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爆的汽车市场和人们需求的改变带来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迅猛发展,但在欧美国家占据车贷市场八成份额的汽车金融公司,在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收紧银根时相继成立,进入我国的车贷市场,这本应增加我国汽车信贷的消费规模,同时推动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的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探讨了制约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3.
汽车信贷市场空间大 近年来,我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呈猛增态势,2002年比1998年增长了286倍。2003年前11个月,国内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已达2000多亿元,但相对于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现有贷款规模远不能满足需要,通过贷款销售出去的汽车占新车销售总额的比例不足20%,与国外的70%相距甚远。目前车贷已经是各商业银行积极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消费信贷的种类逐年增多;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5.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约束条件与可行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斌  忻霞 《企业经济》2003,(10):31-32
根据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万事达国家组织开展的中国信贷消费系列调查显示,国内目前有购车能力的家庭已经超过700万户。据国家机械局“十五”汽车市场需求预测课题组的报告显示,到2005年,我国汽车总需求量将达到289—318万辆,其中轿车128—139万辆。这标志着我国加入WTO以后,汽车工业将面临着一个私人购车的新高潮。但是,与广大购车者的热情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业与市场需求相比,却是非常滞后。2002年只有10万户购车者享受到了购车融资业务,仅占购车者的6%。这说明我国的汽车金融信贷服务市场还远远落后于市场需…  相似文献   

6.
汽车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人家,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信贷业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我国的信贷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却陷入了困境,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市场监管的不规范以及市场的无序竞争,使汽车信贷的风险不断加大.如何有效控制汽车信贷的风险成为汽车信贷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汽车信贷业务为例,结合业务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汽车信贷市场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汽车贷款的风险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汽车信贷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各大银行汽车信贷有紧缩的现象。文章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在快速增长的同时,风险也不断暴露,“假车贷”、“一车多贷”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指出汽车消费贷款出现大面积欠款,贷款风险增大,采取必要的措施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在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环境下,发展信用消费被认为是刺激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陆续开展了个人住房信贷、汽车消费信贷等工作,2009年,银监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包括促进信用消费群体、服务  相似文献   

9.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技术创新的产物,它源于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证券,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工具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正式的资产证券化发端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但随着我国汽车消费的逐渐升温,汽车信贷业务的增长,汽车消费贷款证券化很有可能成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下一站。  相似文献   

10.
试析我国信贷消费滞后的原因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红卫 《企业经济》2003,(8):161-162
信贷消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使消费增长速度适应经济增长速度的金融服务产品。开展消费信贷有利于将我国大量的储蓄存款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促进商品购销,启动消费需求。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环境还不够成熟,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要让消费者广泛采用信贷消费还有一定困难。一、信贷消费发展滞后的原因我国政府要求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并将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手段来实施。如果能有效实施良好的信贷消费政策,使消费者勇于消费和善于消费,一方面能激活市场,加快企业的…  相似文献   

11.
崔征 《河北企业》2014,(6):38-38
<正>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信用、抵押、担保等方式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货币形式贷款。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几年来,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较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为引导居民可以正确认识,并逐步接纳个人贷款消费方式,本文针对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随着政府以扩大内需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个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观念,信贷消费这一消费模式逐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作为信贷消费中重要品种之一的汽车信贷消费,也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观念,信贷消费这一消费模式逐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作为信贷消费中重要品种之一的汽车信贷消费,也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王如心 《企业研究》2007,(12):68-70
一、引言汽车物流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远远落后于汽车市场的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专业分工深化的必然趋势所致。汽车物流正是在汽车消费需求和汽车产量快速增长的前提下,迅速崛起的。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占全球汽车消费的7.5%,已成为世界第三汽车消费国。  相似文献   

15.
消费信贷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消费信贷的业务构成及消费意向情况 1.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构成. 消费信贷是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资金,用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主要有: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家居装修贷款等.其中住房信贷是重点,占消费信贷业务总量的50-60%.汽车和助学贷款稳步发展,其他品种发展基本适度.  相似文献   

16.
谈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壮 《财会月刊》2003,(12):55-56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近几年来,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较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个人信用缺失是影响目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个人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汽车超市——打造二、三级城市汽车营销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汽车消费区域格局的变化,二、三级城市已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各大汽车生产厂商已经展开了对这一市场的争夺。传统的4S店模式已不能适应这一市场的营销拓展,本文在分析二、三级市场特点的基础上,从投资成本、便利性及适应性等角度对汽车超市与4S店进行了比较,提出在二、三级市场实行汽车超市营销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汽车开始进入国内家庭,汽车消费已成为拉动内需新的极具活力的增长点,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开始凸显。然而,我国还存在着汽车消费环境不佳的一些问题,限制和阻碍了国内的汽车消费。在当前世界经济下滑的形势下,这些现象与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不相符合。针对问题,本文从9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汽车消费环境的对策,其中包括汽车消费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汽车消费的服务体系、拓展汽车售后市场、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等。期望通过此文,消费者以积极、开放的姿态迎接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汽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汽车在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其原有的使用价值,不断强化的是其符号价值,象征财富、身份、地位、权利和品位的汽车符号消费应运而生.我国中产阶层作为符号消费的主体,他们对汽车符号消费的选择与追求有利有弊,在目前市场和人们消费心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更是弊大于利,应该加强引导和规制.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住宅建设与商品房消费,已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个人住房信贷作为有力的金融工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个人即期支付能力,满足个人购房的需要,带动住房消费市场的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提高银行的赢利水平.完善城市个人住房信贷市场,对推动我国住房建设和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