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2009年,我国通胀预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天量货币的投放,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和商品房、股票等资产价格出现恢复性反弹和快速上涨所致;2010年,我国经济会因各种原因发生温和的通货膨胀,CPI可能运行在3%左右,发生严重通胀的概率极低;但我们也应时刻关注物价的走势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经济的稳定复苏。  相似文献   

2.
<正> 当前,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突出问题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自去年七月以来,物价上涨幅度连续14个月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和银行存款利率。使各方面越来越难以承受。如何认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根据所掌握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谈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90年代以来的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的物价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周期性运动是引起物价周期性运动的原因,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但没有稳定物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价水平的周期性运动。因此,建议中国人民银行放弃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转而逐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本文还在最优货币政策框架下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及其实现条件,最后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琼豪 《江苏商论》2012,(8):153-156
自2009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越发严峻。对于通货膨胀和高居不下的CPI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结合实证检验的方法,对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主要原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的通货膨胀几乎来自于国内,而很少有国外的因素。并在实证所得到的结论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国内资金流通明显增强,2010全年CPI同比增长3.3%。通货膨胀率达到4.9%,如何正确看待物价飞涨,楼价飙升问题已成为解决民生的头等大事.70年代末的美国、80年代的日本都深受通货膨胀之苦,本文以史为鉴,站在历史的角度透析今天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分析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和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来试图理出一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策略,从而为缓解由通货膨胀引起的一系列经济压力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于种种原因通货膨胀正悄悄的降临我国,中央政治局会议已提出,当前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一般说来,当消费者物价哥旨数大于3%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幅度屡创新高。11月份CPI涨幅更是高达6.9%,创下12年新高。如果仅仅按照消费者物价指数增幅来说,我国已经发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数量超过了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量,或是流通的纸币数量稳定,而商品普遍短缺,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不断上涨的一种现象。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都曾面临的经济难题。本文就通货膨胀成因及遏制通货膨胀的对策提些浅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物价普遍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受到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一些动荡,现在,全球经济任然面临着复苏,我国在这个大背景下经济也逐渐发展,在经济危机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下,通货膨胀逐渐形成,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过度贬值不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人们日常的生活也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外不同,因此对通货膨胀的分析应该结合国情,分析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才能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现象。本文主要从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胡石青 《中国物价》2005,(12):67-68
今年以来,台湾物价形势受到经济增长滞缓,加上台风过境频繁等种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出现通货膨胀加剧的形势。与此同时,政治上民进党执政当局与在野党势力争斗不已,政坛弊案连续被揭露.贪污舞弊现象严重,更加重了岛内民众的生活负担。  相似文献   

11.
程铭 《现代商业》2008,(8):82-8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截至200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5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开始升温,货币供给大幅上升,物价水平持续升高。在外部经济对国内经济影响逐渐加大的时候,人们更加关注外汇储备的增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如何。本文在以有关货币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为基础的前提下,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来研究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探讨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物资稳定必须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大局 1、通货膨胀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威胁。从一九七八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已先后出现了几次较严重的通胀,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胀,为保持社会稳定、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治理通货膨胀。为此,甚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自去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加速,通货膨胀也逐渐加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一九九三年市场物价全面上涨,各类商品、劳务价格均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年零售物价上涨1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4%,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上涨14%;而35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幅度已达19.6%。进入今年,物价上涨势头依然不减,今年一季度全国零售物价上涨幅度更高达20.1%。因此,物价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通货膨胀又一次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威胁。 2、在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兼顾物价稳定,把市场物价涨幅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以后,与国际经济中出现的通货膨胀相一致,我国经济中也出现了通货膨胀。虽然通货膨胀还处于温和时期,但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和居民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分析了这一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流通量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也开始日益显现,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该文通过对通货膨胀的有关理论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得出了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与我国过热的经济增长速度、过高的房价有关并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中国政府应该从其体制、机制入手,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以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经济常态,这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超额的货币供给,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以及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等导致了本轮通货膨胀,系统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并针对于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段时期以来,通货膨胀一直使我国的实际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学者感到困惑,从而引起了一系列关于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问题的讨论。笔者试图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探讨通货膨胀问题,以期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7.
治理公款消费与抑制通货膨胀王延龙1994年。我国高达21.7%的物价涨幅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产生通胀的原因以及控胀的对策,经济理论界的讨论十分热烈,这方面的文章时常见诸报刊,为党和政府制订控胀措施提供了理论借鉴.但是,笔者感到,近年来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各种物价指数,对我国1990~2003年通货膨胀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并对我国出现的新一轮物价上涨与1992~1994年出现的通货膨胀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物价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但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根本的是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程实 《商界》2006,(8):94-94
目前,中国经济看起来虽然赏心悦目.但如,果角更宽广的视角加以审视,这种“刀刃上的完美均衡”之中还是有三个隐忧。 隐忧之一在于货币政策的“模棱两可”。当欧洲、加拿大、日本央行、关联储已经纷纷加息或准备加息之时,中国人民银行在银根松弛的背景下.并没有即刻加入这场加息大潮。中国货币政策的“模棱两可”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担忧,让政策调控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主动性.也可能让中国受到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负面影响。给物价稳定带来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汇率、利率和物价三者关系紧密、相互影响,对经济的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汇率的低估会引发物价上升,而实际汇率又由物价所决定。利率的变化对即期和远期的汇率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应当通过抬高利率来抑制,更重要的应该通过对人民币正确估值,合理变动人民币汇率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