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矫正标准误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政府管制、公众参与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政府管制和公众参与对环境治理有积极影响,交互效应在滞后一期才能改善环境质量。从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联合作用机制并不能改善环境治理;而西部地区在治理污染过程中,公众与政府能够就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空间效应回归检验中发现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存在明显的策略性博弈行为;另外,"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得到验证,"污染避难所假说"并未出现。最后,建议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中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联合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流域环境治理效果并完善跨行政区流域环境管理机制,采用多主体微分博弈方法,以投入污染治理成本的上游地方政府和进行环保宣传的下游地方政府组成的流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上、下游地方政府治污减排与环保宣传的合作问题。结果表明:中央政府的补贴政策和地方政府间的生态补偿政策可以有效提升流域环境治理,但提升效果受到地方政府的边际收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分配契约可使补偿方与受偿方利益平衡,有利于提高各利益主体进行合作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中央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博弈策略和收益分配协议,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方案,以更好地提升流域环境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薛松  高星 《水利经济》2022,(6):47-54+103-104
为优化流域水环境治理EPC项目合作绩效管理,需要分析流域水环境治理EPC项目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内在联系。从ESG理念出发,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及治理责任3个维度提取了17个流域水环境治理EPC项目合作绩效影响因素,运用改进ISM-MICMAC方法分析了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和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节约、原料节约、公众生活质量、促进就业、难易程度是影响流域水环境治理EPC项目合作绩效的直接因素,具有较高依赖性和较低驱动力;二次回收、二次污染、水质达标、经济增长、外界支持、公众参与、社会稳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是关键因素,依赖性和驱动力都不高;合作关系、合作契约、合作方参与能力是根源因素,具有较低依赖性和较高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是环境民主理念得以体现的有效路径,是形成社会监督力量的重要源泉,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治目标的推动力,是明确环境权利的实践基础。目前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程度较低,主要根源体现在参与主体环保意识淡薄、公众参与缺乏权利基础、参与成本过高等方面。为加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提升参与主体的思想意识,完善相关立法为公众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多渠道降低公众参与成本,积极发展民间环保组织。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存在补偿的法律法规不完备、补偿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跨流域和跨地区的协调发展机制以及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借鉴国外生态补偿在制度建设、补偿资金持续供给机制、流域综合开发管理机制、环境污染治理协调机制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流域生态补偿、保障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依娜 《山西农经》2020,(6):88-88,90
我国疆域广阔,流域网格纵横密布,长久以来跨行政区流域污染问题严重。从最初的属地模式行政管理,到后来不同流域管理局的设立,我国跨行政区流域污染治理保持着碎片化的行政管理方式。受大气污染防治的启发,人们逐渐开始探索跨界流域联防联治的长效运行机制。联防联治离不开信息交流和公众参与,分析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基本内涵及主要意义,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流域联防联治制度,探索这两个机制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阐述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结合在太湖流域的调查发现,认为构建流域水污染防治公众参与机制是实现更好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并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环境治理应从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树立农村居民环保理念入手,同时注重发挥基层政府在农村环境专项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事后治理与事前保护双管齐下,完善环保立法与加强环保监管力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改善生活质量成为公众更高层次的追求。生活满意度作为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愈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文章基于环境污染感知视角,采用CSS2019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和OLS模型就生态环境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环境污染感知对农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存在收入和区域差异。环保意愿在环境污染感知与生活满意度二者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当农民意识到环境污染恶化时,积极的环保意愿能缓解环境污染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此外,相对于客观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感知更能直接反映环境质量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此,政府不仅要继续加强环境治理,优先解决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升农民生活满意度;还要改善农民对环境质量的感知,提升公众环保参与度。  相似文献   

10.
农村环境治理既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关键步骤。通过何种治理方式提升农村环境治理的绩效,不仅是各级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当前“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议题。基于个案分析法对桂南B镇考察发现:由于地方财政供给不足、各职能部门分利秩序与环保组织参与度低等因素的制约,使得PPP模式下的农村环境治理陷入环境政策执行地方化、竞争机制虚拟化、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化与基层群众环保参与冷漠化等困境。因此,亟需通过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与政策的底层实践,引入竞争机制与以效付费制度,培育社会组织与提升治理技术,提升环保意识与发动群众参与等措施来破解单中心秩序的“内卷化”困境,使农村环境治理走向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的合作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11.
