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单核心和多核心人口分布模型模拟了上海1990年代的人口分布模型。(1)单核心人口密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1990年代上海人口分布。Clark模型在拟合1990年的城市中心区和2000年的城市中心区以及中心近郊区时占优。Smeed模型在拟合包括郊区的全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分布时占优。(2)多核心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上海的人口密度分布。1990年的模拟,上海有2个人口分布次中心,都分布在城市的核心区边缘区,多核心结构刚刚发育,城市核心对上海人口分布起主要作用,2000年模拟表明,上海有6个人口分布次中心,分布在中心区和近郊区,各个次中心对人口分布都有重要影响,多核心结构已经发育较为成熟。2000年上海人口扩散的距离较1990年远。(3)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变动,上海人口空间结构已经从简单的单核心结构变为复杂的多核心结构。由于上海城市郊区的发展,城市郊区和原城市核心区一起组成了新的城市核心区。上海人口空间结构变化日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与之相随的是人口大量向中心城市涌入。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中心城区的人口与就业日趋饱和,城市发展向郊区拓展。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的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郊区基于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的城市开发中,合理的站域商业开发有利于形成“郊区居住/办公+商业开发+大规模公共交通”的稳定的发展局面。因此,对于上海郊区站域商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选取地形、植被、水资源、气候和灾害等自然因子构建人居自然适宜性模型,进行人居自然适宜性测评,并基于人居自然适宜性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居自然适宜指数整体上呈现由内向外逐渐升高的对称分布,并以城市为据点形成高人居环境指数包围格局。②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整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的趋势,局部由城区向周围地区依次减小。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指数显著相关,随着人居环境适宜度的降低,人口密度降低。③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环境面积分配相对均衡,而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相较于2000年,2010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趋向于不均衡化,其中人口空间分布与降水和湿度的趋于不均衡化,与地形、植被覆盖和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趋向于均衡,但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人口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口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之间缺少有效地协调机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相对滞后,造成郊区新城人户分离、产城分离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对社会、经济、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分析,鉴于郊区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导入功能将进一步增强,郊区人口还将持续增加,从人口郊区化与产业郊区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制造业郊区化和住宅郊区化两方面分析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制造业郊区化总体上改善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但对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影响方向相反;2住宅郊区化加剧了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职住分离现象,恶化了中心城周边地区的交通拥堵状况;3制造业郊区化和住宅郊区化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过量消耗。因此,伴随上海郊区化进程的深化,既要控制和削减NO2和PM2.5的排放浓度,又要统筹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既要注重推进郊区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又要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还要关注近郊区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空间结构的互动调整和优化,力争将上海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生态宜居型的全球城市。  相似文献   

6.
王雪  焦利民  董婷 《经济地理》2020,40(2):70-78,88
对比研究高密度城市和低密度城市的蔓延特征有助于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以人口超过100万的12个中国城市、9个美国城市为样本城市,采用圈层分析法和反S方程,对比分析1990、2000和2014年以中国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和以美国为代表的低密度城市的蔓延特征。结果表明:①同等人口规模下,中国城市的建设用地面积较小,但土地扩张速度快。中国和美国城市的土地扩张分别主要发生在郊区和城市内部。②中国城市相对更为紧凑。高密度松散的城市土地扩张趋于紧凑,低密度城市蔓延程度在降低。③高、低密度城市的总体人口密度都呈下降趋势。高密度的中国城市尽管空间形态更紧凑,人口密度下降得较快,有必要遏制中国的城市蔓延趋势。④空间紧凑的城市人口密度下降得较慢;蔓延和紧凑的空间增长使高密度城市的人口密度下降变快和变慢,而对低密度城市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超大城市的人口发展呈现持续增长,主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给超大城市自身带来"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也制约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构建。研究表明,超大城市人口持续过度聚集的原因在于其吸引腹地广阔,城市中心区拥有吸引人气的商务、休闲和文化空间,其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持续显现,以及地区收入差异长期存在和郊区新中心生活服务品质不高等;因此,在人口疏散时需顺应经济和人口迁移规律,重点增强外围新城的集聚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均等,推进"主城-新城-区域"的功能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6—2015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口集聚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密度的提高对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对服务业发展水平还存在显著正向交互作用,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城市规模扩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正向影响也逐步增强。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而言,人口集聚对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城镇化进程中,鼓励人口向较大城市集聚对服务业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郊区的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人口控制是密切相关的。对上海这样一个中心城人口高度密集,郊区农业人口密度也很高的特大城市来说,尤其是如此。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搞好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郊区农业人口以“离土不离乡”为主要方式,就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对于避免农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控制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是有利的。但是,  相似文献   

