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碳”目标是我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碳税是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一环。论文结合我国现行税制与经济状况,对碳税基本税制要素进行设计,并采用动态碳税调整机制,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多目标最优碳税投入产出模型,模拟实现碳减排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时的最优碳税税率,分析对宏观经济和各生产部门的影响,最后提出开征碳税的相关建议。研究发现:两种经济损失约束条件下,我国最优碳税税率分别为12.26元/吨CO2和24.32元/吨CO2。基于以上结论,论文建议我国实施“低开端,动态渐进”的税率模式,可采用12.26元/吨CO2作为初始税率,并提出了制定合理碳税税率的其他策略,为相关部门在碳减排及经济增长二者中寻找平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无碳政策、碳税和碳限额三种情形的碳减排投资和补货决策集成优化模型,运用模拟方法,分析了碳税税率和碳限额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严厉的碳减排政策能有效提高环境效用。无论是在碳税还是碳限额政策下,经济效用和社会福利都不能同时达到最优,二者之间存在着目标冲突。同时,供应链上存在着利润分配的不协调性。文章还剖析了碳减排政策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内在机理,以期为政府碳减排政策的制定、企业碳减排技术投资以及供应链运作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开征碳税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所在,也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取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本文明确了碳税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作为碳定价政策的“减碳”功能定位,并从与碳交易市场的对比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了开征碳税的重要性;归纳总结了碳税税制设定的基本理论,税率设定问题形成了边际社会损害成本和动态税率定价理论,税制设定问题则形成了污染者付费定价原则;讨论了碳税的双重红利效果,并明确了实现双重红利既需要依靠绿色税制的变迁,又需要绿色财政政策配合;提出开征碳税的策略选择,结合各国碳税征管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以开征碳税为契机,构建并完善碳定价机制、碳减排复合机制和绿色财政体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碳税与补贴政策动态调整对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博弈模型,引入证据理论融合企业收益状况与市场环境信息建立网络演化规则,借助MATLAB仿真技术分析动态补贴与静态碳税、静态补贴与动态碳税、动态补贴与动态碳税三种情形下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补贴可以纠正企业的非理性行为,使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动态碳税则会强化网络在初期形成的演化趋势,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达到全扩散或湮灭;动态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动态碳税造成的正反馈效应,降低网络演化的风险;在三种不同的情形下,补贴与碳税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作用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碳排放快速增长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背景,在无税收返还、减免消费税和减免生产税三种情景下运用动态CAS-GE模型,模拟了中国2015年开征100元/吨碳税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层面,征收碳税使GDP增速大致下降1%并在税收返还时这一影响会得到显著缓解;碳减排效果层面,碳税使全国碳排放总量下降8.15%,减免消费税情形下更是达到了8.49%;物价和内需层面,碳税不但没有推高CPI,相反还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改善内需结构;行业产出层面,征收碳税对大多数行业来说是负面影响,冲击的幅度与行业排放强度成正比——其中减免消费税使私人消费品行业受益但对出口份额较大的行业有负面冲击,而减免生产税则可以大幅抵消各行业的负面影响.文章最后还对上述影响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是各国都要面临的共同任务之一,征收碳税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探讨了实施碳税政策对中国各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宏观经济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征收碳税是一种可行的政策选择,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碳税的征收方法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社会统一进行。碳税的税率不宜过高,当碳税征收在20元每吨标准煤时,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4.3%,GDP相对上升3.4%,适度地征收碳税可以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在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耗型产业适度降低生产规模的条件下换来了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碳税改革对中国经济运行以及碳排放的影响,引进碳排放要素处理技术,构建了包括政府、家庭和企业等部门在内的碳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E-DSGE)模型,仿真测度模拟征收碳税的政策效应。结果表明:技术冲击与碳税税率冲击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正向影响较为明显,生产税税率冲击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固定碳排放上限政策长期有效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碳税政策虽能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但短期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碳税税率应设定在40%以下,2035年前最高税率区间为4.7%~8.44%;碳排放总量控制对经济影响较小,可根据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需要灵活设置总量目标。  相似文献   

8.
低碳环境友好技术(LCEFT)转移扩散对于全人类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LCEFT扩散难和减排责任公平性的问题,立足于混合碳减排机制下的市场环境,论文采纳企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非对称减排压力下企业采纳LCEFT的条件与策略,并通过Matlab模拟仿真分析了LCEFT市场价值、投机概率、初始碳权和碳税税率等参数对于企业采纳决策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收益与政府补贴激励以及减排收益之和大于采纳成本与对方投机带来的损益之和是企业采纳LCEFT的必要条件。实施混合碳减排机制能够有效促进LCEFT扩散,但需满足以下条件:配置的初始碳权应控制在较低水平,但不能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竞争力;同时,控制碳交易市场整体配额使其与国家总减排目标保持一致;另外,政府补贴水平应与碳减排量直接挂钩。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区CGE模型的碳税效应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利用投入产出表等数据编制了相应的社会核算矩阵,标定模型形成仿真平台。通过设定不同碳税税率和税收收入使用方式,进行了相关模拟。结果表明,碳税能够抑制上海的能源消费,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单位GDP碳强度大幅度降低。在保持税收中性的情况下,征收碳税对经济会有一定负面作用,但有助于提高第三产业比例,优化产业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炼焦业的负面影响较大。在碳税定价上,认为起征碳税设定在30 CNY/t元较合适,可在"十二五"期间择机开征,"十三五"期间缓慢提升碳税价格,于2020年左右达到50 CNY/t。  相似文献   

