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香港发行港元债务工具总额510.06亿元 资本市场主席唐柏萃最近表示,1994年发行的港元债务工具总额为510.06亿元,较1993年高逾一倍,其中定息存款证及债券为185.26亿元,浮息存款证及票据为324.8亿元。浮息票据发行量是历年之冠。 8成香港制造商在内地设厂房 贸发局主席冯国经指出,目前超过8成香港制造商在内地设有生产厂房,港资企业有10万多家,约占外企的66%,投资合同总额1693亿美元,占64%。  相似文献   

2.
李亦 《沪港经济》2012,(1):42-43
2011年A股市场疲软不堪,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为大盘股的接连发行。而最近,香港亦出现一股IPO热潮,多间公司计划招股,预计集资额逾800亿港元,全年埋单计数接近3000亿港元。业内质疑.香港股市是否会像A股市场犯上“新股恐惧症”呢?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大IPO中国建设银行,在10月14日在香港股票市场展开招股活动。发售2649亿H股,占总股本12%,20日确定发行价格235元。市盈率(P/E)13倍左右。市净率(P/B)2.05倍,A股银行股市场平均市盈率为15倍左右,市净率(P/B)25倍,再经过对价后市盈率可能降到10至13倍。因此建行具有一定的估值优势。以每股2.35港元计算。将募集6224亿港元。若行使15%的超额配股权。募集资金达7158亿港元,并于28日上市,其上市后全流通股本为2207.5亿股,成为H股市场第一重磅股票,一旦入选H股成分股指数,其比重将达35%。  相似文献   

4.
引钱潮向创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二轮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国内市场也显现流动性过剩。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70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增幅比上月高0.3个百分点。同时,据估算,有高达6500亿港元的热钱已囤积在香港,伺机流入内地。  相似文献   

5.
香港     
港商在内地投资累计总额达3719亿元 香港工业总会最近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至1994年6月底,港商在内地投资的项目共12万个,占内地外来投资的62.5%,投资累计总额达3719亿元。这些港商将其总资金的59.6%投资在内地。 内地银行在香港存款保持400~500亿港元 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经济研究部总经理王昌耀指出,香港近年对内地银行及企业的贷款有很大增长,1993年底达1948亿港元;同时,内地银行在香港的存款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00~500亿港元。  相似文献   

6.
港商投资内地新发展凯仔最近一年半中,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往来可谓是一帆风顺。无论双边贸易还是港商在内地的投资规模、广度都有新的突破。转口贸易一向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去年,香港转口贸易总额为8,230亿港元,其中大陆转口为7,270亿港元,占香港...  相似文献   

7.
香港商情     
林影 《沪港经济》2008,(8):70-71
金融 网龙“跳离”创业板登上香港主板网龙是目前内地第8大网游公司,是继金蝶软件之后,又一家由香港创业板转为香港主板上市的内地企业。上市后,网龙的收益由2006年约1.22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07年约6.45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达到4倍。年度利润也由2006年约4298.5N元人民币增长至2007年约3.75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达8倍之多。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8,(17):18-20
最近一份针对中国内地A股投资者的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正投资一个泡沫,这与多数外国观察人士的看法相符。据称,按照一种标准计算,中国内地A股市场的市盈率高达70倍。更糟糕的是,据说30%的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即股票交易),实际上成了一个巨大的“庞氏(金字塔)骗局”(Poazi scheme)。  相似文献   

9.
零关税一定会对两地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内地一向是香港的重要出口基地之一,香港去年出口内地的产品高达414亿元,占整体出口额的31.6%,和名列榜首的出口美国金额十分接近,相差仅4亿元。以前港货入口内地和其它入口货一样,要交7%至35%不等的关税,若以最保守的10%计,则零关税至少可为港货入口内地节省40亿的关税。原来经香港转口内地的产品,可能因为零关税的原因在香港制造,然后直接入口内地。去年,香港转口内地货品达5720亿港元,将来若有一半产品直接入口内地,成效就相当可观了。 香港产品在内地的竞争力一直不  相似文献   

10.
吴菲菲 《环球财经》2013,(12):90-93
10月25日,控股越秀地产的广州越秀集团宣布,将以约116.44亿港元(约合92亿元人民币)收购香港创兴银行75%的股份。六天后,万科集团宣布以基石投资者身份,认购徽商银行首次公开发行的不超过8.84亿股H股,涉资逾30亿港元(约合24亿元人民币)。徽商银行完成上市后,持股8.28%的万科将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相似文献   

11.
一直悬而未决的B股市场改革难题或将迎来曙光。 8月14日,中集集团公布了“B股转H股”方案,拟将已发行的约14.3亿股B股转换上市地,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及挂牌交易。该方案若顺利施行,将为B股市场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对资本市场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2.
屠海鸣 《沪港经济》2009,(12):10-11
香港近期楼股皆旺,金融海啸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已逐渐减低。在这当中,香港楼市又被搅起,显得动荡不安。今年以来,由于内地热钱的不断涌入,香港的普通住宅楼价累计已经上升28%,目前香港的楼价已回复到去年中的水平,其中豪宅价格更高于1997年的高峰水平。另据中原地产统计,截至9月底,今年2000万元以上住宅成交宗数达1656宗,约占整体物业成交的2%;成交564.3亿港元,超越2008年全年,为近5年次高水平;成交量仅低于2007年楼市高峰期的全年2398宗。  相似文献   

