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方方小说创作题材紧密相关,底层女性与女性知识者/俗与雅是透视方方小说女性观念的有效分类。比较主人公分别为男女的小说,可以更清楚地发现方方小说的传统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前理论界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极少文献从社会性别视角关注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通过对大冶、鄂州和武汉三地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相对男性而言,女性的男孩偏好意识也很强,而且女性的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女性的性别偏好意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除培育新型生育文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外,更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以弱化女性的性别偏好意识。  相似文献   

3.
性别教育通过对两性传播平等的性别观念,提供更宽广的社会角色发展方向,为女性建立性别自信和完善人格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通过梳理文献,对我国不同时代的家庭模式和婚姻伦理进行探讨,总结出符合时代特质的性别教育观念和婚姻模式。研究认为推广科学的性别教育有助于我国先进性别文化的传播和良好的性别秩序和环境的建设,并推动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文本、大学教师及社会文化中隐藏的性别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性别观念与人生走向.从性别意识的角度切入,剖析文本、文化中的男权中心本位思想,反思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剔除纯道德的说教,赋予文学文本鲜活的生命体验,提升性别角色行为能力;改变大学语文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边缘化趋势,建构至真、高尚的人文素养,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政策设计的60年发展与变迁,社会性别意识贯穿始终。以性别视角对社会政策过程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了解政策的社会性别价值目标、实现手段和靶向效果。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为参照系,对某省域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政策运行进行系统检视和评估,藉此观察我国社会政策的性别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社会性别教育面临着理论支撑的匮乏和现实脱节的复杂状况,同时大学生有着急迫的社会性别教育需要。要解决这对矛盾,可以从认识论层面着手,主张性别平等、突破社会刻板印象、在认识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强调性别协调;同时还可以从方法论层面着手,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开设社会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着眼于细微并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7.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城镇女性的就业模式是"去性别化"的,该模式导致女性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偏识;市场机制迫切呼唤更加灵活、弹性和多样化的女性就业模式与之适应。"性别化"的就业模式满足机会均等原则,对促进我国女性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我国政府应建立一系列与新的就业模式配套的,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继续教育等引导性而非约束性的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社会政策,积极帮助女性转换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模式,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迪士尼动画电影颠覆了传统电影类型模式,摒弃以往人物呈现风格,挑战旧有社会秩序及固化观念,为居于社会权利架构从属地位的酷儿们重塑身份,最终通过酷儿角色接受“与众不同”的自我折射出现实中的酷儿建立自我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历程。以数部迪士尼动画电影为例,立足于文化研究理论和酷儿理论,对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酷儿形象演化加以解读,从而揭示酷儿群体的性别认同在大众媒介框架中的呈现,这将为性别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洞察途径。  相似文献   

9.
教科书不仅是表征知识的课程文本,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承载者和社会文化的建构物。教科书插图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图像信息来促进知识的形象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分配文化资本来进行文化再生产。经过分析发现,物理教科书插图中对人物表征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表现为不平等的性别文化,会再生产不平等的性别关系。我们应该对教科书插图设计加以改进,消除其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创建平等的性别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叙述的不是(或不只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的改造与被改造的战争,而是一场性别冲突。在"和谐——冲突——重归于好"这个结构下面,存在着这样一个逻辑:妻子张同志的女性定位由传统到反叛再回归传统。按照小说的叙述,夫妇之间的裂痕,最根本的不在于生活观念或对城市的态度的差异,也不在于阶级情感的差异,而在于妻子张同志挑战了传统的性别定位。当她回归到传统的性别角色时,矛盾便得到了解决。丁玲的批判文章《作为一种倾向来看》无意之间从性别视角批判了《我们夫妇之间》,因此,与其他从阶级视角展开批判的文章(如李定中的《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