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平 《物流科技》2013,36(6):29-31
通过对四川宜宾临港物流园区的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把宜宾港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各工业园区的原材料、产成品以及城市发展所需的货物进出口的主要通道;四川省综合运输体系在水运主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对外物资交流的重要口岸;腹地内能源、原材料和工业产品的主要中转港。通过实证分析,指明了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方向,即将大力发展物流业务外包、供应链资源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港口服务产业链,并与临港产业专业化物流服务功能相匹配的道路。提出了临港物流园区发展的具体对策,为下一步打造宜宾港这一国际品牌奠定夯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种运输方式作为现代物流的主要载体,建立联盟,可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应,提高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提升现代物流水平的要求,有利于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公铁水联运。有利于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优化运输通道布局和运输结构,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水陆口岸功能衔接、实现货物运输无缝衔接,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增强运输保障能力,可较为便利地深入到资源腹地和用户群,扩大区域交流合作,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三者联盟可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对于加快转变运输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物流成本是衡量地区物流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地区经济运行质量与产业竞争力。四川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有运输距离、产品特色、运输结构以及保管成本等深层次原因,必须畅通进出川物流通道,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4.
《国土经济》2008,(9):F0002-F0002
攀枝花市位于川西南、滇西北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  相似文献   

5.
《中外物流》2006,(6):52-52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消息,中国2006年将全面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工作重点为:编制《“十一五”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统筹做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强铁公水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立现代物流重点企业联系制度,了解掌握物流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引导连锁企业加强内部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的建设;推进物流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实合作内容,拓宽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地区是指长江干流从江源各拉丹冬雪山出发,穿过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川鄂山地至湖北省宜昌地区全长约4500公里的河段,主要包括青海、西藏、四川、重庆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区。这一流域既具“有黄金水道”的重要交通地位,也是沟通我国南北经济、加强东西经济交流、促进海陆经济融合的重要桥梁。中央政府“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将其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三大典型区域之一。同时,这一地区也是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以四川省为例,20世纪90年代全省荒漠化土地和草场的退化已…  相似文献   

7.
正赤水河为长江上游支流,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壤地带,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昭通,贵州毕节、遵义,四川泸州4市,至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赤水河区域涉及云南、贵州、四川3省4市40个县区,国土面积9.29万平方公里,2012年拥有常住人口2219万人。由于该区域地处高山丘陵地带,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难度极大,建设投入成本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相对薄  相似文献   

8.
在四川,各地灾后重建任务陆续完成,国家的大力投入、对口援建等,都为恢复重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村民居室、学生校舍、村综合服务大楼、路桥、水电、通讯等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的发展作出了“314”总体部署,国务院3号文件进一步明确重庆为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内陆出口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会展之都”、“购物之都”、“美食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10.
《重庆财会》2002,(7):47-48
直辖五周年是重庆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各项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三千万人民紧紧围绕“把重庆建设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以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四件大事为根本出发点,抓住机遇,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交通运输需求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运输需求是综合运输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需求与综合运输需求具有相同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程贻举 《经济界》2000,(3):42-43
一、加快西部后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信息基础设施是ZI世纪的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和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十分重要因素。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因此,为了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实现西部跨越式发展,我们建议,国家把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把重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的信息化枢纽中心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给予大力支持和重点倾斜。主要理由有二点:1.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明显落…  相似文献   

13.
公路货运枢纽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支撑条件。2021年秦皇岛市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营运好公路货运枢纽,是助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促进秦皇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秦皇岛市公路货运枢纽现状开展调研,实证分析公路货运枢纽功能需求,总结公路货运枢纽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提出秦皇岛市发展公路货运枢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水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运输方式.  相似文献   

15.
国内贸易部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是目标纲要》制订了改革发展物流的规划。“九五”期,我国将以提高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铁路将集中力量打通主要限制口,发展货运重载运输,提高行车速度。计划2000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8万km,复线率34%,电气化率27%;公路通车里程123万km;沿海港口吞吐量10亿t;民用航空周转量140亿t。“九五”期间,在一批大中型城市抓紧建设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中心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以及经营网点,有计划地发…  相似文献   

16.
设备采购管理是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主要包含了采买、催交、检验、运输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工作,而有效的催交是整个设备采购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林业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努力构建生态四川和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题之年起步良好。一、明确思路,加大工作力度为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落实省委…  相似文献   

18.
《物流时代》2010,(1):29-31
重庆:崛起中的中国西部国际物流中心;青岛:日趋壮大的环黄渤海国际物流港;南京:颇具规模的国际物流联运中心;广州:现代化海陆空立体交通国际运输中心;武汉:海陆空三维一体综合运输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19.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重要力量,肩负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承担着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历史重任。"十一五"期间,该院紧紧围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把班组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的重要内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之一。人力资源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调节手段,它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市场体系正常运行。一、构建重庆市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思路面对新的形势,综合分析重庆市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构建全市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