13.
杨益 《中国经贸》2012,(19):25-27
转眼问香港回归已15周年。虽然内地企业进入香港远早于此,但真正取得突飞猛进发展,收效最显著的却是在这15年。1997年,内地在香港投资的企业中,总资产过千亿港元的只有中银香港一家。15年后的今天,已经有16家中资企业总资产规模迈过千亿大关。也就是在这短短的15年问,内地已由受资者变成了投资者,资本流动由回归前的香港向内地单向流动为主,转向回归后的双向流动。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1998年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存量为2137亿港元,不到香港企业在内地投资存量的40%;2010年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存量达31273亿港元,为1998年的14.6倍,还略高于香港企业在内地投资存量。内地企业“走出去”,离不开香港的平台作用;香港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内地企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赟 《新财经》2011,(12):85-88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在上半年创出历史新高。10月6日,中信证券在香港上市,H股共募资约132亿港元,其中65%将“用于建立或收购海外研究平台以及销售和交易网络”。同时,海通证券也在计划进行海外扩张。  相似文献   

15.
春夏交替,四、五月间港股突然一片畅旺,恒生指数5月累计上升2000多点,蓝筹股汇丰的股价从低位回升近一倍。其间,楼市亦蓦然回暧,通宵买楼的旺市现象再次出现,香港市况似已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箍。港股向有“五穷六绝七翻身”之说,今年大市却在5月反弹,打破俗说。不少论者认为香港市况趋好,只因有大量热钱流入;更有研究指加上由内地流入的资金,市面充斥的热钱高达5000亿之巨。  相似文献   

16.
传奇般创富的内地民营企业家,是香港中环写字楼里永远的话题。2004年,随着“蒙牛乳业”(2319.HK)的上市,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成了新的代表。陪伴他们登陆香港的,是资本大鳄摩根士丹利。熙熙攘攘参与配售的机构与市民,与其说是直奔“蒙牛”而来,不如说是直奔给大家讲述“蒙牛”故事的摩根士丹利而来。 也许你可以把这说成是资本与产业强强联合的双赢案例,但是,资本的本性只为逐利,通过解析摩根士丹利以精湛的财技为“蒙牛”设计的投资迷宫,我们可以发现,其固然令公司原有股东可以实现上市退出,也为牛根生套上了一副枷锁,如果“蒙牛”效益不能保持高速增长,牛根生将有可能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同时,对“蒙牛”现金投资仅4.78亿港元的外资系则赚得盆满钵满。2004年12月,仅通过减持7.68亿股股份,外资股东已套现10亿港元。如果“蒙牛”2006年税后利润达到5.5亿元,外资系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价值后时还将更高。 这里,让我们从纯粹的资本财技角度,解析“蒙牛乳业”高市盈率的秘密,发掘秘密背后隐藏的摩根士丹利的逐利欲望,从而见证“蒙牛”在中国的资本荒漠中四处碰壁,以及在与跨国资本博弈的过程中孤注一掷的艰辛财富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贸》2008,(1):52-53
1938年,”联和行”在香港成立,1948年更名为”华润公司”,1983年,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润集团),总部设在香港。目前,华润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国内地和香港最具实力的多元华控股企业之一,总资产达1700亿港元,营业额达940亿港元。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港股“一哥”的汇丰控股一向是港人最爱,汇控股价一升一跌,都牵动着无数港人的心。3月9日短短一秒间汇控急泻至33港元,单日暴跌逾24%,为历来最大跌幅,股价更创14年新低。据统计,香港股民所持汇控市值约1000亿港元,与较高峰时期每股150港元比较,持有汇控的香港股民整体财富蒸发3550亿港元。汇控股价大插水彻底揭示了香港股市收市竞价时段的弊端,严重损害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声誉,也使与“汇丰”相濡以沫几十年的港人伤透了心。  相似文献   

19.
正7月1日开始,港元汇率在时隔一年半之后再度转强至7.75港元兑1美元的水平,并多次触及"强方兑换保证",香港金管局不得不按照联系汇率制度在市场上持续注入港元,以维持港元汇率的稳定。仅仅在7月份,香港金管局便在市场上累计注入超过700亿港元,这是继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间约10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香港之后,游资流入香港最为集中的一次。不断流入的资金令香港资本市场在7月份表现亢奋,市场风险也因此逐步提升。在7月份之前,大概许多人还不会想到游资会这么快重返香港,因为按  相似文献   

20.
梁伟沛 《新财经》2005,(7):26-27
今年以来,全球IPO市场表现黯淡,整个亚洲市场交易量已经枯竭;而在香港,6月份就有四家大型中国企业完成上市的筹备工作,总集资金额高达500亿港元,就连参与其中某新股发行的一位券商人士此前也承认,形势十分严峻。由于美国股市的监管制度过分严苛,这次上市的四家公司都没有在纽约挂牌,在目前全球IPO市场疲弱的情况之下,单靠香港能否容纳这“四大天王”,的确耐人寻味。再者,今年底和明年初,“巨无霸”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都要进行IPO,本月的集资效果如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