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一个村庄,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想了又想,终于让儿子当上洛克菲勒的女婿这件事打动了。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  相似文献   

2.
《中外管理》2011,(10):22-22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夜晚,有人在路灯下疯狂地找钥匙,路过的人十分好奇。问道:“您在找什么呢?”寻钥匙者回答说:“我的钥匙不见了。”热心的路人决定帮助他一起找,找了半天,未果,路人问:“您在哪里丢了钥匙?”寻钥匙者说:“在公园。”路人都要跳起来了:“您在公园丢的钥匙,却跑到路边找,怎么找得到呢?”寻钥匙者说:“这里比较亮啊!”  相似文献   

3.
最近看的两本经济学书中,都讲到同一个故事:两个经济学家在街道散步,年轻的经济学家突然发现大街上有一张100美元的钞票,便对年老的经济学家说:“那不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吗?”年老的经济学家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假的,不然早就被人捡走了。”年轻的经济学家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两个人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散步去了。  相似文献   

4.
什么样的人是公司发展所最需要的人才呢?在最近的一次管理论坛上,几位国内知名集团公司的总裁对这个问题不约而同的给出了答案:愿做小事,会做小事的人,才是对公司发展最有价值的人。希望集团的总裁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希望集团的用人观念:“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所谓大材小用,是说公司里没有什么大事,所有的工作都由一  相似文献   

5.
粟娟 《现代企业》2007,(12):43-43
在我们中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潮流的簇拥者,永远站在流行的最前线,总是第一个更改原来的习惯尝试新的商品。这种人,时下有一个时髦的称呼就是“另类人”,对这类人的广告表现自然不能够按照常理出牌。他们也不喜欢常规的思维形式,说的话做的事情往往超乎其他人的想象,对他们做的广告当然也必须用“另类形式的”广告。姑且把这种广告称为“另类”广告,这种“另类”广告一出现,会让常人大大的跌破眼镜,连把创新挂在嘴边的广告业界人士恐怕也要瞪大眼睛刮目相看。这种“另类”广告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6.
李小平 《中外企业文化》2011,(1):I0006-I0010
传说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不语,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是谓“拈花一笑”,谓之心领神会之意。迦叶尊者到底领会了佛祖的何意,佛典上没有说,我们不得而知。于是慈善者理解: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保险者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两者以帮助他人为乐,告诉人们从善以度己度人,我们说“保险是最大的慈善”,也许正是佛祖的不言之意。  相似文献   

7.
我曾问及朋友们“西部印象”。一斯文者答曰:大漠、雪山,冷月、雄关。我说不对吧,你这是西北边塞,而且是古诗中的。又问“西部人形象”。一浪漫者描述:骑烈马,掩快枪,戴宽边帽,长络腮胡,饮酒无度,杀人如麻──我说最好打住,你这是美国牛仔,而且是电影上的。 二位的“西部感觉”是有代表性的,共性是一个字:远。其实,咱们成都,就在西部;咱们成都人,也是西部人。笔者也是最近才搞清概念─—声势浩大的“西部大开发”咄咄逼人,你不得不反省:我在哪里?我是谁?我该干点什么? 成都人有福,处于大西部的一块绿洲。历采的天府…  相似文献   

8.
老亢 《企业标准化》2006,(1):116-116
记得有一个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两个人同时向窗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地上的污泥,另一个人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其实.在生活当中,对于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是一种颇为常见的现象;即使是一个人,由于其所站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会对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国人时前不久发生的美国“问题捐赠”事件的种种反响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理财思想主要以格言、警句、谚语等形式存在,它们是勤劳的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关于财富的智慧总结。今日看来,这些深邃、简短的言语对于现代居民理财仍有很大借鉴意义。人与财富的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探索财富机理方面首先碰到的问题。《易经·系辞》云:“何以聚人?曰财。”北宋王安石在《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中亦云:“合天下之众者财。”有一句谚语说得更明白:“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直到今天,财富尤其是物质财富依然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现实基础。北宋欧阳修在《本论》中也说:“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财”。  相似文献   

