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用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指数、集中指数、再分布指数、人口分布重心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基于第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人口分布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人口密度密集的区域在空间上表现为“X”型;人口再分布先后经历了先弱后强的趋势,1990年后人口分布活跃性增加;人口分布重心在东北-西南方向往返移动;人口分布总体上表现为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性在降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VES生产函数模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2004~2012年江苏截面数据平均值测算江苏餐饮住宿业对旅游产出的影响。通过Moran’s I指标检测得出江苏旅游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考虑空间效应的江苏餐饮住宿业对旅游产出的估计结果显示,餐饮住宿业的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755和0.4062,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159个高星级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 10.2软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疆高星级农家乐在空间上分布均衡性差异大,分布较为集中,东疆高星级农家乐分布集中程度远大于北疆和南疆;高星级农家乐在空间上呈聚集型分布,细分后发现,东疆属于聚集—随机分布类型,整体呈北密南疏的分布格局;高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具有资源邻近性、市场邻近性和交通邻近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及人口重心和偏移份额法,对1990年以来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分布总体较均衡,人口密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人口向主要交通干线和城市地区集中;(2)山东省各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人口密度高高集聚的分布出现在鲁西南地区;低低聚集的区域出现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及其周边;(3)1990~2000年间人口偏移增长为正值的地区出现在鲁西南地区,为负值的地区出现在山东半岛地区;而2000~2009年间人口偏移增长格局与前一时段正好相反;(4)人口政策、行政区划的改变和经济因素是山东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北疆甜菜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深入研究和适应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961—2016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ArcGIS空间插值法、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结果]1961—2016年北疆甜菜生育期平均气温、降水量、≥10℃积温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平均风速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近56年北疆甜菜生长季各气候资源在不同时段(1961—1980年、1980—2000年、2000—2016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平均气温、降水量和≥10℃积温变化特征为"低—中—高",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平均风速变化特征为"高—中—低",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为"高—低—高",相对湿度变化相对平稳。空间分布上,平均气温和≥10℃积温总体呈"中部偏高,东北和西南偏低"的特点,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日照时数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平均风速总体呈"中部偏低,西北和东南偏高"的特点;周期变化特征显示:各气候资源均存在30年左右主周期和18年左右次周期,并且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周期性较强,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周期性较弱;突变结果显示:甜菜生育期北疆各气候资源发生突变的站点数和突变发生时间均存在差异性。[结论]通过北疆气候变化对甜菜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加强北疆甜菜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甜菜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访问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东北鼠兔小兴安岭亚种的分布状况和生境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鼠兔小兴安岭亚种以点状分布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小兴安岭各林区,重点分布区包括五大连池火山岩区和伊春林管局辖区南部和北部;东北鼠兔小兴安岭亚种对生境需求较为特殊,包括生境的基质需要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周围需要有草本层等植被条件,基质无浸水,基质需要具有一定的面积,不选择或很少选择蒙古栎林生境。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及Arc GIS10. 2软件对河南省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集中程度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距离法分析R=0. 628,小于1,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核密度分析中,整体空间分布呈现3个核心区域,平顶山东北区域,豫西北沿省边界呈带状分布及豫南信阳南部,空间分布受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属凝聚型不均衡分布。从地级市层面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顶山东部、信阳南部和三门峡地区;从分区层面上,以豫中较多,豫北、豫西和豫南其次,豫东基本空白。形成原因与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有关。交通不便、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历史事件少发的区域,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8.
