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2年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国入世第一年,关税下降,进口配额增加,汽车业风声鹤唳.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其中轿车产量更是一举突破百万辆大关.有人预言,中国汽车工业由此进入了爆炸式发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10月20日,是中国汽车工业应载入史册的一天--中国汽车生产首次突破1000万辆.中国汽车产量从零到1000万辆的跨越,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相似文献   

3.
《广告大观》2010,(12):106-106
2010年9月27日,随着股神巴菲特亲手将一辆F3DM钥匙的交付给比亚迪汽车车主,比亚迪汽车迎来了销售突破100万辆的历史时刻。比亚迪汽车仅用7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产销100万辆,成为国内销售最快突破100万辆的汽车品牌,成就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奇迹,更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4.
从1953年7月15曰,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到1978年中国汽车年产量还只有14.91万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09年汽车年产量突破了1000万辆。  相似文献   

5.
一、入世三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特点 (一)汽车工业快速发展,轿车所占比例持续提升 从2001到2003年的三年间,我国汽车工业产量每年以百万级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年底,总产量达到444万辆,平均增速达到近30%,其中轿车产品在2002年突破100万辆后,2003年突破了200万辆,平均增幅达52%,而2002~2003年的平均增速达到了70%.轿车占整个汽车工业产量的比例从1990年的不到10%到1997年的30%用了8年时间,到2002年的6年间,轿车产品所占比例基本在30%左右,而2003年,轿车产品比例则迅速达到45%,2004年上半年则达到46.54%,到3季度末则达到46.79%.  相似文献   

6.
晓蔚 《市场周刊》2005,(35):4-5
说起中国汽车工业,那就要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中国汽车工业从此诞生。在中国汽车刚刚起步的日子里,中国汽车工业大多集中在商用车的生产和销售,轿车工业长期没有起色。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跨国汽车公司合资潮流,我国汽车工业实现了稳步提升:尤其是近几年,跨国汽车公司进军中国的速度日益加快:从2000年的年产200万辆开始,我国汽车产量每次爬坡的时间逐渐缩短。到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量达到507万辆,连续两年实现了在不到一年时间的百万级别的突破。不难发现,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外资企业深深的足迹:2004年,中外合资汽车制造企业在国内轿车市场获得了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轿车销售前十名企业中,外资企业就占了七个席位:至此,人们不禁感慨:我们的自主品牌到哪去了?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阶段汽车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中国汽车工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加入WTO后的五年间,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长了3倍。2005年汽车年产量570万辆,2006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720万辆,一举跃进世界前三位。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汽车年产突破1000万辆大关,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汽车产销进入千万辆级俱乐部,也仅仅是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还不是世界汽车强国.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一辆轻型载货汽车1958年在南汽诞生时,被命名为“跃进“.“跃进“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如今跃进汽车的社会保有量超过了140万辆.跃进汽车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民族品牌,经过几代南汽人的细心耕耘和精心呵护,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10.
1.品牌格局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去年初,汽车行业内外纷纷预言,2000年中国汽车的产销总量将首次突破200万辆大关,轿车的产销总量也将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去年全国轿车产销量分别为56万辆和57万辆).据统计,到2000年10月底,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70万辆和168万辆;而轿车累计产销分别只有49.5万辆和48.72万,比前年同期仅增长4.82%.据此分析,完成年初产销预期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汽车工业不仅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现代产业部门,而且也是一个环境敏感性较强的产业部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2002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全年共生产汽车325.12万辆,实现销售收入6713.46亿元;2003年的产量更达到444.37万辆。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法国,成为位居世界第四的汽车生产大国。这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28日,当人们还沉浸在对新一年开始的美好憧憬中时,在中国北方长春漫天晶莹的雪花中,一辆悬挂着一汽标志的解放“奥威“重卡驶下了总装线,这个原本平常的日子由此被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这辆解放汽车的下线,标志着一汽集团年产销突破百万辆大关,再次证明了一汽集团在汽车界的翘楚地位.一汽集团进入新的量级平台,开始迈向世界级规模汽车制造企业行列.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在庆功会上兴奋地宣布:“2004年,一汽赢了,应该说是源于解放赢了!“……  相似文献   

13.
我国汽车工业布局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500万辆,连续3年每年跨上一个百万辆台阶,产销量3年翻了一番。汽车产品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我国汽车工业就生产能力而言,已经居于世界第3位,占世界汽车生产量的7.8%。2004年,我国累计进口汽车17.1万辆(含成套散件),同比增长了9.8%,比上年增幅下降了25%;进口量占同期汽车销售量的3.37%。其中,轿车累计进口10.45万辆,同比增长12.94%,比上年增幅下降35.6%。出口汽车13万辆,同比增长190%,与2003年相比增幅提高了94%。其中,轿车出口0.93万辆。一、布局与结构的现状(一)产业布局我国汽车工业布局主要在东部。20…  相似文献   

14.
加入世贸组织5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主品牌汽车迅速崛起,海外市场得到有力拓展。权威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销量已突破70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1000万辆。由此可见,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正变得举足轻重。东风汽车公司作为中国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受益者,中国汽车业界的领跑者,在引领中国汽车工业走向国际化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回顾37年的历程,东风的成长史是曲折的,更是跳跃的。可谓:剑出武当,握手戈恩,东风呈祥,神龙出海……从山谷艰辛创业到整车进军海外,其长长的发展轨迹,已构成了一道优美的弧线!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安徽省的汽车工业在全国排第5位,仅次于上海、吉林、湖北和北京。依托江淮汽车、上汽奇瑞和昌河汽车三大汽车制造厂,地处内陆的安徽在中国的汽车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2002年,这三大厂家整车产量突破20万辆,改装6万辆,摩托车20万辆;零部件年产值30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贸导刊》2014,(7):22-23
<正>2013年,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销和经济效益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汽车产销跨上2000万辆台阶,创全球历史新高,再次蝉联全球第一;行业全年销售收入突破6万亿元大关。汽车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一、基本运行情况及特点(一)2013年产销再创新高,增速大幅提升2013年我国汽车工业再次取得  相似文献   

17.
12月,汽车产销形势良好,月产销达到全年最高值,再创历史新高;2009年,累计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也呈良好表现。2009年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  相似文献   

18.
《财经界(学术)》2005,(6):50-64
从200l到2003年的三年间,我国汽车工业产量每年以百万级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年底,总产量达到444万辆,平均增速达到近30%,其中轿车产品在2002年突破100万辆后,2003年突破了200万辆,平均增幅达52%,  相似文献   

19.
2002年,中国汽车年。就在这一年,国内汽车行业产销两旺,出现了超常规增长,轿车产、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分别达到109万辆和112.6万辆,增长速度高达55%和56%。整个汽车行业产、销量双双突破300万辆大关,增幅近40%。汽车产业首次超过了电子产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最重要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正>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销量历史性地突破了1000万辆大关,分别达到1379.1万辆和1364.5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15%。伴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汽车金融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汽车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