政府环境数据开放成为改善环境治理和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项关键任务。通过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实践困局与价值回应进行阐释,明确政府环境数据开放能够促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公民参与环境治理为契机,以数据、平台和管理三方面为研究维度,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政府环境数据开放平台为研究对象,得出当前政府环境数据开放存在数据准确性与使用度偏低;平台双向沟通与末端参与缺位;管理规则缺乏与"数据孤岛"三个主要问题,并就此提出提升环境数据开放质量,规范数据开放标准;构建良性平台互动模式,促进公众平台参与;完善环境数据开放管理体系,提升开放管理水平三项完善策略,以此推动政府环境数据开放持续优化。  相似文献   

12.
环境治理分为源头预防、中端和末端处置。源头预防的公众参与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予以规定,但实践中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中端与末端环境治理则尚无正式制度可循。相应的供给侧改革应该首先补齐在中端和末端治理公众参与的短板;其次构建和完善环境治理多元共治的载体和平台,进而将政府部门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社会责任,公民在环境治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环境治理社会共治的合力。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农民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利于矫正生态恢复及补偿政策中的偏差,提升有关政策的执行效率。本文以陕西省渭河流域为例,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生态价值(包括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认知对农民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价值认知还是流域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认知,都对农民的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影响强度上,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95和0.174)。同时,年龄和家庭农业劳动力占比对农民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其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农民具有更强的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14.
探讨数字乡村背景下互联网使用与农户环境治理行为的关系,对实现农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数据,探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收入差距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且为部分中介效应;受教育水平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在男性、受教育水平较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东部地区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户群体中表现更突出。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技术下沉、加强农户对互联网使用的技术培训,缓解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制定环境治理规则的差异化推进方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依托政府兜底式的封闭式环境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日益复杂的环境治理需求。消解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核心在于,一方面通过协商沟通、塑造共识、内外激励,构建主体信任、合作认同与集体行动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提升政社环境合作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以党组织、制度、资源要素嵌入农村环境治理场域,为农村环境治理参与主体提供行动基础、行动规范与行动条件。本文运用“政社合作—结构嵌入”的分析框架,基于D县H镇的环境治理案例考察认为,农村环境善治需构建政府有限引导、社会良性参与的环境合作治理格局,重构农村环境治理的嵌入结构,建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理论和实践已证明:私有化——市场、中央集权——利维坦作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均已遭遇失败,从而产生对多中心环境治理的制度需求。目前,建构环境公共事务的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应简化政府环境管制、构筑公众参与的基础、推行环境管理的地方化及区域合作、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对全国发展大局有着重要影响。国家已经采取了若干政策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性,致使治理效果不甚理想。当前阶段,我们应当通过提升公众环保参与意识、拓宽参与渠道形式、提供法制保障等对策引导鼓励公众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中来。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根据不同阶段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总结出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水环境治理经验,包括开创性的治理模式,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 “五位一体”的城市河流健康治理理念,先进的治水科技和智慧水务以及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等,可为相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水污染治理目标,对多瑙河与长江流域进行了多要素比较和可借鉴性评估。在总结多瑙河流域案例的基础上,对比了两者在污染水平、经济水平、政治体制、社会基础4个方面的异同;分别从介入与干预机制、监督与协调机制、公众参与机制3个方面,评价多瑙河流域管理经验对长江管理体制的可借鉴性。结果表明:在多瑙河流域众多的管理经验中,第三方介入和完善的监测-监督体系最值得长江流域借鉴。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变快,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也在加剧,尤其是在一些拥有重工业的城市,雾霾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之一。我国政府在治理雾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环境治理、人人有责",尤其是在解决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时,公众参与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秦皇岛雾霾治理中公众的参与现状,进而提出公众参与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公众参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