以2015年-2019年发布的五批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和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法与热点分析法分析了康养基地时空变化情况,并利用二维矩阵等方法对我国康养基地与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对我国康养基地时空变换分析的结果看,除2015年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外,2016-2019年都呈现聚集分布,且热点区域主要趋向于集中在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且开发力度有待加强的西南部及中部地区,非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的西北地区或开发已经趋于完善的东部沿海地区。从空间错位结果分析来看,康养基地与旅游收入重心都呈现东北-西南的发展趋势,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关系,但随着时间发展,错位程度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空间角度分析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深入探讨其驱动力,全面推动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以郑州市为例,通过洛伦兹曲线、最邻近指数、地理联系率和基尼系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而选取24个驱动力指标,通过计算相关性系数对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惠济区、登封市、二七区等市区;(2)但各市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上街区的最邻近指数大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均匀型,巩义市、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经开区、高新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的最邻近指数小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凝聚型;(3)郑州市各区的地理联系率均在94%以上,基尼系数均小于0300,说明郑州市整体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均衡。(4)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24个驱动力指标均正向相关,其中乡村特有的景观、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村的数量、农民人均收入、民宿、停车场数量、道路标识系统的完整性和互联网覆盖率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受多个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优化调控驱动力系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合理化以及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煤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铁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铜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东铅锌矿遍布全国钨、锡、钼、锑、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华南、华北金银矿分布在全国,台湾也有重要产地磷矿以华南为主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基尼系数的农用地等别差异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基尼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农用地等别差异程度,深化了对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认识,结论表明我国耕地基尼系数为0.2523.除台湾以外的其他31省份的耕地基尼系数处于0.0002 ~0.3481之间.我国农用地等别差异程度较大,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则一级地区主要沿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二级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以及西部的西藏和四川,三级地区集中分布在我国中北部,包括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6省.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行业分类的工业用地演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市场和发展"双转型期"北京市工业行业用地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基于2007—2015年北京市工业用地出让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重心转移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和行业三个维度探讨了北京市工业用地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北京市工业用地出让总面积及各行业受让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出让行业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但出现由"现代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工业"转变的趋势;出让工业用地集中分布于距市中心20—40 km的近郊区,具有明显的工业园区指向性和近郊区环状集聚态势,不同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工业用地出让重心经历了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过程。研究结论:北京市工业用地出让已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未来应加大高新技术工业集聚范围和集聚程度,并引导工业配套科教文卫福利服务业向西南方集聚转移。  相似文献   

13.
运用ArcGIS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最邻近值等分析方法和兴趣点数据研究长江经济带游憩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特征,并从地形地貌、交通、人口密度、社会经济水平等对游憩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建设美丽宜居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游憩资源呈现聚集型分布;(2)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密度存在差异性,在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中呈现不均衡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流域内四川省、江苏省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湖北、湖南两省游憩资源密度较高,四川、云南、贵州三省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比较分散;(3)游憩资源的空间分布方向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4)地形地貌、交通网络、社会经济发展对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区域不平衡背景,运用加权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及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时空相对差距、时空绝对差距和时空演变四个角度剖析2007—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时空分异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我国整体工业用地的市场化水平有上升趋势,区位分布呈“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分布重心逐步向西南方向移动,地区差距先缩小后扩大。四大区域相对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绝对差距均呈先缩小后扩大态势,其中中部和东北地区表现出两极分化。