10.
学会"远离"     
人与人的亲近和亲密,无疑是人性最自然的表现之一。尤其在现代社会,拒绝亲近、拒绝亲密,有时等于拒绝生活本身。但假如你只会“亲近”,而不懂得“远离”,或者是没有勇气和能力做到“远离”,你就极有可能一事无成,甚而被人“远离”,失落一生。在你的远离对象中,至少要包括以下几种人:惟借虚名虚伪大逞“贵人”威风的人;在位卑职低者面前本能地膨胀其凌人之态的人;谦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在殿上问群臣,什么人最快乐?群臣众说纷纭,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最陕乐,有人说金榜题名最陕乐,还有的说富甲一方最快乐,但是朱元璋听后都摇头不以为然。这时候有个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听后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12.
振中 《人力资源》2004,(3):78-79
这是一个神秘群体:他们平时很少“上班”,却拥有惊人的高薪;他们把冒险当成了工作,每一步都走得心惊肉跳……他们,就是鲜为人知的“职业试药人”。因我国平均每天就有370种新药问世,而每一种新药在投放市场前,都必须经过多名健康人“受试”。于是,目前仅在北京就诞生了4000多名职业试药者。他们的生活现状如何?这些“当代神农”又有着怎样  相似文献   

13.
廉与耻,本为分马牛不相及的对立体。廉者,受人尊重;耻者,令人唾弃。 然而,现实生活中出现一种怪现象。一些人把贪污腐败者说成是“本事”,无私奉献者说成了“傻瓜”。事实上,廉洁知耻者是非常看重真理和信仰的,不知耻者之所以变质,归根结底是他们信仰的崩溃和信念的坍塌,尽管他们在口头上还信誓旦旦,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全心全意”,可  相似文献   

14.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某个会计人员因为执行会计制度严格,对公家的钱、物管得很紧,使那些想“揩公家点油”的人讨不到便宜,于是这位会计人员就得个“抠会计”的雅号。 我认为,被称为“抠会计”的会计人员,大多数是处处勤俭节约、善于管家理财的好手。他们不会搞“关系学”,拿公家的钱和物送人情,不怕冷嘲热讽,也不怕被打击报复。这种精神,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这样的“抠会计”,多多益善。 我国有句古话:“兴家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这说明败家容易,兴家难。任何财富,一点一滴,都蕴含着兴家者的心血。既…  相似文献   

15.
有专家在医院做过两组调查。一组是在临危病房中,调查问题是,当一个人不可避免地走到生命尽头时,会对家人嘱托些什么。从来没有人说:“要是我多赚十万块就好了”,“要是我多升一级官就好了。”也没有人说:“好好照顾我的房子和车子。”大部分人都在说:“好好照顾你妈妈。”“好好照顾孩子们。”几乎没有人还在想钱,想到的都是亲人的爱。  相似文献   

16.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有我的老师,选择优秀的去跟着学习,不好的我就改正。”  相似文献   

17.
看到媒体在报道一事故或丑恶现象时常说一句话“这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或“呼吁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心里总有点不舒服。假如这是两个人之间交谈,你愿意隐瞒到什么程度,那是你自己的事,言论自由,他人毋庸置疑,但这是媒体,报道的是事实,不是文学虚构,媒体有媒体的“游戏规则”,那就是事实必须具体,不具体的“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甚至不能说。这“有关部门”到底是什么部门?就不具体,太抽象,说了等于没说。你已经知道“引起重视”了,就该知道“谁”重视了,这个“谁”就应当很具体,不光是在“有关”的范围;如果在这“有关”的范围内找不到“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农”问题之复杂,堪称世界之最。中国为“三农”诊脉开方者,可谓阵容庞大,常常各示锦囊,各展妙计,但在各种意见纷呈中,毫不夸张地说,属于“盲人摸象”者不少。要为中国“三农”把准脉、开对方,必须倾听多种声音,整合各种观点。它既要与中央的大政方针吻合,又要与地方的实际结合,更要与民情民意契合,是历史的必然,规律的体现,民意的集中。  相似文献   

19.
不知道是否有人作过调查,有多大比例的国人喜欢说“法庭上见”,但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执业经历可以断言,会轻易开口说“法庭上见”的人不会太多。那些最终站到法庭原告席上的人,往往多是出于无可赖何不得已而为之。的确,生活中不乏宁愿放弃权利也不愿对簿公堂的人。可是,这种人多了,社会应有的公平与  相似文献   

20.
这里也一样     
《中外企业文化》2008,(7):81-81
有个人来到一个镇上,问一位老者:“这个镇上的人好相处吗?”老人慢慢地问:“你以前住的那个地方的人怎样?”这个人说:“他们糟糕透了,很难相处!”老人于是说:“这里也一样。”片刻,又有一个外地人走过来问这个老人:“这个镇上的人好相处吗?”老人又问:“你以前住的那个地方的人怎样?”他说:“他们非常友好,如果不是工作原因,真不想离开他们呀!”老人慢腾腾地答:“这里也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