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用的经济利益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关系是人们在商品交换中追求经济利益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刻分析了信用关系反映了人们的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是利益调节的有效机制,它引导人们按照市场信用规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及相互间的关系,使交易双方实现利益最大化。由于在利益实现中存在信用风险与违信利益,人们越是出于长期利益考虑,就越要选择信用行为,故信用和利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激进"与"渐进"视角下的中国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清 《生产力研究》2005,(1):25-26,50
本文认为相对于单纯追求速度而言 ,改革的“次序”对中国在发展稳定中进行市场化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对市场化改革起决定性影响的是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 ,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通过经济关系的调整 ,尤其是产权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来实现传统体制不能很好实现的经济关系及其对企业和劳动者的激励。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转轨的基本逻辑可以概括为:由既有经济利益关系决定的经济体制和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必然要求变革经济利益关系以改革经济体制从而解放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文章研究了转轨前利益关系的特点,指出经济利益关系存在不稳定性导致了转轨的发生,还论述了经济利益关系的重构过程发生的两种不同类型调整。  相似文献   

4.
梁峻峰 《时代经贸》2006,4(8):51-52
经济法是增量利益的生产与分配法,调整的是人们在社会化生产中的增量利益关系。经济法法权正当性的认识与把握,亦需从此前提入手。文章从企业的本质、经济权利的正当性和经济权力的正当性三个方面探讨了经济法权的正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梁峻峰 《时代经贸》2006,4(7):20-20
经济法是增量利益的生产与分配法,调整的是人们在社会化生产中的增量利益关系。经济法法权正当性的认识与把握,亦需从此前提入手。文章从企业的本质、经济权利的正当性和经济权力的正当性三个方面探讨了经济法权的正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公司制是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体制形式谭晓克一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是总量失衡、结构不合理与效益低下,这些与体制问题不无关系。其中,主要又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滞后密切关联。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而社会财产关系的改革又是...  相似文献   

7.
1当前我国经济成分丰富且复杂,生产方式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及人事关系比过去大大复杂化。为了配合复杂的经济生活和目益频繁交往的人际关系,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会计领域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十年居民收入增长与结构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回顾我国十年经济改革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体制变动首先涉及的总是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各种利益关系,从而牵动各个阶层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更和重新调整,由收入分配利益引导的人们行为法则和各种传导机制也就随之而改变,经济运行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仅是决策权利束的调整,也是利益关系的重组或再分配。  相似文献   

10.
经济改革以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涉及到宏观经济的平衡和控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又与人们的物质利益息息相关,并时刻调节和调整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史保金 《现代财经》2006,26(7):36-3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已经从保障职能转向了激励职能,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激励机制。这种经济激励机制与被释放出来的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强烈动机相结合,使我国国有企业被迫走上了一条过度经济激励的轨道。从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演进入手,探讨过度经济激励的形成原因,有助于调整国有企业分配方案,完善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迄今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场肇始农业的经济改革,不仅改变了占社会总人口80%左右的我国农村经济格局,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从形式上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牵动的当然是经济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但正如任何经济关系的变动必然涉及到人们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一样,农村经济改革在更新农村经济组织与生产形式的过程中,也自然地变革着农村分配关系和农民收入水平。中  相似文献   

13.
周新军 《现代财经》2001,21(12):46-50
劳动关系与劳资关系反映了两种不同体制下的经济关系,劳动关系体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关系,而劳资关系体现的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关系。中国转型期经济关系最显著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体制的转型不断地推动着劳动关系向劳资关系的转换,直接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相对于农村经济关系,城市经济关系的转化要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可能会导致经济体制的倒退。因此,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调整和理顺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统一会计标准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积极参与统一会计标准建设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它对于深化会计制度改革,推进对外开放,完善会计信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利益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统一会计标准建设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利益矛盾与政府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制转轨时期,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组合,各种利益之间的分化和矛盾,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应积极构建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和保持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和谐共进,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是市场经济提出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应有客观的量化标准刘兴海科学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应视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侧重点。、这是因为,改革的核心在于不断调整各方面人们的利益关系,以调动人们的生产(工作)热情。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科学地实施按劳分配原则,并对其量化标准做出科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农村建设、征地制度改革等政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涉及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土地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北京城市郊区居民点整理模式多数都以“农民上楼”为特征。在对其特征、存在问题及利益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出现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居民点整理后增值利益分配机制与监管体系的内在缺陷,进而对京郊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利益协调及其格局优化进行探讨,并探索北京市城乡结合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途径和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国有经济改革的反思与观念转换 15年来的企业改革,以利益调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勃勃生机。国有企业从1978年开始实行企业基金制、利润留成制,二步利改税到财政承包等一系列改革,由于抓住了利益杠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三个明显的弊端:(1)利益激励呈现极短周期性和激励效益递减;(2)效益增长与投资增长不同步,投资膨胀和效益低下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顽疾;(3)利益调整对经济效益增长的激励远不如对利益结果分配的激励,导致利益割据和短期行为。也就是说,改革以来的利益调整产生了利益机制特有的激励作用,但也产生了作用方向的扭曲。原因就在于:直接将产品经济下的行为主体和行政关系引  相似文献   

19.
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问题。一旦因为负担过重而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问题,就会打乱整个经济的格局,几年缓不过来,我国经济几次大的调整,都是从农业暴露出问题开始的,这个教训极为深刻。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必须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也只有这么做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改革的利益受损者及其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子坚 《经济学家》2005,(2):121-123
对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分配格局的分析,如果仅仅停留在“我们都是改革的受益者”这样一种判断上,显然是极其片面的。实际上,肯定我们都是改革的受益者,并不排斥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内,由于种种原因,某些社会阶层和成员的利益因改革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更不排斥人们获取的改革利益有多寡之别。所以,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会出现两个基本的社会群体,即从改革中受益最多的社会群体和从改革中受益最少的社会群体。这两个社会群体可以理解为改革的相对受益者和相对受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