10.
中部典型特大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格局——以武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弥补既有研究存在的数据平均化基于单一空间类型、对山水资源富集城市针对性不强等不足,以武汉为例,基于城镇居住用地、乡镇街行政辖区、规划地域层次及格网单元的多重叠加,利用GIS及SPSS识别市域及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市域乡镇街人口密度梯度差异大,"核心—边缘—外围"结构突出,"圈层层级式"格局显著;主城区人口高度密集,密度分布呈"复合多中心";"两江口"是三环内人口主中心,其4km范围内单中心结构突出,符合幂函数模型;4km外具备4个人口副中心,主副中心在西北、东北和东南形成三条人口密集轴带。分析认为:我国(特)大城市市域人口密度格局多遵循"核心—边缘"及"圈层分布"规律;主城区存在高密度主中心,人口分布普遍经历从"单核心"向"单核—多核复合化"的渐进过渡,不能单纯用"非单即多"定义主城区人口格局,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因时、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11.
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协调性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首先论述了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试图从需求结构角度分析需求结构对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就优化需求结构,促进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提出若干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权力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的选择实质上是股东、债权人和经理博弈的结果.股东和经理之间主要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投资者通过观察公司负债率来判断公司的质量以决定是否投资.通过对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之间博弈的研究,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结构达到有效运转是股东、债权人和经理相互博弈的结果.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设置和选择以保持有效的约束与监督,从而达到股东、债权人及经理各方面利益的均衡,以保证企业效率的提高和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入手,分析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长期和短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就制造业各部门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非常高,但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相关性不高;对外贸易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部门之间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交叉效应,该效应在资本密集型部门尤为显著;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特别是FDI)和国内、外需求结构变化成为影响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关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打破从总量上进行分析的常规,运用相对成熟的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人力资本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新思路,从实证的角度说明各产业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度。  相似文献   

15.
尚绪平  王东月 《经济研究导刊》2012,(22):162-164,167
1997年至今,是中国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理论界对就业问题争论最激烈的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分属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创新地利用人均GDP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把全国分为四个区域,把发展阶段相似的省份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四大区域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股权结构是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从契约理论的视角分析: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下,必然会导致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及外部治理相对缺失的条件下,应采用日德治理结构模式,扩大外资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的持股比率,同时让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银行业的改革中来,建立起真正的银行业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互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与人才结构高级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伴随人才结构高级化的过程,通过阐述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人才的不同发展阶段,从而说明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互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家族企业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乐芬 《当代财经》2003,(10):65-67
根据我国家族制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从资本结构的角度来探讨家族企业治理的路径。对中国的家族企业来说,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分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证家族企业高效率的运行。选择合理有效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交易成本最小化。  相似文献   

19.
20.
Urban Structure and Growth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ost economic activity occurs in cities. This creates a tension between local increasing returns, implied by the existence of cities, and aggregate constant returns, implied by balanced growth. To address this tension, we develop a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In our theory, variation in the urban structure through the growth, birth, and death of cities is the margin that eliminates local increasing returns to yield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aggregate. We show that, consistent with the data, the theory produces a city size distribution that is well approximated by Zipf's law, but that also displays the observed systematic underrepresentation of both very small and very large cities. Using our model, we show that the dispersion of city siz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persion of productivity shocks found in the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