动创造价值乃是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一般形式,基于劳动价值论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被作为马克思企业理论的主体内容。《资本论》第1、2、3卷分别从历史维度、逻辑形态和具体形式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企业是劳动合约的实体形式,劳动者通过协同在企业中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统领着马克思经济体系的各个范畴,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企业理论依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挖掘。  相似文献   

14.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商品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企业家才能是新的生产要素。其中信息、技术属于生产资料,其本身不创造价值,企业家才能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企业家和科技、信息工作者的劳动同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我国现阶段消灭剥削的途径在于劳动力转化为资本。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马克思指出了实际生活中的工资运动不同于剩余价值生产分析中工资与劳动力价值相一致的理论假定;对现实中劳动力价值及工资运动的考察与正确把握,必须在劳动力价值价格界限的理论基础上来进行。这个理论揭示了工资由身体标准和社会标准确定,劳动力价值界限的决定要素是纯生理要素与社会历史要素;这个理论的实质,就是否定了工人所需生活资料是仅为劳动者生理需要部分提供生活资料的传统看法。如果工资没有达到劳动力两个界限所要求的内容,那么工资就低于劳动力价值,它成为工人在雇佣劳动制度下进行提高工资的斗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价值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价值尺度必须反映社会的本质特征,因此价值尺度与价值量都是随着生产关系变化而改变的相对量,不同生产关系下的价值量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对斯密的误解所产生的追求逻辑一致性的价值理论,致使人们将仅仅适应于非货币性简单商品交换的劳动价值论应用于性质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忽视了绝对性的价值量与相对性的"生产价格"量之间在逻辑上的不可统一性,因此产生了古典学派体系中的严重逻辑矛盾。理论和事实证明,以"实体"为基础的绝对性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所要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本质是格格不入的。只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相对性价值理论,才能够真正成为其理论基础,从而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管理劳动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社会生产整体角度看,现代管理劳动不仅包括每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微观管理,还包括引导和协调社会经济整体运行的宏观管理。宏观管理劳动和微观管理劳动共同参与了价值创造,它们在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中承担着各自的职能。只有促进宏观管理劳动和微观管理劳动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有用劳动集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ssue of price cyclicality from a Post Keynesian perspective.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key factors at the center of the mechanism for the sudden U.S. transition from counter‐cyclical to a‐cyclical price movement in the early 1980s. First, the cost pass‐through policy has been changed to ensure that the cyclical changes of input prices and/or labor productivity are absorbed more thoroughly and are thus reflected more frequently in profit markups than occurred prior to 1984. This relatively increased adaptability of the profit markups in the aggregate sense between the pricing periods cushions the direct effect of cyclical changes in the cost base on price cyclicality. Second, a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U.S. labor productivity's cyclical property has generated cost‐base stability during the post‐1984 period. Declines in hiring and firing costs and cutbacks in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have led the labor discipline effect to dominate the labor hoarding effect. This has allowed labor productivity to increase as the unemployment rate rises; thus, the cost base cyclicality has weakened, and prices have become less cyclical since 1984.  相似文献   

19.
加强流通理论创新 推动流通产业快速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没有流通就没有交换,社会分工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流通是生产性劳动,能为社会提供有益的产品和有效的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流通的利润是多元化的,是价值创造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价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商业本身是利他经济、利他行为,商业所有的利润都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之上.流通产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交换是经济的基础,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商业是现代城市的基础,零售业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看,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重视市场、重视流通、重视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摆正它们的位置,发挥它们的效率,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加快流通过程,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进而以较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presents a formal generalization of Marx's analysis of exploitation and prices in economies in which categories of labor are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their unequal ability to create exchange value. Measures of exploitation of categories of labor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both the Price of Net Product‐Unallocated Purchasing Power (PNP‐UPP) (New Interpret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theory of value are defined which aggregate consistently over labor categories and sectors. In order to measure rates of exploitation from real economic data some additional assumption about relative rates of exploitation (which Marx often explicitly assumes to be equal)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