从时空演变看,东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最大;东北地区稳定性最差,未来市场化发展有倒退风险;中部地区存在“高水平壁垒”;西部地区容易向两极分化演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增加区域间的空间协调配合、优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防范区域内形成两极分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化特征,明晰其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促进京郊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以京郊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和乡村民俗旅游村为研究对象,使用计量地理学模型和ArcGIS 10.2空间分析软件,从空间分布范围、分布集中程度、分布均衡程度、密度分布特征等方面对2010—2020年京郊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其次,借助地理探测器从自然环境因素、经济产业因素和社会政治因素等3个一级影响因素,海拔高度、河流水系、气候舒适度等15个二级影响因素对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京郊乡村旅游地的重心变化较为稳定,均位于昌平区范围内。标准差椭圆的形态变化幅度不大,椭圆方位基本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长轴呈“减小—增大”的过程,短轴变化平稳。(2)京郊乡村旅游地在京郊各区内部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集聚分布、不均衡分布特征。(3)京郊乡村旅游地的高密度分布区数量逐年增多并呈连片拓展,逐渐形成以昌平、怀柔为双高密度核心区,密云、延庆、大兴多个高密度连片区并存的空间格局。(4)海拔高度、旅游收入、A级旅...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进行测度,研究近20年来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时空变化特征。方法 文章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重心分析、冷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1999—2017年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 (1)耕地开发强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区域差异性主要是由组间差异造成,其中湘南片区对组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大。(2)湖南省县域强度阶段性特征以上升为主要趋势,耕地开发强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一级区和二级区主要分布于武陵、南岭和罗霄山脉等地势较高山区县域;三级区和四级区集中分布于中部往南北向延伸的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带。(3)耕地开发强度重心存在着从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空间波动较小。(4)冷热点区域整体呈现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的圈层结构分布形态,空间集聚格局相对稳定。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耕地开发强度管控政策和农业空间管控决策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城郊型乡村可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区域,选取典型的城郊县域湘潭县,基于拓展的“人—地—业”框架开展土地非农化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可助推其空间优化,从而实现人地关系的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采用标准差椭圆、全局莫兰指数及冷热点分析乡村土地非农化的空间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1)湘潭县乡村土地非农化总体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特征且在此方向上的向心力逐渐趋强;(2)乡村土地非农化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呈“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减小”的趋势,但空间关联程度在样本期间有所下降;热点区始终向西北部集聚,不平衡的“川”型分布格局在不断地强化,土地非农化不平衡现象突出且不断加剧;(3)对乡村土地非农化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距最近建制镇距离、坡度、人均农村建设用地面积超标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次数、村内企业个数、规模经营耕地面积比例和是否有合法村庄规划,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结论 基于“人—地—业”视角探讨不同区域乡村土地非农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可为科学制定乡村空间优化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崇启大桥的建成通车,江苏省启东市提出了"领跑沿海、融入上海、包容四海"的发展战略。休闲观光农业是启东市实施"三海"战略的重要之举。目前全市已形成规模以上的休闲观光农业30家,占地面积3.14万亩,总投资超过10亿元;其中,拥有国家四星级休闲农庄1家,省三星级休闲农庄1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1990、2000、2010和2015年山东省的四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山东省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人工解译得到四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描述土地类型的变化强度,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从而分析山东省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1990-2015年,山东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主要向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转变;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不断上升且呈“东中集中,西北西南相对少”的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较快的主要特点是“西北西南增幅大,自东向西蔓延”,面积增长较快;天然湖泊等水域面积向人工水域面积转变,变化最大为南四湖;(2)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大,整体来看,建设用地变化最大,其次是水域、耕地和未利用地;(3)土地利用变化原因主要在于经济驱动、市场导向和政策调控。其中,经济驱动因素主要在耕地—建设用地转换中最为明显,市场导向更多地影响了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相互转换,而政策调控直接影响了耕地—林地的相互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设施农用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探究典型区域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类型划分,能够有效落实差异化管控策略。方法 文章以合肥市都市圈为例,综合运用区位指数、核密度、ESDA及SOFM等模型算法,精准揭示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划分空间区域类型及提出差异管控引导。结果 (1)设施农用地区位指数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并有缩小趋势,总体呈现中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形态;(2)设施农用地空间分布呈现更加均匀化、扁平化趋势,特别是西北部设施农用地得到较快增长,仍呈现相对集中分布且以中部、北部居多;(3)核密度曲线的峰值呈现向右移动趋势,由多峰向单峰演变态势且集中于区位指数1.0附近,Moran''s I指数介于0.167 4与0.259 0,并以热点区、冷点区、冷冷点区为代表类型区域分布更为集中;(4)将合肥都市圈划分为西南丘陵适度发展区域、北部平原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圈层优化发展区域3个利用分区类型,并针对每类区域时空演变趋势特征及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提出分区差别化管控引导。结论 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空间差异呈现减弱趋势,但仍具有较强空间集聚特征,将区域划分不同开发利用类型并提出差别化管控策略,可为设施农业转型发展及其用地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