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国际公地治理关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大国之间利益博弈和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本文旨在剖析国际公地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探讨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公地治理模式与中国参与国际公地治理的政策导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针对当前国际公地治理认知不一、主体错位、利益冲突和效果欠佳等现实困境,在国际公地的治理上要坚持文明观、权力观、义利观、秩序观“四位一体”的伦理观,即以兼容并蓄、持续发展的文明观包容不同治理模式,以相互尊重、平等共享的权力观优化治理主体权能,以大国责任、义利兼顾的义利观划分责任与利益,并以规则至上、实事笃行的秩序观制定政策和保障效果。研究结论:在极地、公海、太空和网络空间等国际公地的治理中,中国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大力倡导多边治理、持续利用,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着力实现主动作为、共享利益,积极推进衔接规则、引领机制,以此为导向提出和推行国际公地治理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构建美好世界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理念引领和积极实践。在理论层面,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筑梦世界,链接"中国梦"与"世界梦",以人类共善为价值诉求,以全球共同体利益为导向,搭建起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在现实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由理念走向实践,由周边和区域推至全球,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五维统合布局谋篇,最终为全球走向美好未来提供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文本分析基础上,通过比对《巴黎协定》生效前后蓝碳国际规则与国家实践,揭示在全球气候治理目标和模式创新,以及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进程深度融合背景下,蓝碳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关注度已有显著提升。通过对国家自主贡献(NDCs)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内容分析,指出在当前国际气候治理中,蓝碳开发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蓝碳范围界定不清;(2)对蓝碳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难以作出独立评估;(3)蓝碳减缓承诺信息不明确;(4)蓝碳承诺附加条件凸显了发展中国家在蓝碳发展上的资金和技术不足;(5)蓝碳适应计划可执行性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后《巴黎协定》时代推动蓝碳发展的建议:(1)国际合作层面应着力推动将海洋纳入全球气候盘点,并发挥非气候国际机制的协同作用;(2)各国国内层面应鼓励NDCs将海洋单列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部门,同时灵活运用《巴黎协定》第6条的合作机制,拓展蓝碳开发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4.
奉行强权政治、冲突对抗、大国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西方海权理论与海洋治理理念已不符合当今全球海洋治理的现实需要。中国倡议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平等为思维基础,以合作共赢为实践导向,以人海和谐为目标追求,为推进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针对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国家信任赤字、国家海洋利益诉求矛盾、国家海洋话语权缺失等多重挑战,中国可以通过凝聚国际共识、推动国际共建、完善制度设计来引导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  相似文献   

5.
4月24日,由中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主办的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实践与经验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及10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代表参加会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在会上指出,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仍不乐观,中国农业农村部愿与相关国际组织一道,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合作”,分享中国维护粮食安全的政策、经验、成果,加强农业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共同致力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打造一个零饥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这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的问题,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应对这一重大挑战刻不容缓。通过分析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中国选择,不仅能看到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出现碳排放总量趋稳、碳强度降低、隐含碳流动转向、碳足迹不平等的形势与趋向,而且能够发现其重视国际合作、受经济思想驱动、主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赞成"自上而下"的减排分配模式的行动逻辑,进而明晰中国在协同环境与经济发展、完善气候法律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强化技术支撑等降碳减排方面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7.
4月24日,由中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主办的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实践与经验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及10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代表参加会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在会上指出,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仍不乐观,中国农业农村部愿与相关国际组织一道,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合作",分享中国维护粮食安全的政策、经验、成果,加强农业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共同致力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打造一个零饥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的爆炸性增长,带来全球气候的恶化,在全面阐述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性、发展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并根据中国自身实际,从发展模式、能源结构、森林资源及沿海气候环境等方面着重讨论了中国面对气候变化中的挑战。中国面临的现实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差,能力弱,压力大。  相似文献   

