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集体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属于集体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具有产权的一般特性。现行集体林权制度存在着诸多实际问题。完善的自主经营权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点,排他性占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必须构筑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的长效机制,完善集体林权保护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在“十二五”期间应该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和国企改革的步伐,通过有效的改革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应采取措施尽快促进大流通、大市场格局的形成,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使其对福建经济的发展起更大作用。应在总结以往林权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改革。  相似文献   

3.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为了实现生态文明,也是为了增加林农收入;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公益林都被纳入了林权制度改革,然而公益林承担了更多的生态功能,公益林承包户的承包经营权相应也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目前,市场化形式与计划型体制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政策需求与政策缺位之间的矛盾是限制集体公益林承包户实现其经济权利的瓶颈,应正视国情、厘清法定边界、重视利益协调,通过落实主体改革、深化配套改革、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依法保障公益林承包户的经济权利,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任何一次伟大变革都不可能不涉及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起的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将土地制度改革聚焦于广袤辽阔的农村集体土地。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钢化"集体土地所有权,核心应是重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重点应是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使用权改革,突破口应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改革。要保障依上述思路进行的这轮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必须构建起和谐统一的集体土地制度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弱化土地征用制度的同时,加强政府对集体土地的监管和调控等。  相似文献   

5.
非公有制林权是建立在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基础之上的,权利人享有的对国有或集体森林、林地、林木的使用权以及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后对种植的林木的所有权。非公有制林业的迅速发展使完善该项林业的林权交易制度成为必要。非公有制林权交易在坚持自愿、公平的原则下进行,可以采取拍卖、协议转让、转租、转包和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同时,完善交易制度的相关制度建设,将有利于林权交易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治理的视角看,当前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过程,也是集体林权结构逐步转变为私人林权结构的治理过程,其核心需要建立林权转移的治理结构及其治理机制。在私人治理的过程中,既包括有权迫使他人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集体林权协商转让的过程表明:缔约过程中一些极为重要的特性,需要我们关注制度环境、治理结构和行动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制度的约束作用和使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现状及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政策,探索以集体林权改革推动森林资源资产化,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的方式,逐步缓解“三农”发展的资金瓶颈。为了促进中央有关惠农、利民政策落到实处,本文结合陕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以经济林分布较为集中的安康市、商洛市、汉中市三市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情况为对象,在对相关政策法律适用、制度安排以及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思考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对农用地生态安全具有制约性。建立基于农用地生态安全的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制度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当前忽视农用地生态安全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制度的弊端上,也体现在建立基于农用地生态安全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制度的现实意义上。基于农用地生态安全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的立法目标选择应定位在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在法律制度体系构建上应包括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的生态管制制度、生态安全信息制度、生态安全预警制度、生态安全应急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财政在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公共财政的职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财政机构建设和职能定位,对加强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问题的现状,最后提出了解决农村公共财政问题的集体思路,希望有助于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西从2009年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大力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且越来越被农民认可。但是林下经济在继续推进过程中,也受到诸多问题的制约。项目选择、资金来源、市场开拓、风险防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1.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称为“第二次土地改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2003年在福建等省份试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全力推进。此次改革的重点是从明晰产权人手,重塑林业微观经营主体,建立以林农为主体的微观市场经营主体,放活山林经营权,落实林业经营者对林木的处置权,确保林地经营者的收益权。具体做法是将集体林地均分到户(联户),实现“均山、均权、均利”和“耕者有其山”,以法律形式颁发林权证,对于中国广大农民来说,它具有类似当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振华  魏志宇 《大众商务》2010,(10):222-222
公益林林权的内涵应结合实证分析从现有立法的解释角度进行界定,针对南北两山公益林林权法律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多角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从驱动力的视角,目前我国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可分为外驱式和内驱式两种模式。前者是政府主导,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后者是农民自主,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在主导力量、核心机制、入市类型、产权属性、优劣势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一种替代关系。未来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协同作用,走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要尽快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入市制度,合理分配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和流转的收益,培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新社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围绕农村、农民、农业展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管理体制改革是重要保证,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内容,其启示作用包括加快推进以农村土地制度为核心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设立专门机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完善支农扶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公益林林权的内涵应结合实证分析从现有立法的解释角度进行界定,针对南北两山公益林林权法律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多角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第三次土地改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在2003年福建等四个省份试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全力推进。它在范畴上是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在本质上是农村改革的延伸,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在进程上是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其方向和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作为一项重要农村政策,它是国家意志在乡村社会的直接贯彻,体现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分析了福建省开展森林认证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提出建立森林认证工作体系,推动森林认证工作合理、公正、公平和公开;优先扶持推动国有林开展森林认证,以满足目前出口企业原料需求;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以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林森林认证研究;完善森林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能力和开展森林认证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农地征收制度改革大致可以归纳为公益性农地征收和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两种模式。公益性农地征收制度改革模式是从发达国家移植过来的,改革面临着公共利益界定、合理补偿标准与公正征地程序确立等众多难题。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是农民自发进行的制度创新,还有许多理论与法律障碍有待克服。两种农地征收制度改革模式的融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农村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决定了两种农地征收制度改革模式也只能走渐进式融合的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资本视角研究社区治理是一个崭新的探索。社会资本有助于社区归属感建设,有助于公共精神培育,是制度创新的动力源泉.是基层民主运转的重要条件。我国应通过投资共通性社会资本推动社区治理,理顺社区治理体制,完善互惠性制度规范,鼓励和领导社区自组织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推动共通性社会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行农村不动产抵押法律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涉农贷款的增长,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现行法律规定,农户房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均可抵押,但亟需明确可行的法律规制。在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的政策导向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具有可行性,同时进行适当限制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