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企业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块化生产组织在20世纪后期的迅速兴起,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所展示出的强大竞争优势,使其成为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模块化是通过某种设计规则把复杂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从而降低不确定性、提高协调灵活性的一般过程。与模块化系统类似,模块化生产网络在创新、组织能力、组织协调等方面显示出比垂直一体化组织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一直备受关注,而巨额顺差背后的意义却值得深思。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全球生产网络中贸易形式的新特点,基于中国与美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贸易现状,分析衡量双方贸易利益的考虑因素;最后,综述已有研究的结果,说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被人为夸大这一与表面事实相悖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基于辽宁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以二重理性理论为研究框架,构建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的理论模型,运用Order-Probit模型分析影响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因素。研究发现,工具理性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产生抑制作用,而价值理性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产生促进作用,二重理性的冲突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产生削弱作用。受教育程度、组织参与、技术培训、种植劳动力比例和种植收入比例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业绿色生产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基于2000—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294篇北大中文核心和CSSCI文献,运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有关农业绿色生产的文献总数稳步提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采纳、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农业、政府引领背景下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研究热点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先从消费端出发研究绿色食品生产,到对低碳农业及推行制约因素的探索,再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今后研究方向应聚焦于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顶层政策设计、加强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绿色服务的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转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在对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转型的内涵、路径和农业产业链上不同主体参与农业生产转型行为的研究及其进展进行了梳理、归纳和述评,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学科隔阂较为明显,导致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存在偏差;未区分不同主体适应气候变化行为的差异,缺少微观与宏观数据的有效对接;定性研究农户应对气候变化行为的文献居多,量化分析及其方法研究不足;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少农业生产转型视角的研究。本文最后对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做出了展望:第一,探索更全面的分析路径,优化模拟模型;第二,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建立正确的适应机制假设;第三,综合利用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开展动态研究;第四,改进测评方法,区分不同主体适应气候变化的差异;第五,加强交叉学科研究,探索建立能有效结合微观调查数据和宏观统计数据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模块化教学作为许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要求打破常规的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实际操作。本文用自己的模块化教学实践,浅析在模块式教学取得的效果、碰到的问题以及对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应用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是制造企业面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径和方向,因此企业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面临重大变革。本文从智能制造的生产特性出发,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和质量管理理论,提出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变革方向,助力智能制造时代中国制造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制造产业顺利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王建华  周瑾 《农村经济》2022,(12):67-77
全面推进农业绿色生产转型,既是破解当前农业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途径,也是源头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安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江苏省708份微观农业生产者实地调查数据,本文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检验收益感知与成本感知对生产者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并基于似无相关回归(SUR)模型探究外部结构性因素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收益、经济收益、心理收益三个方面的收益感知为绿色生产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市场导向对经济成本感知与绿色生产转型的关系存在显著调节效应;激励政策、引导政策、约束政策分别在不同收益感知和成本感知的影响效应中起到了差异性的调节作用;在不同生产经营类型和区域条件下,生产者绿色生产转型的内在动力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中的核心问题,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是重要的一环。围绕农业机械化的驱动机制的相关问题,既有文献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探索:第一,讨论了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户就业和收入的影响;第二,讨论了农户就业与其收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本研究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会影响农户的就业和收入状况,从而改变农户家庭的生计策略,进而影响粮食生产行为。但是,鲜有研究将上述两个方面纳入统一框架内,定量分析最低工资标准对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影响程度。本研究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实证检验最低工资标准如何影响粮食生产机械化。  相似文献   

10.
