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朴杏 《旅游时代》2012,(11):27-28
饮茶的妙处极多,不过,凡事皆有两面性:若正确饮茶,自然能提神醒脑、缓解压力;但如若饮茶不当,不仅没有保健效果,反而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各位饮茶爱好者一定要注意正确饮茶,在爱饮的同时做到会饮。新茶如酒易醉人所谓新茶,是指当年春季从茶树上采摘的鲜叶加工而成的茶叶。清明之前采摘的茶,被称为明前茶;谷雨前采摘的茶,被称为雨前茶。这两种茶,因其品质优良,常被视为茶中珍品。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到了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兴起,茶叶成为生活日用品。在此基础上,唐代名士陆羽写出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茶叶的著作《茶经》。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原产于中国的茶叶,漂洋过海后,演变为日本的抹茶、英国的红茶,并且重新进入中国。在当今中国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抹茶糕点、抹茶饮料、英式红茶等饮料及食品。面对着琳琅满目的茶  相似文献   

3.
茶不仅仅是单一的饮品,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有茶俗文化。《红楼梦》中的饮茶活动就展示了独特的地域风俗,如以茶祭祀、以茶待客、以茶论婚等等,这些饮茶风俗与西溪的饮茶风俗有不少相似之处。《红楼梦》中曾多次写到以茶祭祀。第14回写王熙凤分派宁府男女仆役时说道:"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  相似文献   

4.
茶膳三品     
吃西餐讲究先入酒吧热身开胃,品茶膳则先要到茶室小坐,品品茶,静静心,濯去浮躁,涤去尘嚣。于是,选一间典雅的茶菜餐厅,是第一位的。 欲谈茶膳,先讲茶叶,熟悉了各种茶叶的品性,也就不难推测它们所应搭配的菜肴。 白茶绿茶味道清淡,配海鲜河鲜或鸡肉正好;乌龙  相似文献   

5.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茶是美味,是文化,不过大多数历史研究者都觉得茶过于轻盈,不值得大书特书。但学者周重林却发现了茶叶对中国历史的价值,他从茶叶人手,以另一个角度解读了鸦片战争,为何英国以茶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走向衰亡。茶是因,鸦片是果。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准就控制了世界。在周重林看来,当时的世界里,茶叶就是石油。在他与著名茶人太俊林合著的新书《茶叶战争》中,我们发现,小小的茶叶重塑了当年世界权力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茶情茶趣     
茶祭祖,茶敬客,茶为媒说到茶情,最突出的是以茶祭祖,以茶敬客,以茶为媒。德昂族有"茶叶创世"之说;藏族古谚:"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而在汉族,两晋时期献出现了以茶水代酒,以茶饼代三牲为祭的习俗。如今,汉族过节祭拜祖先要摆茶一盅,可谓"无茶不祭"。"端茶送客"是没有条文的礼节。"客来敬茶"又是中国人好客的传统礼俗。小小一盏清茶,注满着主人的深情厚爱。通过互相敬茶,即使是素  相似文献   

7.
彭丽丽 《西部旅游》2023,(2):106-108
贵州虽然是产茶大省,却不是茶业名省。得益于贵州独特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气候环境,贵州茶具有高香馥郁、鲜爽醇厚、经久耐泡的特征。无论是口感还是品质,贵州茶在全国都是茶中上品,然而贵州茶叶品种繁杂,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没有知名的品牌,茶产业附加值低,这主要是因为贵州茶产业缺乏专业人才。文章主要从贵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教学改革层面,探讨如何培养符合贵州茶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助力贵州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晚闻 《旅游时代》2012,(3):14+16-17
日本人一般都喜欢茶,吃茶文化源于17世纪的翡冷翠,日本人将它发扬光大,用吃茶时间来谈生意、读书、写作、绘画、约会等等。日本的国家机关或一些公司,都有休息时间,这时,人们大抵一边谈笑,一边饮茶。茶与日本茶道,起源于喝茶,从讲究沏茶的方法、姿式开始,进而研究喝茶的环境,即茶室、茶庭、喝茶的茶具及敬茶、喝茶的礼貌。这样就把沏茶、喝茶提  相似文献   

9.
炎炎夏日,人们喜欢饮茶来消暑,但是饮茶也是要有讲究禁忌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夏季饮茶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有益健康,否则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夏季饮茶要注意下面的"六大忌"。  相似文献   

10.
唐朝的元稹写过一首《一至七言诗·茶》,"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随便几句话就道出了茶的妙处:在封建社会,无论诗客、僧家,但凡有些雅趣的很少有不爱茶的。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喝茶的好处也越来越被推崇。不过茶并非只是用来喝的,随着人们对茶了解的逐渐深入,茶口味的点心、饮料逐渐流行起来。茶膳,以茶入馔也渐渐为人所知。从喝茶到吃茶,对茶叶的选用更为讲究,对厨师的创意是一种挑战,对茶文化也是一种提升。茶膳,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