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消费资本化理论与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骆泽敬 《商业时代》2007,(23):25-26
目前,我国经济正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的方式转变,由过去的投资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变。因此,重视消费经济将是我国未来长期的经济指导思想。本文在消费资本化理论基础上,尝试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希望能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消费价值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满足内心精神世界的需要更为强烈。旅游消费成为大多数人满足内心精神需要的一种方式,旅游消费升级正成为未来整个社会的一种流行发展趋势。本文在了解旅游消费和旅游消费特征的基础上,首先指出了旅游消费影响因素,接着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未来旅游消费发展方向,最后提出新时期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的对策,指出旅游消费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旅游消费升级将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了该市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融资结构调整和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五”时期上海消费市场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十四五”时期,新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将出现巨变变化,消费升级需求更加明显,高品质消费、服务型消费、个性化消费、新型消费快速崛起,集中体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趋势和要求。(一)高品质消费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中高收入群体日益壮大,成为高品质消费加快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中高端消费加快从单纯追求品牌标志向更具个性和品位的定制化商品和服务转变,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高品质的服务消费需求不断扩大,高品质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逐步释放,将驱动定制消费、智能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时尚消费、绿色消费等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和“80后”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两大新兴消费群体的共同特征是,有很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但由于其消费观念和现有的大众消费群体不同,这必将对未来白酒的售卖方式产生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各种综合指标显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消费经济时代。本文在此背景下对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描述了当前我国城市消费的现状,包括城市居民消费的方式、消费品的选择以及消费观念的显著变化等基本问题。论文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预测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消费资本化理论作为中国原创的经济理论引起各界关注。消费资本化理论将消费列为继货币资本、知识资本之后的第三种资本形态。本文提出,在现阶段的新经济时代、消费紧缩时代里,消费资本化为企业如何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和采取何种有效促销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肖飞 《工商之友》2003,(4):45-4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不断升级换代,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未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生存资料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生活质量阶段的特征,各种高档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的有效需求上升,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大大提高等。  相似文献   

9.
迈向21世纪的消费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20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满足了人类的大量消费需求,也唤醒了人类大量潜在的消费需求。迈向21世纪,这些潜在的消费需求必然成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并由科技的发展得到满足。从消费内容上看,知识消费、生态消费、保健消费将成为21世纪消费的三大趋势;从消费方式看,将呈现消费的个性化与公共化并行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内容上的三大趋势与方式上一大趋势,即“3+1”趋势将是迈向21世纪消费的特点。下面从需求的现实性与供给的可能性分析这些趋势:  相似文献   

10.
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晏国祥 《财贸研究》2006,(6):101-109
消费体验已成为消费行为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消费体验研究集中于六大主题:体验型消费与功能型消费的区分、消费体验的维度构成、消费体验的管理理论、消费体验的管理执行工具、消费体验整合理论、消费体验实证。文章对消费体验进行总结与评述,指出消费体验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广大消费者将自己未来的消费需求以“消费预支”方式,变货币储蓄总量为部分“实物储蓄”,这样可以有效遏制流动性陷阱.以内需增长拉动国民经济总体增长。  相似文献   

12.
李燕玲 《商展经济》2023,(12):17-19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内心精神世界的需求更为强烈。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旅游消费成为大多数人满足个人内心精神需要的一种方式,旅游消费升级正成为未来整个社会甚至世界的一种流行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探析了扩大旅游消费的路径,并对未来旅游消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以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研究从消费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方式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消费方式决定消费心理,从心理需要层次的变化,揭示了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消费心理的变化的内在联系,阐述了消费符号和符号消费的变化的心理依据,进而阐释了价值观念在消费文化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未来的利税增长将重点依赖单箱结构的提升,本文研究卷烟商业企业如何通过现代终端开展消费积分活动,发现目标消费群体,针对不同价位消费群体开展消费跟踪活动,引导消费群提升消费结构,从而实现结构水平上移。  相似文献   

15.
李文博 《北方经贸》2007,(7):151-152
大都市的城市建筑、购物场所、消费水平的发展给人造就了与之适应的消费心理。作为未来消费主力军的大学生们,尤其是女大学生们目前的消费心理状态如何,值得关注并研究。文章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视角,对消费心理方面的需要、动机、行为、个性及生活方式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罗广晖 《商》2014,(17):58-58
在国内消费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人们经历了生存性消费、统一性消费与差异性消费三种消费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消费方式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消费文化。笔者意欲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从消费方式转变视角入手,探寻我国消费文化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张磊 《消费经济》2024,(2):12-25
中央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新消费是指顺应消费品质体验升级趋势,以数字技术和新媒介为支撑,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内容、消费场景及满足方式,注重消费者的互动反馈,精准匹配消费者物理需求与情绪价值的消费。文章基于中国代表性城市新消费发展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1)现阶段中国新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业态场景丰富多样,人群覆盖各年龄段“悦己”消费者,地域分布集中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风险投资态度由青睐转向审慎。(2)在微观层面,新消费品牌具有市场细分度高、互动社交感强、数智化程度深、人才基础厚、先走“流量”再求“长红”等显著特征。(3)未来中国新消费发展将呈现更加注重消费者互动体验和价值共创、产品和服务内容回应民生刚需、数字建设和智慧管理持续深化、民族品牌国际化和商业友善化等典型趋势。(4)新消费城市具有创新创意人才集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善、支持引导政策有力、文化开放包容或独具特色等多重共性特征。新时代促进新消费发展,需着力完善新消费产业生态体系。文章为理解中国新消费提供了基本发展事实和特征趋势研判,为新消费品牌企业和城市新消费发展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重...  相似文献   

18.
姬雄华 《商业研究》2005,(8):138-141
消费热点是消费需求的密集点,既是企业新的营销机遇,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消费热点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都是十分重要的。重点研究在我国的不同时期消费热点的现象与特征,以及企业应对的营销思维模式,旨在探求我国消费热点以及企业营销思维发展规律。这将有利于我们把握未来一段时期消费热点的特征,企业应如何面对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更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调整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是理性消费占主导,消费原则节约务实;消费总体适中,两极分化初露端倪;求美求廉的同时,攀比与炫耀同在;消费结构基本合理,多元化趋势已出现。女大学生作为消费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花费要与自己的经济实力相匹配,为自己制定科学消费计划,应该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保证正常生活消费,而将文化娱乐消费做为生活的一种补充,让消费行为更为成熟、理性、实际,把握正确的消费方向和良好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下的我国消费者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莹 《中国市场》2012,(18):37-3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生态破坏、气候变暖以及资源与能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背景下,低碳消费成为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对我国消费者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