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和战略问题,也事关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的发展和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供给。为此,必须构建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国家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战略规划,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区和粮食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得长期粮食安全供给保障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构建一个全新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提高粮食主产区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主体,具体内容包括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协调机制、主产区政府和主销区政府之间利益协调机制以及中央政府对主产区政府和主销区政府利益调控。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面临区域经济滞后、粮食流通体系不顺畅、土地经营规模小、粮农种粮行为的工业化效应凸显等问题。实现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引导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强化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与保护;协调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关系;确定粮食主产区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明显上升,主销区的地位显著下降;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北移;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本文认为,水土资源的矛盾分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重心的区域矛盾以及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和潜在生产能力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进一步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改善平衡区生产条件和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不同于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安全责任。必须实施积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国家战略,协同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履行国家关于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当前粮食生产的基础尚不稳固;粮食直补未能协调好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我国粮食市场存在“政策型”波动现象;粮食市场风险还将进一步扩大。本文的分析重点是:如何加强粮食生产的基础,培育中间大商业组织,综合协调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目标并联、“二元”稳定的粮食政策结构以避免“政策型”波动,利用粮食期货市场解决订单农业发展的风险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主销区浙江、福建等省经国务院同意,已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试点改革.现在国务院作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主销区试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而粮食主产区继续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之外的粮食产销平衡省(区),可按照省长负责制的要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粮食购销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粮食工作形势的变化以及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给我国粮食产销带来挑战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区域福利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珊珊 《经济问题》2015,(2):114-119
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失衡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利用1978~2011年粮食价格、产量、消费量等方面数据,在对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价格和相关参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麦诺特粮食价格福利效应模型考察粮价波动作用下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福利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978~2011年间,粮食主产区总福利年均变化值为0.513%,大于主销区总福利年均变化值-0.008%;主产区总福利改善了16.923%,主销区总福利恶化了-0.262%。粮食价格波动促使主产区的总福利得到改善,主销区的总福利恶化。最后提出在粮食价格波动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产销区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加强产销区的利益协调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人所必需的基本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作为一种战略性物资的提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深入人心。关注粮食安全,不管对于粮食主产区还是主销区都是不可推卸的责任。2009年海南省人口总数为879.56万人,粮食产量为187.604049万吨,人均粮食占用量218.39公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河南省29年耕地资源和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粮食生产和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河南省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其人均耕地面积也在不断下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单产极不稳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最后,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粮食产量、人均耕地等分别进行了预测.针对预测结果,提出了稳定、提高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与对策,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般分工理论主要关注分工的自然生成和市场化过程,对政府的强制分工现象缺乏研究。文章通过引入强制分工概念,构建区域强制分工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了政府强制分工对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不同影响,并用DID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强制分工导致了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收入减少和居民人均收入下降。因此建议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2021,41(3):39-48,57
东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探究其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类型与地域格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7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面板回归模型、改进的象限图法等,探究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以及地域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的落后现象共存,粮食生产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2)依据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东北地区可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以粮食生产较强制约和粮食生产较强免疫2种类型为主,反映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非一致性显著;(3)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省际差异,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受到粮食生产的制约程度最高,其次为吉林省、辽宁省,尤为显著的是粮食生产制约型逐渐过渡为以黑龙江为主的团状布局,北移态势明显;(4)影响因素方面,在宏观层面上受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共同作用,在微观层面上,粮食生产通过弱化物质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和社会消费,从而间接抑制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加大对东北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倾斜,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强省域间粮食政策联动性,充分发挥市场对粮食的产销配置;东北地区应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围绕粮食生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3.
1.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的实施,稳步提升了我国粮食优势产区的生产集中度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已分别达到98%、80%、70%和59%。但是,在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实践中,粮食主产区的范围比较宽泛,无法完全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一体化生产的要求将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粮食主产区建设是实现粮食安全的保证,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阐述了粮食主产区建设与粮食安全的密切关系,分析了当前粮食主产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夏玉莲  曾福生 《技术经济》2012,31(11):56-62
利用2005—201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地流转、"三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考虑空间因素的计量模型,验证了农地流转的经济效应及其空间溢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农地流转通过影响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间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且跨期内存在空间效应、本期内没有空间效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农地流转强度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农地流转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空间效应,在粮食主产区的农地流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直接和间接拉动效应,而粮食主销区农地流转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1980、1990、1996、2000和2008年县域数据,通过分析其农村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演进特征,对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增长的政策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980年以来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整体趋于收敛,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之间的差异在1980—1990年有所降低,1990年之后逐年增大,表现出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的相对低谷性。1996—2008年,粮食主产区第一产业比重由38.6%降为19.9%,农业劳动力比重由73.4%减至57%,而乡村人口比重则由85.7%缓慢降至82.3%。粮食主产区总体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耕地保护制度、粮食生产约束等政策性限制对该区域发展权益的剥夺,而相关政策对于解决其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存在局限性,未能处理好国家、地方政府、农户三者的利益关系,导致粮食主产区难以发挥农业产量高和质量优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后发优势,从而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继续夯实粮食生产,是吉林省未来农业发展的正确取向.目前,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不成比例,对吉林省粮食生产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在提出吉林省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调整瓶颈的基础上,提出破解瓶颈的对策建议,试图为吉林省推进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调整工作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是不可逆转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2015年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3.8%,供应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近1/3。然而,耕地资源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土地退化、土壤污染问题严重。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国家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走向。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邱楠 《当代经济》2016,(25):70-74
粮食生产是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生产成本与农民收入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将以我国华中与东北两大粮食主产区1995年以来粮食生产成本的数据为基础,分析近20年来两大粮食主产区三种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及其特点,为优化粮食生产成本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主产区及其气候变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虑了各省较长时间段内的粮食总产量并划分出粮食主产区以反映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粮食生产的全貌,并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内的气候变化特点及趋势,以便为将来进一步评价气候变化对粮食主产区内粮食产量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