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秋风 《中国海关》2007,(4):80-80
毫无疑问,国民财富的增加需以必要的经济增长为基础。但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并不能保证带给国民实实在在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协调与发展成果共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众多文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但对区域差异敛散特征及其变化速度的认识存在分歧。据人均GDP流量指标检验收敛性的传统方法,难以揭示资本积累与跨区流动的长期影响,需要由国民财富存量视角给出重要扩展与补充。研究发现:落后省区人均财富增速更快(存在β收敛),但无力遏止省际绝对差异持续拉大(不存在σ收敛);物质资本投资因高度市场化可迅速调整,人力资本流动对收益率差异有充分反映,推动Y/K与Y/H实现区域均衡(兼具β与σ收敛)。为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应注重对国民财富各类资本的“投资组合管理”,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以改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我国经济出现越增长越失衡的现象?文章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运用数理模型和实证检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内外失衡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产物,而粗放型经济增长又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增长主义的政经体制与大量廉价劳动力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我国要消除内外失衡,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需要改革当前过度追求经济规模增长目标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
《商》2015,(6)
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协调增长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研究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协调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发现我国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不协调主要受到税收、财政支出、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阐述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入手,说明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了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影响。在对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运用利率政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方面论述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经济法与民商法在定义层面上的区别主要有:第一,经济法超越了国家不介入私人经济生活领域的民法传统,是一种国家直接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的法;第二,经济法超越民法维护个人利益的立法基点,把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价值目标,具有社会法性质;第三,经济法超越民法对社会关系所采取的放任自由和消极限制的态度,代之以限制、禁止和积极引导,是一种强制促导法.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市场调控手段的缺乏,导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对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还从经济法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及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8.
全球失衡背景下中国外部财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财富动态为理解全球失衡及其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标准和新视角。与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盈余相对应,我国外部财富由负转正,但是外部财富的价值效应为负。运用外部财富的一个分析框架,对我国外部财富价值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外部头寸与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利率存在显著的相互关系,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美元实际利率则没有显著的相互关系。外部财富动态分析对于我国内外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在学术界许多学者对财富代际分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后危机时代的背景,指出中国经济在微观层面上的信用卡发卡泛滥和宏观层面上政府通过基础建设投资来拉动中国经济所导致的财富代际分配失衡问题。利用过去学者判断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的一种简便方法,实证分析证明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率,从而得出后危机时代下中国财富代际分配失衡。然后从正反两方面研究财富代际分配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说明中国经济只有有效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认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风险,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合理地做好财富代际分配,才能使得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国民财富积累与分配问题日益突显,本文通过对经济学中三种不同的收益观的分析,来指导我国民经济中的投资、积累和消费行为,寻求有效处理我国国民财富积累与分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经济通货膨胀的状态下,中央银行首先应做的就是通过制定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种类及其效应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及调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失衡较为严重,储蓄率过高、消费需求不足、投资低效、失业率上升与国际收支巨额双顺差同时并存。尽管内外失衡是开放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短期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长期的内外失衡有悖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内外失衡并存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失衡,协调内外均衡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转变我国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在内需为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Federal funds and eurodollar futures contracts are among the most useful instruments for deriving expectations of the future path of monetary policy. However, reading policy expectations from those instruments is complicated by the presence of risk premia.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to extract the expected policy path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risk premia are constant over time, and under a simple model that allows risk premia to vary. In the latter case, the risk premia are identified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policy expectations level out after a long enough horizon. Th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risk premia on these futures contracts vary over time. The impact of this variation is fairly limited for futures contracts with short horizons, but it increases as the horizon of the contracts lengthens. © 2004 Wiley Periodicals, Inc. Jrl Fut Mark 24:733–754, 2004  相似文献   

14.
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与Q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艳 《商业研究》2005,(9):20-23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条重要渠道。货币政策实施后,股票市场将产生财富效应从而影响消费支出,产生Q效应从而影响投资支出,进而影响总产出。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财富效应和Q效应均不显著,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传导效率较低。为提高传导效率,应逐步发展并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15.
16.
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货币政策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的全球化扩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空间,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相关性使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我国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应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搞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避免经济下滑,顺利度过危机时期,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树生 《财贸经济》2006,(12):49-51
当前,农村金融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本文认为,农村利率上浮政策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效果甚微,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现阶段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实际收入更为有效,只有构建多层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有效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加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Capitalism without failure is like religion without sin’. Charles Kindleberger's book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points out that speculation and crises have always been present: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outh Sea bubble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tulip mania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17th century. Starting with the Japanese bubble in the 1980s we take the reader on a tour through 20 years of bubbles in emerging markets and industrial countries which have recently culminated in the 2007/08 US subprime market crisis. We explain the global stock market and real estate booms based on the real and monetary overinvestment theories of Hayek, Wicksell and Schumpeter, arguing that ample liquidity supply originating in the large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has contributed – independent from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 – to overinvestment cycles in new and emerging markets around the globe. The policy implication is to keep interest rates not too low for too long in response to bursting bubb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