“龙头企业+农户”作为一种新型契约养殖模式,对于保障畜牧产业稳定增长和养殖户持续增收起到积极作用,但面对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这种契约模式能否促进养殖绿色生产转型仍需进一步检验。本文利用四川、河南和山东三省468户生猪养殖户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在考虑和修正样本选择偏误的基础上,基于反事实框架实证分析了契约农业参与对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效应与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契约农业参与能够促进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在反事实假设情境下,参与契约农业养殖户若未参与契约农业时,其绿色生产转型将降低9.20%;未参与契约农业养殖户若参与契约农业时,其绿色生产转型将提高37.26%。第二,契约农业参与扩大了养殖户间绿色生产转型的差距,参与契约农业对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程度差距的贡献率为7.71%。第三,契约农业参与对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存在群组性差异,表现为契约农业不仅可促进有绿色转型意愿养殖户的绿色生产转型,还可促进无转型意愿养殖户的绿色生产转型,且养殖规模较小、养殖收入占比较低及风险偏好程度偏低的养殖户,契约农业参与对其绿色生产转型的促进效果更好。第四,机制探讨表明,契约农业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以中国蔬菜产业布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蔬菜生产重心演变路径、蔬菜布局地域集中度以及蔬菜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为优化我国蔬菜生产空间布局、促进农业节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1995—2018年我国蔬菜产业的相关数据,运用重心模型、集中度指数等方法,对蔬菜生产的区位特征进行研究,并构建蔬菜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拟合度指标,对蔬菜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拟合度进行分析。[结果]我国蔬菜生产重心呈现出整体上向西南方向移动的新趋势,蔬菜生产的地域集中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蔬菜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匹配度不高,导致蔬菜生产过度依赖人工灌溉,消耗甚至是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结论]遵循“以水定地”原则,提出蔬菜产业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条件优化匹配的政策建议:推进大宗蔬菜生产重心“西南移”,充分利用南方水资源优势,节约北方水资源;推进耐储运蔬菜的“南菜北运”,解决北方消费市场的蔬菜供给问题;推进北方蔬菜生产“转型升级”,转型生产精细时鲜特菜和节水型蔬菜,升级采用微灌、精灌技术,保持北方蔬菜基地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刘国珍 《现代食品》2023,(4):103-105
如今,食品生产车间环境仍然有许多需要改善和完善之处,食品的微生物污染与各种急性食源性疾病的关系甚为密切,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极为突出。食品的微生物污染会导致原材料和产品灭菌不彻底而引起直接污染,为了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优化食品生产车间环境需要提上日程,包括采用无尘车间、调整车间环境结构、模块化车间等措施。本文通过提供优化方案,为防止食品二次污染提供实践性参考,为食品生产车间环境的优化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要推动农业走入高效、资源节约、产品安全和环境友好的现代发展道路,需由原来的主要依靠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上来。从原始刀耕火种、传统小型农业、农业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生态化等方面阐述了农业发展的主要形态及农业的生态转型,从各国农业生态转型过程及其农业生态转型的经验两个方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农业生态转型的经验,而后分析了中国的生态农业概念,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发展脉络和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前景三个方面对中国的农业生态转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自上而下分析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进而解析并构建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和实施路径。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包含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制度支持、农业产业层面的价值驱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科技企业层面的发展推动以及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拉动四个方面,形成了从宏观制度→中观产业→微观企业和消费者需求有机统一的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基于农业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链构成要素和数字化农业经济循环系统与价值链主体的协同发展,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由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消费数字化构成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围绕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农业配套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农业价值链延伸产业数字化发展三大战略模块构成。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构建"环境—网络—主体—要素"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包括营造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环境,优化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价值创新网络,增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主体间协同创新能力,强化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要素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一、技术概述集装箱养殖技术是一种标准化模块化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新模式,与传统的循环水系统相比较,具有标准化生产、模块化组装等突出优点。养殖系统包含养殖箱、微滤机、罗茨风机、臭氧发生器、智能中控系统及生化池等。可实现固液分离、杀菌消毒、生化处理等传统循环水系统功能,并具有设备运行监控、水质全程监控、养殖箱视频监控等智能化功能,使养殖品种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系统抗风险能力更强,使养殖变得更简单,是一种智能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晰中国城乡要素双向加速流动背景下,农户生计转型和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关系。[方法]文章在基于农户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分析基础上,分别从城乡和乡村农户两个维度,解析了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展望了乡村振兴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主题。[结果](1)城乡层面存在着基于“产业→人口→生计→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乡村层面存在着基于农户“生计—生产—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2)农户生计转型分化及乡村发展主体多元化引起的价值诉求差异化,进一步驱动了乡村耕地利用多功能转型与乡村的多功能转向。基于耕地利用在生态产品供给、休闲康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多功能边界的拓展,加速推动了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及乡村发展的多功能转型。[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农户生计视角应关注多尺度多梯度分异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注重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研究,加强基于耕地利用社会生态反馈的、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是中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组新矛盾.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从而在有效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是关系到国家和农民利益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民办高校实现特色办学目标,能着实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保险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决定了高校培养的金融保险学方向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本文基于人才需求视角对海南省多家保险公司进行了调研,分析了保险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对保险学课程模块化改革提出几点建议,旨在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保险人才。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区2000年、2007年、2016年三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Arc GIS 10.0软件平台,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6年土地利用转型情况;利用三生功能理论和重心迁移理论,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用地,分析探讨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16年林地、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下降比例达41.33%。耕地与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间的转换主要在中南部地势平坦地带,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间的转化主要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2)乡镇土地功能间转化均表现生产功能用地转生活功能用地,同时生态功能用地转生产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产功能用地比例分别增加8.24%和3.43%。研究期内三生功能用地重心均向西北部移动,且纬向移动幅度大于经向移动幅度。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重心分别向西北移动2436.56 m、100600.96 m和2022.21 m。(3)生活功能用地中中心城镇在原空间基础上向外扩张,农村居民点在原空间上有所收缩,沿交通线发展迅速;生产功能用地扩展方向主要是未利用地,向中北部区域扩展,水源条件为关键因素;生态功能用地正逐渐让步于生产、生活功能用地。研究结论: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转变能够客观具体的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动因与发展趋势,可为区域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耕地少、农业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基础脆弱,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供需矛盾突出。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粮食生产需求动态平衡,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探讨和研究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保护和涵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