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分行严把抵债资产接收、保管、处置关,努力降低、规避和化解经营风险.至2005年6月末,该行共对13户企业实施以资抵债,接收抵债资产总额3027万元,抵偿债务金额3027万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1%,占不良贷款余额的1.8%,其中:接收不动产2922万元,动产105万元.处置变现抵债资产3户,处置变现抵债资产金额484万元,处置以资抵债本金结转本金损失158万元.目前,全行尚有抵债资产总额2543万元,涉及10户企业,抵债方式全部为协议抵债.现有的抵债资产管理有序,没有发生人为因素造成资产损失、灭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农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的实施,规范了不良资产的接收、管理、处置等业务,提高了以资抵债资产保全工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了以资抵债资产保全工作的发展。但是,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少数基层经营行对在抵债资产的接收、管理、处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未能进行正确的核算与管理,妨碍了以资抵债资产保全工作的开展,出现管理上的弊端,存在着一定的隐患。一、抵债资产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影响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的行政干预、市场、法律和人才等特定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后,实证考察了银行抵债资产的处置,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必须找到政府、企业、商业银行三者利益的结合点。二是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取得,必须具有超前性。抵债资产的接收,以易于变现为前提;已接受的抵债资产,坚持尽快变现。三是商业银行处置抵债资产必须处理好激励与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4.
抵债资产是银行实施以资抵债而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属于自有资产,具有高风险性。外部环境缺陷、内部管理缺陷以及自身的先天缺陷造成抵债资产损失通过采取审慎接收、实施集中管理、加快处置步伐等措施,以提高抵债资产处置受偿率,降低抵债资产损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影响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的行政干预、市场、法律和人才等特定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后,实证考察了银行抵债资产的处置,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必须找到政府、企业、商业银行三者利益的结合点.二是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取得,必须具有超前性.抵债资产的接收,以易于变现为前提;已接受的抵债资产,坚持尽快变现.三是商业银行处置抵债资产必须处理好激励与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商业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抵债资产处置已成为商业银行收回债权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和银行实务操作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法院执行方式、资产评估方式、拍卖市场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银行被动接受以资抵债的风险日益显现。论文将对诉讼过程中和抵债资产接收后的风险作详尽探讨,并就商业银行加强以资抵债风险防范、减少资产损失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资抵债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盘活不良贷款的重要途径。然而受市场、管理、中介和政策等因素影响,抵债资产实际价值在管理、评估和处置中不断"缩水",形成所谓的抵债资产"冰棍效应"。金融机构如何构建有效的抵债资产管理和处置机制,削弱抵债资产"冰棍效应"意义重大。一是市场价值损耗,有效资产缩水。《物权法》第180条规定的七大类  相似文献   

8.
刘继杰 《时代金融》2013,(20):114+123
笔者作为农村信用社一员,对严重影响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即清收不良资产中的抵债资产的形成原因,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理念落后、估价不合理、处置变现困难、管理监督不到位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并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加强抵债资产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及应采取的措施:如资产处置实现阳光变现、合理确认抵债资产价值和切实加强抵债资产的实物管理。  相似文献   

9.
以资抵债作为农村信用社保全信贷资产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日益显现。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接收的抵债资产越来越多,但是抵债资产在农村信用社资产结构中只是货币资金与实物的表面互换,实现不了等额货币资金回归,而且多数抵债资产不能立即变现,形成无效或低效资产的长期占用,抑制了信用社资产的流动性,加大了信用社信贷资金的二次风险。因此防范农村信用社在以资抵债过程中的风险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10.
金融机构接收和处置抵债资产,一直被视为经济活动的一般交易行为而需缴纳相关税费。据调查,银行机构在接收、变现抵债资产过程中所承担的各种税费约占抵债资产价格的三成左右。金融机构处置抵贷资产所支付的税费过重,已经阻碍其处置不良资产步伐,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1.
随着银行对社会奖金的集散、调剂作用日益加强,贷款规模不断膨胀,银行的抵债资产也越来越多。由于抵债资产作价方法不科学、缺乏变现途径、变现差额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银行对抵债资产的管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抵债资产的现状、审计方法及对策作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为规范银行抵债资产管理,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财政部发布了《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不仅对抵债资产的处置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对抵债资产的收取、保管、账务处理、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出了规定,银行以物抵债行为较之过去已有较大规范,实现了抵债资产处置的阳光操作.促进了抵债资产快速处置,降低  相似文献   

