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强制性会计变更、证券市场监管与自发性会计变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99年和2001年我国强制性会计变更为依据,对影响自发性会计变更的证券市场监管、强制性会计变更、政治成本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分红计划假设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自发性会计变更的真正原因是证券市场监管,但是强制性会计变更的影响,会改变证券市场监管对自发性会计变更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在强制性会计变更为调减利润的年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回顾了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理论是实证会计理论第二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产物。有效市场假说否定了早期会计监管理论,市场失灵论也未能解释会计监管。基于产权理论和政治活动的经济理论的会计监管理论,把证券市场会计监管嵌入到企业契约关系和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的框架之中,用契约成本解释监管对象的会计政策制定行为,用监管活动中的信息和契约成本解释监管主体的监管目的,为证券市场会计监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俞 《时代经贸》2006,4(Z1):54-55
本文运用现代契约经济学理论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契约的相互作用,指出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契约不完备的必然结果.本文从完善企业契约和政治契约的角度提出了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若干建议,对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  相似文献   

4.
会计政策变更,按其发生原因不同分为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和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本文就会计政策变更的本质和形式做了简要剖析,并论述了两种会计政策变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畅 《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97-198
强制性会计变更政策相对自发性会计变更政策而言,对于企业的会计政策的影响更大。在强制性面前,企业如何应对是关键,只有真正让强制性的会计政策灵活地服务于企业的会计管理,才能够促进企业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因此,以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应对行为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有关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相关概念,随后介绍了企业应对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分别从政府、企业、市场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具体阐述了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契约的相互作用,指出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契约不完善的必然结果。本文从完善企业契约和政治契约的角度提出了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若干建议,对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强制性会计变更与自发性会计变更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强制性会计变更与自发性会计变更具有相关性。在强制性会计变更为调减利润的年度,我国自发性会计变更部分抵消了强制性会计变更的影响;具有特殊目的的上市公司会逆当年强制性会计变更方向而进行能实现其特定目的的自发性会计变更。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不同的契约,就代表着一种不同的产权交换关系,产权的交换关系越复杂,契约的设计也越复杂。当然,契约的复杂化必然增加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大于产权变更后的收益,那这项产权变更将无法实施。文章就是基于以上考虑,从契约与产权的关系的角度,来讨论产权交易与契约结构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冬荣  刘建秋 《生产力研究》2005,(5):196-197,232
现代企业是一系列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的联结,会计是企业契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是企业契约履行程度与履行效果的度量。现代企业契约安排规定经营者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而会计契约安排规定经营者享有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与会计规则执行权,这种经营者既分享企业剩余又控制剩余计量的制度安排,构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逻辑。要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玩疾,必须从会计契约设计的制度安排入手,对现行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与会计规则执行权契约安排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0.
会计政策变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会计政策变更,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经济事项,本结合我国最新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的惯例,深入研究了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本质和表现形式,特别强调了会计政策的变更是社会经济利益的一种重新分配,另外运用寻租理论和可比性理论分别对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和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作了创新性的研究,最后对会计政策变更信息披走路的经济影响进行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企业会计契约:动态过程与效率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雷光勇 《经济研究》2004,39(5):98-106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缔约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企业会计契约是企业契约的主要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是通过会计契约来实现的 ,而企业契约的执行所需要的计量与监督功能则具体落实在会计契约的动态运行与优化上。优化会计契约机制的经济途径是从决策行为的角度 ,将其剩余控制权配置给决策效率最大的参与者 ;而法律途径则是运用格式化方法将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对促使会计契约机制运行有效的惯例加以总结 ,以此节约会计契约结构的规范成本  相似文献   

12.
周晓苏  唐雪松 《财经研究》2006,32(11):135-143
文章从企业契约视角解释了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分离的原因。企业作为契约而存在,会计系统在企业契约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股东—经理管理契约在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下的结果表明,股东、经理在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上存在冲突,原因在于不同信息质量特征下双方的效用不同。除此之外,借贷契约、公共产品和税收契约、劳务契约以及其他契约的各方主体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均存在冲突。正是这些冲突,导致了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分离。  相似文献   

