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化与老龄化的发展,代际数字鸿沟问题日益突出。解决代际数字鸿沟问题对于建设适老化社会与普惠的信息化社会至关重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代际数字鸿沟的形成与数字适老化社会建设不足、老年人的个人需求与生理原因、数字反哺责任缺失有关。而弥补代际数字鸿沟则主要通过数字反哺与推动适老化建设两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老年数字鸿沟政策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政策测量体系,将老年人网民规模与政策量化值进行关联,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老年数字鸿沟政策绩效、政策力度和政策目标较好,对弥合老年数字鸿沟起到积极作用;但政策数量水平较低,在未来政策设计中,政府应关注针对老年数字鸿沟相关政策的颁布数量,确保以适当的政策数量、明确的政策目标和规范的政策执行扩大老年人网民规模,弥合老年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3.
在老龄化日益加剧、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三重背景下,如何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满足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亟须政府、企业、社区、家庭、朋辈、老年人自身等多元主体联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推动企业适老化改革;鼓励社区注入青年活力,重视家庭数字反哺;建立朋辈互助机制,提升老年人自我效能感,从而打破青老年群体间的信息茧房与数字壁垒,助力老年人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拥抱数字时代。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智能技术快速地更新迭代,智慧社会的形成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是社会将面临的问题,而老年人天然的数字鸿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通过对浙江地区老年人与数字社会融合情况的调查,了解老年人与数字社会融合现实情况,运用统计模型分析探讨影响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形成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提出缓解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融合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融入既是行动和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和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极大的正向反馈,而纵观当下人口老龄化趋势,老年群体已成为巨大“数字浪潮”中的弱势群体,数字融入过程更明显地体现为被动接受,具有较少的主动性。本文以积极老龄化新发展理念为背景,针对我国老年人数字融入现状,通过回顾数字融入与数字鸿沟的概念,分析问题成因、可介入路径,并结合后疫情时代现实视角,总结现实困境,提出创新之路与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13~2023年十年间,中国数字经济经历快速而巨大的发展变革。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扩大,也存在着数据隐私、网络安全和数字鸿沟等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以确保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针对农户金融素养亟需提升的现实,采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匹配数据集,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出发,通过克服内生性的工具变量估计,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金融素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金融素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缓解信息约束和促进社会互动是数字金融发展提升农户金融素养的两条重要渠道;当农户进一步跨越“财富门槛”和消弭“知识鸿沟”与“数字鸿沟”后,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金融素养具有更强的促进效果。上述结论在倾向得分匹配法、替换核心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因此,推进数字金融发展,提升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建设水平,是提升农户金融素养水平,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新兴技术与各行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全球化借助与数字化融合的方式,实现新领域、新形式的发展。其中,“一带一路”就是一种新全球化现象,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巨大机遇。本文通过梳理数字全球化助力下“一带一路”的新内涵与战略价值,分析数字合作基础和进程,厘清在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数字鸿沟、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未完善、数字空间治理水平低等挑战。并依靠与沿线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及数字化能力等方面的合作,助力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与“数字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行为。在此背景下,有一部分群体被排斥在外,使用互联网与非使用互联网人群形成数字鸿沟,两类群体信息获取存在马太效应。本文基于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数字鸿沟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用全样本人群探究一级数字鸿沟下对个体的健康影响,针对有条件上网的人群探究二级数字鸿沟即使用技能的差异是否对居民健康有促进效应,同时研究上网时长对其自评健康的影响。提出要发挥互联网对个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加速互联网健康信息平台的构建,重视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0.
汪振  唐惠敏 《农村经济》2023,(12):53-61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趋势明显,产生了数字劳工与数字农业新形态,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创新。产业振兴各主体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彰显出数字下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逻辑,具体表现为政府的政策驱动、市场的利益联结、法律法规的秩序保障以及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数字下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仍需警惕信息鸿沟、利益偏差以及数字技术不合理利用带来的数字化风险。规避这些风险,需加强政府的政策规章指引,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运用村社组织疏导资本嵌入难题。  相似文献   

11.
数字中国建设正稳步推进,但老年人使用技术的困难却经常被决策者忽视,以至于解决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困难的政策时至今日才进入决策议程.本文基于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视角,发现当政策之窗开启,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共同推动解决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困难的政策进入决策议程,其中问题源流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成为未来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但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面临许多困境。文章探究了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务、经济、文化和旅游4个方面提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构建数字乡村新图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文章使用A-F双界限法测度农民工数字鸿沟,通过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KHB效应分解法分析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21.797%的农民工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其中数字鸿沟显著提高农民工处于相对贫困的可能。男性、中低等教育水平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鸿沟通过降低人力资本加深农民工相对贫困。基于此,提出应尽快制定识别和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民工数字应用技能培训,正确引导农民工数字应用向人力资本积累转化。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数字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形成新业态,推动农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数字经济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破除旧有观念束缚,城乡数字鸿沟和生产流通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乡村振兴赋能,同时注重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等的建设与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5.
“八八战略”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现实生活中,城乡融合还存在生产要素单向流动、城乡数字鸿沟、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文章以浙北长兴县为研究个案,在剖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产业融合、城乡治理融合、城乡公共服务融合逻辑机理的基础上,研究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路径。认为该县在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创造出产业协同、治理融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融合新范式,能为类似县市以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深度融合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福建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呈现出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新趋势、新业态。产业数字转型渐入佳境,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深度推进,在政府和社会治理、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数字经济、医疗卫生、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通过调查和查阅大量资料,对数字福建建设成果及实践经验综合报道,对今后数字与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构建生态、和谐、文明的乡村,是党的十九大对"三农"建设发展的总要求。在互联网的普及下,作为重要抓手的数字乡村建设正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成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结合点。文章以数字乡村建设为背景,加快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提出建议,以期助力乡村振兴,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探索数字乡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数字政府不仅仅是数据的在线化,更涉及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结构、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变。文章对具有成熟经验的广东、浙江、贵州三省数字政府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仍存在着重复建设、异构系统数据标准不同、信息孤岛、跨区域协同能力不足等协同困境。基于整体性治理与数字政府在价值理念、治理工具以及现实方面的密切联系,从整体性治理视角分析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协同困境成因,即条块分割造成碎片化问题、地方本位主义阻碍跨区域协同、商业化和公共性交织影响公私合作,据此提出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公私合作的整合协同策略,突破政府在信息化领域的组织边界,以形成整体推进的格局,助力政府治理变革。  相似文献   

19.
数字普惠金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三大风险缺陷,即数字鸿沟缺陷、因商业可持续而使社会效益目标失效的风险缺陷、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因"去风险化"产生风险缺陷。这些风险缺陷导致新型金融排斥的产生,尤其对农村地区表现更为明显,数字鸿沟引发金融机构对农村技术性金融排斥、因追求商业可持续引发对农村市场性金融排斥,因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去风险化"引发对农村风险性金融排斥。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兴起,数字技术在我国农村地区迅速普及,作为数字经济的分支数字农业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生活方式及生活理念的转变。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数字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本文探讨了黑龙江省在发展数字农业中的一些硬件优势,同时也分析了客观存在的若干软件劣势,通过本文分析,以期提升黑龙江省农业数字化附加值,建设有利的数字化环境,避免“数字鸿沟”,让龙江的农民兄弟平等的享受到数字化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