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唐健  彭钢 《农村经济》2020,(8):91-99
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主体责任问题。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域下考察农村社会化养老主体责任构建现状,发现农村社会化养老主体责任存在模糊性,其根源在于混淆了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和家庭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关键是没有解决"谁来养"的问题,原因在于农村社会化养老主体责任不明确。因此,需要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域下建立供给主体多元、均衡参与、职责明确、有效合作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最终实现新时代农村社会保障权责更加合理配置、发展更加可持续。  相似文献   

2.
社会养老服务是家庭养老日渐式微的产物,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养老的可替代性。本文基于嵌入性分析视角,阐释了家庭养老的替代机制,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总体水平较低,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水平相对较高;身体机能是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硬约束条件,身体机能越差,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越高;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嵌入家庭结构情境之中,家庭人口数或上过大学的家庭成员越多、代际数或儿子数越少,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越高,配偶健在的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相对较低;基于当前养老方式的自我强化效应,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更高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对于身体机能较差的高龄老年人而言,其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是一种刚性的现实性需求。为此,强化居家养老的核心地位,以身体机能较差的高龄、鳏居老人为重点对象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正>养老体系的问题在于体制内外、城乡之间的福利水平差异,源于权利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嵌入在中国体制之中,改革的难度极大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规定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给出《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涵盖了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项目,也明确了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在基本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定位。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发展阶段,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保定市养老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分析保定市养老服务体系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完善保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效果,关系到能否有效缓解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以及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形成。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着资源供给不足、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时有脱节、政策支持体系不到位、供给主体过于单一等问题。这和"条块"分割的社区管理体制、相关制度供给的低效率、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受限、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尚未形成密切相关。政府在构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不仅应当转变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多渠道投入的长效发展机制,还应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走向信息化与精细化。  相似文献   

6.
农村家庭人身风险管理是农村风险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根本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本文研究构建以小额保险为核心的新农村人身风险管理体系,以期对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成为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严峻问题。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基础的服务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机制体制尚不健全、专业人才队伍缺失、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实施服务全过程监督监管,重视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培养等,以期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构建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确定了"全面抓好托底养老、全面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全面发展社会化养老、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养老"的"四全"工作思路,在养老服务主体、对象、方式、产品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探索,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家庭参与的"城乡一体"养老服务模式,打造"康养谷里"。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多元福利主义理论与公共物品理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功能性定位进行界定,并进一步搭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枢纽、家庭为基础、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格局。通过将社区功能嵌入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在供需两端的重要枢纽作用。本文构建“沙漏状”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治理共同体模式,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以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当前农村急剧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的人口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需求建立了内在的关联性。城镇化建设既形成了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集中表达机制,同时也为传统家庭供给模式向社会化供给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政府主导、家庭先行和多元参与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成为基于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政策部门有必要从筹资、规划、递送、管理等层面推动农村养老模式转型与新模式建构。  相似文献   

11.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日前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将加快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意见》规定,宁夏将在确保满足“五保”供养对象入住需求的前提下,为衣村居家老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目前的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难以满足城市老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发展城乡联动养老服务产业,为新农村引入了新兴朝阳产业,顺应了养老产业的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基于济南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了济南市周边新农村发展城乡联动养老服务业的优势、弱势、机遇和威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日趋扩大和加剧,养老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从我国养老服务方式的历史嬗变进程入手,通过分析目前养老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路径,进而构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口快速老龄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的微型化与老年人独居与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成为理性选择。以往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集中关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功能,忽视了对社区作用的探讨。本文运用社区主位视角分析了上海松江的以社区为主体,社区、政府、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合作配合与协同参与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这一模式具有从养老服务需求者的角度提供养老服务,提高了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服务质量,实现了对社区内部、政府与社会的养老资源的优化整合,理顺了社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等比较优势。针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从落实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城镇化背景下社区主位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外部资源稀缺的中西部村庄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居家养老,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2011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3%.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家庭照料功能弱化,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受传统观念影响,去养老院并不是很多老人的优先选择.如何在家养老,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据预测,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将使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大量增加,家庭养老服务犹如冉冉升起的太阳,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16.
城乡家庭消费差距问题一直是我国摆脱内需不足的一大阻力.城乡家庭消费数量、质量相差悬殊,是这一问题主要表现.我国城乡家庭消费差距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根源在于收入增长的行业制约、设施建设投入的城乡分离、消费观念转变的养老制度约束.改善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的就业条件、加大农村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应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缩小城乡家庭消费差距,从而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政策首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家文化"对城乡间养老意愿差异的潜在影响,并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养老偏好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会更偏好家庭养老方式;另外,形式上具备城市基本特征的"村改居"社区居民的选择偏好同农村居民一致,表明"家文化"转型的滞后性。进一步地,我们借助家庭结构作为"家文化"的代理变量,通过构建文化与区域的交乘项,验证了"家文化"对于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模式选择的增强效应。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家文化"对城乡间养老意愿差异的影响,社会养老在经济层面可以替代家庭养老,但尤其是对农村地区不能忽略家庭养老在文化层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在不断弱化,亟待通过社会化方式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理念也要求实现包括养老保障在内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客观总结了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解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并提出完善新农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在城市和农村均进行居住,导致家庭两栖化现象的发生。本文建立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决策模型,基于规模变迁视角,分析农业经营规模和家庭规模变化对家庭两栖化的作用机理,并利用logit模型对其影响效应进行测算。得出如下结论:受家庭养老、风土人情、宅基地变现能力等影响,家庭规模小型化显著加剧家庭两栖化现象。农业规模化经营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人口跨产业、跨区域转移,另一方面也增加农村土地等要素的未来预期收益和农民居住意愿,从而进一步强化家庭两栖化现象。在传导效应方面,家庭规模小型化可以显著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人口流动,提升家庭两栖化程度;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助于释放农村劳动力进而显著提高农村家庭非农收入,对家庭两栖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养老事业投入,建立完善的宅基地退出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农村老人实行普通的社会福利,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村老年人把依靠子女养老作为第一选择的有79.1%,男性老年人为76%,女性老年人为82%。然而,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人力自然储蓄基础之上的家庭内部资源代际交换机制。但在农村走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这种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养老模式很难适应农村集体经济向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养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