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为背景,从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程度可能偏离其持股比例这一观念出发,着重分析并检验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程度对公司价值产生的影响。而检验结果显示控股股东的控制程度同公司价值是非线性关系,并且控股股东越倾向于超级控制则公司价值越低。  相似文献   

2.
3.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是相对集中的;控股股东会倾向于利用手中的投票权控制董事会和公司的投资决策、经营方针以及财务计划等。这样就容易造成公司的控股股东和中小股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是由于控股股东的"隧道行为"的多样化和隐蔽性,其私有收益的度量和监管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主要从控股股东"隧道行为"产生的根源、影响因素、主要方式、产生的后果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最后,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现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2005年4月18日,湖南成功系旗下一家上市公司——岳阳恒立(*ST恒立)公告,由于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股票交易于2005年4月19日停牌一天,自2005年4月20日起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  相似文献   

5.
控股股东作为公司重大决议的决策和参与主体,其股权结构变化对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关系仍不明朗。本文以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资本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显著抑制了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进一步分析控制权转移风险的影响机理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抑制关系在非国有控股企业、股价崩盘风险高时以及东部地区更加显著。最后,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会促进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论拓展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因素研究,从控股股东层面为厘清资本结构优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防范与治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已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本文的研究表明,市场环境显著地影响了控股股东“掏空”的行为。换言之,地区间政府干预市场越少、金融市场越发达,该地区的上市公司越不会发生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因而如何减少政府干预,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政府在减少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应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会直接或间接地驱动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制定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遏止“掏空”的行为。这说明,制度层面的约束和公共治理对公司层面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郑海英 《会计研究》2004,(12):62-65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缺陷直接影响公司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突出表现为控股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东之间的权利失衡。本文从内部控制的目标、构成及内部控制环境出发 ,论述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东权利失衡的表现形式及其风险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刘梦  刘宇会 《会计师》2022,(17):11-13
股权质押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具有融资速度快的优点,但控股股东频繁的股权质押也给公司价值带来了不利影响。文章以A公司为案例,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因、两权分离情况、托宾Q值、公司财务指标等,指出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造成的不良影响,并给出了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10.
曾志远  蔡东玲  武小凯 《金融研究》2018,462(12):157-173
本文采用2009-2017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基金持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对两条影响途径(监督管理层和抑制控股股东侵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基金持股比例增加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价值,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而增强,同时这种效应只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显著,在国有企业中则不显著;(2)按投资策略分类发现,除主动型和被动型基金外,准指数基金持股也可以提升公司价值;(3)在控制了基金数量后,基金持股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与发达国家基金持股主要通过监督管理层来提升公司价值的传导途径不同,我国基金持股对上市公司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对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约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2005—2008年存在控制性股权转让的69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超控制权收益攫取的视角,研究了控制权成本补偿与超控制权收益的划分以及大股东收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大股东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获取的控制权收益都是超控制权收益,其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我国存在控制性股权转移的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与现金流权比例正相关,与控制权比例不相关,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以及超控制权收益显著负相关,与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不相关。  相似文献   

12.
邱杨茜  黄娟娟 《金融研究》2021,497(11):170-188
自2014年《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可能引起的控制权转移风险也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那么,有质押的控股股东是否会策略性地利用员工持股计划来缓解风险?本文利用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考察控股股东质押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研究发现:前期控股股东有股权质押、质押率越高的公司随后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可能性越大,该效应随着控制权转移风险的提高而增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员工持股计划进行短期市值管理是有效的,但并未显著提升公司长期价值,提示控股股东存在借其进行内部人利益绑定和市值管理的动机;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3.
徐龙炳  汪斌 《金融研究》2021,487(1):188-206
在股权质押的背景下,理性的控股股东会利用投资者的有限理性,通过增持向市场发送行为信号来提振股价,以缓解控制权转移风险。研究发现:股权质押下控股股东更有可能增持;短期内增持公告产生了正向的市场反应,其程度在非质押组和质押组间无显著差异;而长期来看,增持后质押组的长期股价以及经营绩效表现弱于其对照组,而非质押组则好于其对照组,说明股权质押下的增持并不是价值信号,而是行为信号。进一步研究发现,质押对增持的正向效应在高平仓压力组、低公司质量组、监管环境较宽松的欠发达地区更显著。拓展性检验表明,在考虑减持影响后,股权质押下控股股东更倾向于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和竞价交易实施净增持,并且管理层与其他大股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控股股东的增持行为。最后本文排除了传统增持动机假说对上述结论的替代性解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2005—2008年存在控制性股权转让的69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超控制权收益攫取的视角,研究了控制权成本补偿与超控制权收益的划分以及大股东收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大股东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获取的控制权收益都是超控制权收益,其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我国存在控制性股权转移的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与现金流权比例正相关,与控制权比例不相关,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以及超控制权收益显著负相关,与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不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支持”和“侵害”企业的竞争性动机出发,探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尾部系统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水平与企业尾部系统风险呈U型关系。当质押水平低于临界值时,质押能有效缓解企业的尾部系统风险;当质押水平高于临界值时,质押将提高企业的尾部系统风险。融资约束和经营业绩是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影响企业尾部系统风险的两条路径,两者随质押水平上升分别呈现U型和倒U型。质押水平与尾部系统风险的U型关系在国有企业、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和股票流动性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陈坤 《新会计》2021,(8):21-25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虽然缓解了融资约束,但也可能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提供便利.本文以华映科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事件为例,通过对比其股权质押前后的控制权转移、市场反应、财务业绩状况变化得出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更倾向于损害公司利益,这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管理这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股东、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在市场“失灵”严重,“无形之手”调节股权市值成本太大的情况下,利用符合法律、法规和准则的手段和方法对股权市值加以管理成为必然。文章接着在对市值管理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控股股东市值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控股股东市值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IPO时的股权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与先前文献只从业绩考察股权结构内生性不同的是,本文从基于控股股东的内部资本市场及其背后的利益动机出发,认为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IPO前的业务关联性、组织形式和产权性质等特征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是上市公司IPO股权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对1999—2004年IPO公司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上述假设。并且,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前(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控制)相对于改革后(非国有企业、中央政府控制),其股权结构的形成更容易受政府干预和政策变化的影响,但很少受IPO前公司业绩的影响。这说明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确实有助于减少政府不合理干预,真正实现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股权结构。  相似文献   

19.
孙晓琳 《会计师》2011,(10):110-112
<正>一、引言随着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司治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Berle和Means(1932)分散的股权结构、Shleifer等(1997)集中的控股结构,发展到La Porta等(1999)更为复杂的终极股权结构。终极控股股东作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交叉持股以及双重股权等方式对公  相似文献   

20.
何熙琼  刘昊  顾湘 《会计研究》2023,(6):99-117
本文以“股权质押新规”颁布为准自然实验场景,研究“新规”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私利侵占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规”通过降低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而抑制控股股东的私利侵占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新规”对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的治理效应;扩展性研究表明,“新规”能够降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本文研究为“新规”实施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同时对监管层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