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科学是否“价值中立”一直众说纷纭。究其原因,则在于对科学“价值中立”学说中的科学是否具有价值属性存在严重分歧。通过辩证地分析有关科学“价值中立”学说的认识偏颇的一面和肯定其理论积极、正确的一面,为正确理解科学“价值中立”学说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价值中立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则,在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中,基于大学生的特殊性、咨询的教育性、价值现的先导性、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价值中立是不现实的.要取得好的效果,要适度价值干预.  相似文献   

3.
论经济学的"语言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哲学的"语言转向"表明: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科学与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最明显地表现在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争论.事实上,经济学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新途径.经济学的语言转向表现在:一是制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二是博弈论认为,任何词语的特定含义都是通过某种语言演化的最优化过程而形成的演化均衡来确定的.三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只强调了科学语言而排斥了人文语言和日常语言,这恐怕很难向人们提供和展现一种失真较少的真实经济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经济思想史上一些相关文献的理论回顾,本文认为,在中国经济与中国经济学理论互动演变的当下格局中,是对经济学的性质、意义、任务以及它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这样一些元经济学问题进行理论反思和讨论的时候了。第二小节的文献追溯发现,在经济学说史上,伴随着由"政治经济学"向"经济学"的转变,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一门价值中立的科学问题。研究发现,任何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都会潜含着某些价值判断和伦理原则在其中,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学术人"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透过自己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观,去发现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自然秩序"。第四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像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一种高度形式化的"精密科学"这一问题,并对目前主流经济学中流行的唯科学主义的研究偏向做了一些反思性的评论。本文最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在未来的健康成长,应该鼓励不同经济学流派和研究路径之间的竞争、对话和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社会利益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要建立起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就必须建立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基础的价值理论。从社会利益的角度看,一切能增进人类利益的社会生产与自然活动,都是价值的源泉,因此生态环境和各种自然资源都具有价值,因此价值的分配,应快包括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出行为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发展逻辑为:由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引入行为经济学的新发现转向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约束进行行为福利分析,进而在学科的逻辑起点、核心内容和实践意义上反思,走上了由注重科学属性回归到注重经济学的道德科学属性的发展之路。行为福利经济学加深了人们对于行为的"生态意义"、"心理契约意义"以及社会福利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属于社会学科,无法排除人的价值判断。经济学可划分为实证和规范两部分,但即使作为实证经济学,也不得不以涉及价值判断的人的行为和结果作为经济分析的初始条件。经济学之所以难以摆脱价值判断,可以从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研究目的等方面进行考察。承认经济学存在价值判断的属性,并不会损害其功能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倡导并践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并影响着全球经济,更加凸显对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及其危机予以剖析的重要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体现于"现象经济学"倾向、方法论的形式化、环境假定的绝对化、"价值中立"的先天不足,以及均衡分析和静态分析的有限性等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预示着其进一步演化的转换方向。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是内含着深刻的价值立场的社会科学。而在面对经济学价值立场这一问题时,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存在着鲜明的、根本性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承认与不承认价值立场的问题、究竟是“物学”还是“人学”的问题、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还是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的“科学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科学中,研究者比较容易保持“价值中立”,而在经济学中,研究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很难保持“价值中立”。经济科学中没有普遍的永久性的法则,而自然科学中却有,这是因为经济学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使整个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发生改变,从而也就改变了自己适用的宏观经济条件,使自己成为不能适应新情况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演化经济学的几个流派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思想:社会领域的"自然选择"与"自组织"。演化经济学模型的行为假设和新古典学派不同,注重分析经济系统的动态特性,其经济人不具有完全理性,模型中要么没有均衡,要么均衡概念和传统均衡大大不同。演化经济学强调积累性的因果关系,强调系统的非线性,否定了还原论,部分否定了方法论个人主义,但它和新古典经济学一样,仍存在演绎主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经济学的价值属性视角,结合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国家主体掩盖本质进行了揭露,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国家主体忽视的潜在原因和隐藏的动机进行分析,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对被误读的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了研究,最后在重新解读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借鉴和吸收国民经济学的工具属性的成果,以"国家"为重要独立变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科学标准的辨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杜金沛  邢祖礼 《财经研究》2005,31(12):41-53
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的运用历来都存在争议.文章在对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区分的缘起、内容和产生后果的分析基础上,对经济学的"科学性"标准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对经济学研究中忽视甚至无视价值判断等一系列规范性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规范方法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经济学本身的学科属性决定的.实证主义经济学和规范主义经济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关键障碍源自于拒绝使用价值及其相关绝对规模与结构研究的罗宾斯之经济科学,相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需要阐明"使用价值—熵—生态系统"关系并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本文融合注重使用价值及其相关物质存量/流量分析的生态经济学研究和客观运作视角分工基础上的使用价值研究,围绕物质稀缺性分析生态经济系统的使用价值及其与交换价值的互动,发展价值中立的客观资源生产力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本文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其围绕人类社会及其劳动生产力的劳动价值论拓展为可兼容自然界及其客观资源生产力的广义"劳动"价值论;亦通过客观使用价值与稀缺性的关联,将原偏重主观的经济科学发展为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在阐述科学的含义、基本特征及检验一种理论是否为科学的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规范性和实证性以及相应的科学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实证理论而非规范理论,既是科学理论,又是意识形态.然后,对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面临的十大难题进行了研讨.最后,就如何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三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公共管理人员在价值上保持中立的态度的制度要求始于1854年的英国,后来美国人借鉴其思想,并1883年颁布了著名的《彭德尔顿法》,从而开启了文官制度的新时期,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于公务员保持价值中立的评论褒贬不一,回顾了价值中立的建立的基础,并对价值中立这样的常6度规定进行了利弊分析。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各种经济学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基本价值取向不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是倡导一种以"原子"式的"经济人"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价值取向,是倡导一种以虚幻的、集权的"集体"为中心的绝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很显然,这是把个人与集体对立起来的两种极端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肯定个人的主体地位也肯定集体的重要作用,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倡导一种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真正共同体"为目标的"个人-集体"主义的新型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学研究必须明确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学的深入研究需要明确其学科属性和基本假定。明确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是培养生态经济人才、进行生态经济思想交流的前提。生态经济学应界定为经济学,这是由生态经济问题的性质决定的。生态经济学也必须明确人性假定,通过科学确定人的属性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明确人性假设以建立科学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9.
主流经济学强调实证经济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且综合了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和假说--演绎科学模型而形成了现代主义的"科学方法"信条;但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析基于特定引导假定这一事实就反映了它的主观性,更不要说经济学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根本不存在什么中立的学者,根本无法撇开先见的价值观而从事所谓纯科学研究;因此,实证分析的客观性显然是一种虚构:无论从数据资料的选择还是从分析工具的选择都充满了主观性.  相似文献   

20.
任何经济理论和政策都必然具有特定目标和利益取向,这导致了不同经济学理论往往得出不同的经济政策指向,也表现为不同经济学说流派对特定群体的利益反映.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试图借助数学逻辑来表明其理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数学措辞也只不过是一种增强论点说服力的“暗喻”,目的在于掩盖其内在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取向.事实上,现代主流经济学根基于自然主义思维、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观以及边际主义分析方法等之中,从而内含了维护现状的意识形态;相应地,现代职业经济学家往往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特性,以致不能、不愿也不敢触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现代主流经济学尽管内含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却刻意地运用数学模型来包装成一种客观科学,就成了一种以客观和中立为借口抵制批判的“数学骗术”,最终将使经济学科退化为一门“伪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