10.
当下,全球气候显著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灾难频发,形势愈发严峻,减少碳排放是全球应对气候恶劣变化的最佳选择,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碳减排制度,以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两大减排工具为主。碳税作为强有力的减排工具,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运用。文章总结归纳国际实践发展过程中各国不断调整的碳税征税主体选择,结合国内“双碳”目标的引领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现状,对我国碳减排制度的继续深化以及碳税征收对象的选择提出建议:对国内年碳排放量百万吨以下的企业征收碳税,且对特殊主体免征碳税。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全球环境问题,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一种将产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标识出来的方法——碳标签,直接影响需求端和供给端,转变大众的消费模式,形成低碳生活的新工具。对国际碳标签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我国的碳标签制度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金融支撑体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低碳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之一,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低碳化处在一个缺少资金的瓶颈状态,研究低碳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林业碳汇研究进展简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林业碳汇的概念及价值,从碳汇计量方法、林业碳汇项目、碳交易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发达国家碳标签制度的逐步推行,其国民对碳标签认知度的提高,产品实行碳标签制度是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对各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甚。结合目前国外碳标签制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碳标签制度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层面提出来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China has always tried to maintain multilateralism and advocated working together to deal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rough multilateral mechanisms. Although China’s announcement to peak its carbon emissions by 2030 comes as no surprise, its commitment to carbon neutrality does. As the period between its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is far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s economic and energy structures need to be adjusted toward the low-carbon and carbon-free end with unprecedented efforts. To that end, China should defin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local authorities and industrial entities to promote the orderly accomplishment of carbon peaking in all regions and industries. To supply the huge investments needed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China has an urgent nee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and a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guid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channel resources to eco-friendly projects for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strengthen dialogue and coordination,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the way to carbon neutrality, formulate widely acceptable policy guideline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avoid unilateral measures that may cause conflicts.  相似文献   

16.
温蕾 《经济问题》2012,(10):72-74
在全球经济迈入低碳的背景下,低碳物流运输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创新道路运输企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分析低碳经济的基本机理与内涵,结合低碳物流发展的特点,研究基于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战略,为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低碳物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物流的决策指明方向,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大踏步前进。  相似文献   

17.
系统剖析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厘清GA-BP神经网络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碳交易定价模型,用以刻画碳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情景设置、数值模拟不同情景下不同因素对碳交易价格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GA-BP神经网络对于碳交易价格模拟具有可靠性,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情景下碳交易价格变化较大,构建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不仅能促进温室气体减排,还能优化能源结构,其关键在于形成与碳排放交易体系相适应、相配套的体制机制,营造契合碳中和目标的政策环境。论文旨在为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优化提供理论参考,为我国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增补。  相似文献   

18.
采用碳足迹方法对2001~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碳足迹、碳承载力和碳赤字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显著增长,能源碳足迹由2001年的1.13Gt上升到2009年的2.21Gt,涨幅高达95.79%;同期碳承载力由1.08Gt增长到1.15Gt,涨幅仅为6.48%;而碳赤字则由0.05Gt提高到1.06Gt,9年间增高了20.24倍。可见由于碳足迹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碳承载力,致使近来中国碳赤字快速增高,发展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能源消费的碳足迹与美国、德国、印度等国的比较发现,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碳足迹不容乐观,但人均值远远低于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人口-消费-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发展、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及碳排放进行动态仿真,定量考察未来我国人口发展与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在基准情景下,我国人口总数将于2032年达到峰值14.6亿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于2044年左右达到峰值63.6亿吨标准煤,碳排放总量将于2038年左右达到峰值约31.3亿吨碳;2050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量约为2.2吨碳,低于日本、欧洲198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消费碳排放的人均需求约为1.3吨碳,相当于美国居民1990年代后期排放水平的五分之一。从满足人口发展与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角度争取合理的碳排放空间,是我国争取国际气候谈判话语权的有力支撑点。  相似文献   

20.
The successively proposed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have not only set new goals for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but also demonstrated China’s further determination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address global climate change.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ce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in the course of achieving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1949-2049),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make scientific planning for the roadmap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to ensure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carbon constraints. More specifically, the optimization and realignment of energy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rational planning of afforestation, 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will be the core strategies for boosting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