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芸萍 《会计师》2012,(1):43-44
<正>所谓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一般是指上市公司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律规范的空白,甚至违反法规,通过各种手段对上市公司会计利润进行操纵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妨碍了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行为进行探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及其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上市公司往往采用利润操纵的方式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或包装上市,圈占投资者的资金;或配合庄家操纵股价;或为了取得配股权虚构利润等等,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大隐患。本文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形式和成因入手,对如何对利润操纵行为进行防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此文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主要是指通过关联交易将关联交易一方的利润转移至另一方,从而使其利润增加。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与其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下的其他子公司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一些上市公司为避免因业绩不佳而退市,或为达到配股圈钱、增发股票的目的,往往利用关联交易之间不公允的交易条件、交易价格操纵利润。大量案例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会计作假行为有相当部分与关联交易有关,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已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其方式一是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二是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抬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三是通过关联方定价,虚构经济业务,实现利润转移,人为抬高上  相似文献   

4.
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手段弄虚作假,人为造成利润增加或减少的行为。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目的主要是经济利益,但具体又在操纵利润的目的、特征及手段等方面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在对上市公司其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的概念分析后,首先提出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带来的企业会计数据失真等问题,然后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治理对策,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地评价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  相似文献   

6.
《会计师》2015,(10)
企业利润操纵是股东或者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大利益而采取的非正规的手段操纵、改变企业利润的行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证券市场越来越成熟,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上的会计利润并非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而是通过相应的方法调控利润,达到混淆视听、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这种行为的发生使得资本市场的秩序被扰乱,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的诚信稳定发展。本文就企业利润操纵的一些手段,结合实际例子尝试探究企业利润操纵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孟焰 《金融会计》2012,(3):7-11
本文针对上市公司利用虚拟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识别问题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虚拟资产科目来判断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通过虚拟资产相关财务比率分析,判断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程度;用扣除虚拟资产后的财务指标,来分析上市公司真实经营状况;通过分析涉及虚拟资产项目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来判断上市公司利用虚拟资产操纵利润的重要信号。本文最后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试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谓利润操纵 ,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借助于会计上的技术处理采用违规甚至违法的方式 ,人为有目的地对利润进行虚减与虚增的行为。本文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利润虚增(或利润高估)这一特殊行为进行分析 ,以探讨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相关问题。一、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方式与途径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包装方式可谓“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其中有些是很明显的 ,而有一些却比较隐蔽。这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前确认营业收入与推迟确认本期费用。例如有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控股的房地产业子公司在房产未出售的情况下就以售楼合同金额及…  相似文献   

9.
一、利润操纵背景分析 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是指公司借助会计处理,利用会计准则间的漏洞和模糊定义,或违规甚至是违法虚增或虚减公司利润,以达到粉饰财务报告目的的行为。利润操纵是对会计准则的一种滥用。  相似文献   

10.
陈予燕 《理财》2014,(6):59-61
企业总会在一定利益的驱使之下铤而走险,采取不合法的手段,进行利润操纵。利润操纵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为不合法的操纵行为。警惕上市公司利润造假是股票投资者的必修课,以防踩雷。  相似文献   

11.
左党杰 《理财》2003,(10):34-34
利润操纵是指上市公司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各种方式隐瞒或粉饰真实的经营业绩、超过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这种行为将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的动机和方式的分析,对防范利润操纵行为的途径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季度盈余的方法研究会计稳健性。以往文献主要使用会计年度(即公历年度)盈余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相对无法有效地分离或控制利润操纵行为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文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季度盈余进行汇总,得到会计年度盈余及其他三种受利润操纵行为影响较弱的年度盈余。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年度盈余和其他三种年度盈余都表现出了稳健性特征。这一经验证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报告盈余具有实质意义上的稳健性,利润操纵行为并未影响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会计报表识别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继波 《上海会计》2001,(12):37-38
利润操纵可以定义为公司管理层违反一般会计准则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证券市场上的广大投资者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来评价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并决定其资金投向的。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经过利润操纵行为后的会计报表信息,投资者据以推测,判断公司未来业绩的水平,将变得毫无意义,投资者的利润必将受到侵害,更为严重的是,错误的信息将导致资金非合理的流动,使证券市场丧失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因此有效识别上市公司的利润操作行为,无论是对广大投资者,注册会计师,还是市场监管者,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闫飞雪 《会计师》2008,(7):11-13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对中国企业规范会计行为、遏制利润操纵产生重大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也存在企业利用新准则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文中将就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有较大影响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据以提出一些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利润是一家企业经营一段时间后所创造的净收益.盈利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企业是否能够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到款项等的筹资渠道.因此,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中小企业为了达到种种目的,不惜触犯法律、会计法规等相关规定,进行利润操纵,粉饰报表,来蒙蔽财务信息使用者,从而获得投资者、债权人的信任,最终却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本文通过阐述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原因,分析总结了如何甄别企业是否操纵利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也称盈余操纵,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通过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西方许多国家曾经出现过的盈余管理问题,不可避免地也出现在我国。盈余操纵过度,必然造成欺诈。区分盈余操纵和欺诈的标准是盈余操纵的方法是否被法规政策认可。欺诈是指违反法规政策。盈余操纵是指蓄意选择形式上被法规政策所认可的会计处理方法或财务处理方法,以达到管理当局所希望的会计数据,实质上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从目前情况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有些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很低,甚至亏损,但净利润却很高,非经营性损益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还有的上市公司总是在一年盈利一年亏损的怪圈中徘徊。这些现象表明,一些上市公司在人为地调控利润。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指出新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为上市公司提供新的利润操纵空间,探讨了其中存在的局限和盲点,并就此提出几点防范利润操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浅议公允价值计量下的利润操纵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指出新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为上市公司提供新的利润操纵空间,探讨了其中存在的局限和盲点,并就此提出几点防范利润操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对证券市场参与者而言是重要的决策信息,本文从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出发,发现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若干表现和途径,从而使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使用人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认识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通过财务比率分析的方法,从个体指标到趋势研究发现其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通过报表的个别项目分析及关联性的分析以及阅读审计报告等材料,发现其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米格 《时代金融》2004,(11):44-45
<正>上市公司造假伎俩 伎俩一:为达到直接融资目的,包装利润上市,如红光实业和东方锅炉欺诈上市的违规行为。 伎俩二:配股前操纵净利润,如福建三农、襄阳轴承、燃气股份三家公司均在2000年3月刚实施配股,转眼公布的中报竟然成了亏损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