13.
以资抵债是我国金融机构特有的不良贷款转化形式。近年来,为了保全部分濒临灭失的信贷资产,基层行接收了较大数量和额度的抵债资产。本主要以农行基层行抵债资产处置为例,对导致基层行抵债资产处置效率低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提高抵债资产处置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抵债资产是指银行在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时,因债务人、担保人无法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经银行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协商,或经法院、仲裁机构裁定,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用以折价抵偿银行部分或全部债权的动产、不动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近年来,围绕全行"降比增效"的中心工作,随着高强度清收工作的不断深入,部分债务人的现金偿还能力越来越弱,以资抵债已成为清收盘活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农行抵债资产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截止2003年6月末,湖北省农行待处理抵债资产科目余额已达12.5亿元,以资抵债对农行清收工作的贡献逐年增大,地位日渐凸现,如何有效地处置数额庞大的抵债资产已成为我行清收盘活中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各商业银行抵押、质押等担保贷款的日益增加,收取的抵债资产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加强对抵押、质押物的管理处置已成为各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各商业银行已回收的抵债资产情况看,存在总量大、处置困难和变现损失率高等突出问题,以致资金被低效、无效占用,不仅直接影响了经营效益,而且扰乱了正常的业务管理,抵债资产的风险防范问题日渐突出。本文拟通过剖析抵债资产风险成因,提出防范抵债资产风险的相应对策。一、抵债资产风险的特点抵债资产是银行依法行使债权、抵押权或质权,由法院依法判决裁定、或仲裁机…  相似文献   

16.
王醒男 《金融论坛》2005,(9):32-35,41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生成机理及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抵债资产膨胀与拖延处置预示着银行体系内部不良债权的逐渐累积,并将导致商业银行对以物抵债手段的日趋依赖而影响其改革进度;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内因及外部环境因素的约束,使其不具有抵债资产处置上的激励;抵债资产处置必须找到政府、企业及商业银行三者利益的结合点,而如何协调好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关系已成为抵债资产处置的关键;抵债资产处置必须具有超前性,合理预期抵债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设计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王醒男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9):32-35,41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生成机理及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抵债资产膨胀与拖延处置预示着银行体系内部不良债权的逐渐累积,并将导致商业银行对以物抵债手段的日趋依赖而影响其改革进度;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内因及外部环境因素的约束,使其不具有抵债资产处置上的激励;抵债资产处置必须找到政府、企业及商业银行三者利益的结合点,而如何协调好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关系已成为抵债资产处置的关键;抵债资产处置必须具有超前性,合理预期抵债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设计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在银行清收、盘活不良资产过程中,当债务人无法以货币形式归还所欠债务时,以资抵债成为保全信贷资产、化解风险、降低资产损失的一个有效手段之一。因此,银行抵债资产的管理成为一项重要业务。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受宏观环境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大量增长,为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的双降,各商业银行呆账核销、不良资产批量处置量大增,这些担保贷款背后的大量担保物并未被银行接收为抵债资产,其管理、变现、处置形成新的监管盲区。一、调查的总体情况近日,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对驻皖的中央管理金融企业分支机构的呆账核销、抵债资产管理和不良资产批量处置情况进行了调查,从驻皖的12家分支机构上报情况来看,涉及呆账核销和  相似文献   

20.
提高抵债资产变现率,是减少不良资产损失的重要方面。造成抵侦资产处置变现率低、进度慢,主要存在“五难”: 一是产权变更难。在抵侦资产接收过程中,有些乡镇、集体企业财产没有产权证明,有的产权手续不完备,不具备法律效力,有的企业不愿交纳或无力交纳产权交易费用而拿不到合法有效的产权手续,致使银行抵债资产只能双方协议接收,缺乏法律约束力,难以运用市场机制依法处置变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