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30)
近些年来,"富二代","官二代"现象备受热议,表明子代的收入更多地受到父辈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代际收入流动的收入继承性明显增强。文本从代际流动的三种理论出发,分析了影响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因素,代际流动性的测度,进而提出了合理提高代际流动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赣中南农村为例,考察了农村家庭养老与代际权力关系之间的关联.当前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赡养问题严重.其直接原因在于赡养原则的变化--从传统时代的无条件"孝道"转变为当代的有条件回报.深层原因则在于代际权力关系的变迁--家庭权力从父辈手上转移到子辈,尤其是媳妇家庭地位的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收入水平的代际流动问题日益引起整个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主题是农民工收入水平代际流动主观评价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国家制度性因素、社会结构性因素、家庭先赋性因素、个人自致性因素会影响农民工收入水平代际流动的主观评价这·研究假设.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制度性因素和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农民工收入水平代际流动主观评价的影响都不显著,而家庭先赋性因素和个人自致性因素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显著的.必须在实现与国家制度性因素、社会结构性因素、家庭先赋性因素、个人自致性因素相适应的基础上构建促进农民工收入水平代际流动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消费者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子女品牌忠诚的出现与培育受到父母消费行为的影响,这种父代对子代的消费代际影响使得品牌忠诚有了传承的意义.本文从消费行为的代际影响出发,分析品牌忠诚代际传承的内涵,研究品牌忠诚代际传承的实现机制,希望为企业塑造消费者品牌忠诚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子女教育是影响农村家庭贫困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14省区609户农村家庭调查结果的分析,子女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自身一代家庭摆脱贫困的比例越高,并且能传承下代家庭使其免受贫困;家庭贫困代际变动的断裂点为15年(大专教育).  相似文献   

6.
以往健康投资的基本特征没有考虑影响健康投资效果的时间递延性及投资具有的双重载体之间的关联性.健康投资应该还具有代际继承性特征.就此特征的存在分别用经验与函数方法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由代际继承性引发的人生第一笔生育健康投资.选择性健康投资和一般生育性健康投资都具有经济的两重性,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具有积极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财贸研究》2020,(5):66-76
基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追踪数据,定量分析中国居民代际贫困的动态传递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代际贫困的风险概率及财政支出政策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贫困代际传递概率始终高于落入贫困和脱离贫困的概率,并呈现出"贫者愈贫"的演进路径;父辈与子辈贫困代际传递风险整体较高,同时父子(女)间传递风险高于母子(女)间传递风险;财政文教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一定积极作用,基本建设支出没有显著的影响,而行政管理支出反而加剧了贫困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家庭代际支持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影响.家庭代际支持的三个维度: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支持与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相关,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上给予子女较多支持以及这两方面获得子女较少支持、在情感支持上获得子女较少支持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异地养老.家庭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异地养老意愿的关系还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未来发展异地养老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子女教育、代际支持与家庭贫困的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女教育是影响农村家庭贫困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14省区609户农村家庭调查结果的分析,子女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自身一代家庭摆脱贫困的比例越高,并且能传承下代家庭使其免受贫困;家庭贫困代际变动的断裂点为15年(大专教育)。  相似文献   

10.
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家庭养老是通过家庭代际关系体现的.因此,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是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和家庭养老的重要前提之一.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也出现了很多新走向新问题.本文试从现代家庭的代际关系变化中,并提出对如何建立良好有效的养老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总结.  相似文献   

11.
青年的“啃老”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基于家庭代际交换理论,从日常生活及住房两个维度,量化界定“啃老”概念,对中国已婚青年的“啃老”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影响因素及其强度,特别关注独生子女与流动人口群体的“啃老”特征.中国已婚青年确实存在较为普遍的“啃老”行为,但主要表现在住房资源维度;独生子女在住房及日常的家庭代际交换中更倾向于“啃老”和“强啃老”;流动减少了青年的“啃老”风险,但来显著提高其对父代的赡养可能性.已婚青年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经济收入与父代特征等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基于CLASS调查数据,从家庭结构、家庭消费水平和代际经济支持三个家庭因素出发,探讨了影响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的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对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作用非常微弱;家庭消费水平并不能显著促进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参与率;获得子女经济支持显著降低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率,给予子女代际经济支持显著提高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的参与率.说明家庭是城市老年人福利的载体,建议出台家庭友好型福利政策,通过增进老年人家庭子女的就业、经济收入等福利来增进老年人个体的福利水平,让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问卷调查资料,定量描述了现阶段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情况,并从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角度探讨了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困境的原因.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遭遇问题并不仅仅是养老资源匮乏的结果,更是农村代际关系内含的价值失调的结果.家庭延续的价值取向已很难为家庭养老提供终极动力支持,家庭养老作为一种超经济的伦理性行为的特征正在消失,这是当前农村社会出现严重的家庭养老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以往健康投资的基本特征没有考虑影响健康投资效果的时间递延性及投资具有的双重载体之间的关联性。健康投资应该还具有代际继承性特征。就此特征的存在分别用经验与函数方法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由代际继承性引发的人生第一笔生育健康投资。选择性健康投资和一般生育性健康投资都具有经济的两重性,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具有积极的效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动对财政政策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因素是决定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Auerbach(1991)提出的代际核算体系来分析人口因素对我国财政政策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提高城镇化速度是缓解我国财政政策代际不平衡的有效措施之一,而将生育率保持在可持续生育率水平对缓解财政政策的代际不平衡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2)
家庭代际关系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中国的家庭代际关系在不断的变化着。这里既有宏观环境变化的原因,即社会宏观背景下传统思想观念的变化,更有微观结构的原因,即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的变化。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家庭代际关系:一、中国封建社会下的家庭代际关系。二、当代社会下中国家庭代际关系。三、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吴莹莹 《消费导刊》2009,(24):96-96
人力资本和贫困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它是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通过对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生活态度的分析研究,提出要更加全面的普及初级教育,增加健康人力资本的投资,转变贫困地区或家庭的生活态度等措施来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怪圈。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家庭生命历程理论视角,运用CFPS2010-2020数据分析了代际支持、居住模式对子代离婚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代际关系随世代变化逐渐趋强,代际反馈模式表现出文化韧性;父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子代对父代的日常照料都会显著提升子代离婚风险,但子代对父代的经济支持不会影响子代离婚风险,且都表现出明显的世代、城乡和性别差异性;代际同居会显著增加子代离婚风险,降低子代婚姻稳定性,且在不同世代、性别和城乡之间表现出相似性;代际关系对子代离婚风险的影响同时表现出传承性与现代性、工具性而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家庭养老是通过家庭代际关系体现的。因此,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是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和家庭养老的重要前提之一。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也出现了很多新走向新问题。本文试从现代家庭的代际关系变化中,并提出对如何建立良好有效的养老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总结。  相似文献   

20.
孟晓丹 《商》2014,(45):73-74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的研究发现,社会排斥的经济纬度、福利制度、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贫困家庭子女的文化教育是影响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分析造成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改善农民贫困家庭的贫困处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