13.
于静 《时代经贸》2012,(16):3-5
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或数项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中第15号准则——建造合同,对建造合同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规范,对施工企业的管理与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比新旧建造合同准则以及旧的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分析了施工企业在执行新建造合同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对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雷宇 《财经研究》2012,(5):123-133
文章从信任的角度研究了公司声誉如何影响债务契约对会计稳健性的要求。声誉较好的债务人能够赢得债权人的信任,从而降低债务契约对会计稳健性的要求。文章运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三种声誉度量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债务水平对会计稳健性有正向影响,债务人的良好声誉能够降低这种正向影响。文章以信任概念为基础整合了声誉和会计稳健性的理论关系,拓展了财务会计研究的视野,并为声誉对法律的替代作用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王跃堂  涂建明 《财经研究》2006,32(12):75-86
我国于2003年年度修订审计报告准则,它对年报中审计报告意见段的表述从“三要求”变成“二要求”,“一贯性”要求已不需单独表述。审计报告准则的要求变化与2003年度“非标”审计意见显著下降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审计报告中“一贯性”要求“柔性化”后是否产生了经济后果,文章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2002年度,2003年度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的状况没有显著变化,但审计意见对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敏感性显著下降,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政策变更的重要性判断尺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会计政策变更不再是影响审计意见的因素。由此说明审计报告标准的改变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有显著影响,产生了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two‐task principal–agent experiment in which only one task is contractible. The principal can either offer a piece‐rate contract or a (voluntary) bonus to the agent. Bonus contracts strongly outperform piece‐rate contracts. Many principals reward high effort on both tasks with substantial bonuses. Agents anticipate this and provide high effort on both tasks. In contrast, almost all agents with a piece‐rate contract focus on the first task and disregard the second. Principals understand this and predominantly offer bonus contracts. This behavior contradicts the self‐interest theory but is consistent with theories of fairness.  相似文献   

17.
Motivated by commitment problems of contracts in lobbying, this paper studies a model of a repeated common agency where monetary transfers must be voluntary. First, we show that the optimal punishment strategy for a principal takes a two‐phase schem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punishment characterized by Goldlücke and Kranz. Second, we investigate whether an outcome of standard menu auctions with binding contracts can be supported by implicit contracts. We define the environment to be more preference‐diverse if an efficient decision is less attractive to each principal. We show that the discount factor must be high to support the outcome of the standard menu auction if the environment is preference‐diversified.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经理人激励的业绩基础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报酬契约只倚重会计业绩指标,而将市场业绩指标和相对业绩指标排除在报酬契约之外,这极易导致经理人行为的短期化,提高代理成本,降低上市公司的运作效率。因此,必须调整上市公司经理人的报酬结构,建立基于会计业绩的短期激励与基于市场业绩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经理人报酬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In remanding 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 (FERC) Order 436, the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Circuit did not require the FERC to issue a new policy on "take-or-pay" contracts between interstate pipelines and natural gas producers. The court asked only that the FERC meet the standard of "reasoned decision making." FERC Order 500, in proposing the mechanism of cross-contract crediting to reformulate take-or-pay contracts, went far beyond the court's decision.
Take-or-pay contracts are but one component of an interrelated set of long-run commitments by both pipelines and gas producer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The FERC's abrogating take-or-pay contracts would reverberate beyond the immediate consequences for pipelines and producers. Implementing Order 500 would chang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gas producers explore, develop, and extract. It would influence the terms of future lease and royalty contracts with owners of mineral rights, and it would have adverse consequences for end users of gas. Evidence exists that promulgating Order 500 increased spot gas prices. Most take-or-pay problems have been resolved through voluntary renegotiation by the parties. Nullifying the remaining contracts through regulation will not accomplish the pro-competitive goals that have guided the FERC's natural gas policy during the 198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