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色文旅作为一种主题性旅游活动,对地区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湛江城市红色文旅产业依旧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社会参与乏力、服务能力较弱、传播能力匮乏等突出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统筹城市红色文旅发展新格局,推动红色旅游与海洋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红色文旅“综合体”“共同体”,优化红色文旅体验,加强红色文旅人才培养,拓宽多元宣传媒介,从而打造好湛江特色文旅品牌,讲述好湛江故事,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时期是庆阳红色文旅产业比较优势的重塑期、新旧动能转换的爬坡期、加快发展的攻坚期.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庆阳红色文旅产业如何乘势而上,进一步实现红色文旅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合作共赢,是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庆阳市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与探讨制约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现实因素,并提出具体的创新优化...  相似文献   

3.
桂峰兰 《农业经济》2023,(5):137-13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行业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呈现出地域分散化、布局多元化的特征。红色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重要分支,是集旅游休闲娱乐、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赓续于一身的理想载体。文旅深度融合既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也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村民生活水平。当前,我国红色教育基地广泛分布于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借助红色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产品营销、巩固脱贫成果是经济的一大发展方向。本文立足乡村红色旅游景区文旅融合现状,探索文旅融合视域下农村红色旅游的发展战略,寻求激发乡村经济发展内生活力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大力促进独特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新疆地区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新疆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系统阐述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文旅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机制体制不健全、文旅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文旅类龙头企业少、市场运作能力较差,文旅品牌效应待加强等。因此,新疆应加强统筹规划,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贯彻“大文旅”发展理念,健全文旅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强化全链条产品结构,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充分运用现代数字科技,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多元市场经营主体格局,不断强化市场主体建设;注重文旅人才的“引进+培养+挖掘”,不断强化文旅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智慧营销平台,多渠道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加快产业复苏、优化产业供给体系、满足疫后消费者旅游新需求的必由之路.当前,辽宁省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存在文旅人才供给不足、文旅新基建发展缓慢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转型挑战,提出健全文旅人才培育机制、加快新型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字化文旅服务平台、创新文旅产品及营销路径等数字化转型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上,提出文旅产业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思路。明确了乡村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资源环境特点,建立了一个文旅产业与乡村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文旅产业与乡村融合发展的综合评价,研判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及关键着力点,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明晰而可操作的路径,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7.
泥河沟村是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地,是世界级文旅资源。在调查泥河沟村文旅扶贫现状基础上,分析其文旅综合价值,结合梳理扶贫史,分析文旅扶贫发展动力,找出泥河沟村文旅扶贫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守春  刘磊 《山西农经》2022,(17):128-130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可持续地维持和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乡村振兴和发展的新课题,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文旅产业成为广大农村最普遍的选择。文章以金寨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方式,总结金寨县农村电子商务和线下自然文旅的发展现状,提出将农村电子商务与线下自然文旅资源结合的“双线模式”,助力金寨县农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在线上直播销售的同时,利用金寨县自然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等文旅资源形象,加深地区烙印,促进品牌化建设。线下文旅资源利用直播电子商务的引流作用持续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结果表明,“双线模式”能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组合作用,助力当地农民增加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9.
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逐渐向全球蔓延,文旅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元宇宙利用AR、VR等技术,实现场景的复原与模拟,使得游客获得沉浸式旅游体验;另一方面在后疫情背景下文旅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将自己的旅游资源与元宇宙要素相配置。本文从元宇宙的定义出发,分析广西文旅产业中元宇宙发展现状以及旅游产业为何拥抱元宇宙,最后提出广西文旅产业元宇宙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实施要求进一步推动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文献停留在概念,机制设计和个案的研究上,鲜有对文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全面系统的梳理目前已有相关融合概念,模式和经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将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长久可持续性发展,加快我国乡村文旅融合,同时也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庆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访谈等方法,从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岐伯文化与旅游融合视角对甘肃革命老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分析文旅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庆阳资源禀赋及发展实际,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藏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以达东村为例,分析了达东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西藏文旅融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旅融合是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红河州文旅融合发展由理念向行动迈出一大步,但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文旅融合不深、业态升级不足、资源同质严重、产业链纵深不够、品牌创新缺乏、专业人才匮乏、机制保障不足等问题。本文围绕红河州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全新机遇,为农村产业融合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推进乡村旅游扶贫进程中,要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和文旅融合中寻找结合点,通过整合农业、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优化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发挥融合经济效益,将乡村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为有文化灵魂的旅游景观,使乡村旅游收益持续惠及贫困群体。  相似文献   

15.
曹文 《山西农经》2023,(9):80-8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将乡村文化与旅游充分结合,积极弘扬乡村文化,释放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另外,在加强文旅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快乡村产业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切实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乡村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文章分析了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乡村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乡村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策略,旨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乡村文旅融合项目的开发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简要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文旅融合的内涵,探讨了乡村文旅融合项目开发的相关路径,包括夯实文旅融合基础,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依托农村、农业等资源来开发乡村文旅融合项目;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深入发展;结合乡村旅游周边产业,打造乡村文旅融合新业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文旅融合项目实施的相关策略,即统筹规划、区域联合;重点扶持、完善配套;打造品牌、强化宣传等。  相似文献   

17.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挖掘,是如东海洋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智女掘港”作为如东地理文化标志,从文旅要素挖掘、文旅要素整合、文旅要素链接等方面打造如东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助力如东文化旅游发展提质增效。针对如东文化旅游发展障碍,提出培育文旅专业人才、实现文旅点轴开发、打造多元化文旅项目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乡村是美好生活和消费的承载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原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乡村在价值取向上要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2022年8月,在文旅部评选的128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上海共有5条上榜。沪郊游正在成为上海文旅发展的新热点,应从美学视角对上海乡村进行升级更新,打造高品质乡村文旅产品。  相似文献   

19.
四川秦巴山区作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效开发红色饮食旅游资源,可以为当地旅游扶贫提供帮助。总结了区域内主要红色旅游资源,分析了红色饮食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征,提出了适合当地的扶贫型开发策略,为当地红色旅游发展和脱贫致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发展热点,依托高原民族聚居区资源优势,黄南州与青海省文旅厅联合打造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对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8~2019年黄南州文化和旅游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权重法、耦合度与同步性等模型,对示范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测度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