9.
疫情背景下国际食物市场失灵问题更加凸显,使得低收入国家、地区和脆弱群体面临更为严峻的食物和营养安全形势,加强食物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同时国际合作也面临着受疫情冲击导致的治理目标和手段变革、预算削减等挑战。疫情压力下,中国积极参与食物安全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实现全球食物安全目标,也有助于保障中国食物安全。总结以往国际合作中遇到的瓶颈,中国需加强食物安全国际合作的统筹规划和区域层面合作,深入推进多边合作尤其是南南和三方合作,并鼓励非政府主体的参与;在经贸协调、农业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利用中国产业优势和发展经验帮助东道国提高食物产能并加强供应保障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浙江林业》2021,(5):4-5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  相似文献   

11.
疫情的全球蔓延严重冲击了全球产业链:短期来看,疫情使全球产业链面临来自供给和需求两侧的冲击;中长期来看,疫情会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进程。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面临一定的挑战,疫情后中国的皮革和制鞋业、纺织和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向东南亚转移的风险较大,金属和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回流东亚和欧洲发达国家的风险较大,化学品和药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制造业、纸张和印刷业以及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面对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中国应该努力做好稳链补链强链工作,主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凸显政治和经济制度优势,而且展示了中国力量,表明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经受住严峻考验.后疫情时期,还需要继续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政府公共卫生应急治理能力和体系,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模式,建立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切实提升我国公...  相似文献   

13.
<正>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于9月23日—25日在天津成功举办。本届矿业大会以"弘扬丝路精神,共促矿业繁荣"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把握全球矿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凝聚丝路智慧,继承丝路传统,把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推向新阶段。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已成功举办19届,见证了全球矿业起伏震荡,已经成为国际矿业界对话交流、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从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的主旨演讲以及大会各论坛发言情况,可以看出:全球矿业已步入缓慢复苏阶段。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稳中向好,逐步升温,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高全球  相似文献   

14.
一、低碳经济革命下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对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视,一场低碳经济的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它被誉为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五波革命浪潮。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演变成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5.
复杂严峻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使各国对维护多边主义、凝聚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彰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强化全球共生共荣意识、促进民心相通相融、增强全球战"疫"信心的时代价值。为了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理念变成现实,文章认为:要在政治上促进互信互商互谅,维护世界和平;经济上推动深度融合,谋求互惠互利;文化上倡导兼收并蓄、互学互鉴的文明交流方式;安全上营造整体安全、公道正义的安全格局;生态上构筑和谐共生、清洁美丽的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6.
“南南经济合作”,是指地球南半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它是“南北关系”、“南北对话”的引伸。 早在五十年代初,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后,就在经济方面相互之间有所接触。1981年5月在77国集团高级会议上,首次提出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全球性的“南南经济合作”,通过协调政策、统一行动,用一个声音同北方对话,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并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发展本民族的经济。 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不发达的农业国。在  相似文献   

17.
发展绿色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非正常变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绿色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因其参与主体的多层次以及多元化特征,导致知识产权问题错综复杂,知识产权风险迫切需要得到治理。文章以中欧煤炭技术近零排放合作项目(NZEC)为例,在分析绿色技术国际合作知识产权治理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对知识产权治理进行结构功能分析。通过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整合功能和维持功能4个方面的分析和解读,认为绿色技术国际合作中的知识产权治理应从"管理—控制"转变为协商手段。有效知识产权治理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法律协调、契约规制、利益机制构建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正为促进全球经济要素自由流动、高效合理配置资源、深度融合市场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于2013年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中国西北边境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的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合作区域,是历史上中国"陆上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在经济与政治上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中亚五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广人稀,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已与中国开展了诸多方面的农业合作,但总体上合作  相似文献   

19.
南海周边国家通过建立南海区域持久和平的协商机制、构建南海区域治理模式、谋求南海区域协同发展、保护南海生态环境、增进南海区域文化认同、建设开放包容的南海合作区域,共同建设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建构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南海周边国家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健全运行的法治体系、加大资金投入、输送优秀人才、达成惩戒和制裁协议、理性认知中国的南海地位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962~2016年间全球107个国家的农业面板数据,构建全球农业空间生产模型,并在此框架下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领域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途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双向溢出效应均为正,且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也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存在两条途径加速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增加农产品国际贸易,使双方都能从对方的农业增长中获得更大的单位溢出效应;二是通过双边贸易、农业科技援助、基础设施援建等措施,帮助沿线国家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扩大这些国家对中国农业的总体溢出效应,从而真正做到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