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双十一"成为全民购物节,消费行为、营销策略、新技术手段等因素共同影响着消费文化的更新,这中间历经的消费升级值得品牌营销从业者关注。本文以天猫"双十一"品牌营销案例为分析蓝本,解析在当代的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品牌营销模式,为未来的品牌营销做出借鉴。  相似文献   

2.
消费者经常被与其社会身份相关联的产品和品牌所吸引,本文引入消费认同概念,试图揭示消费认同对品牌购买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认同、积极情感、否认态度对品牌选择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积极情感、否认态度在消费认同与品牌购买意愿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品牌自我一致性在否认态度与品牌购买意愿之间起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3.
河松 《成功营销》2009,(2):22-22
如今奢侈品走大众化路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在奢靡风日益风行的亚洲,利用二线品牌扩大销售的做法似乎相当可行,无怪乎出现“麦奢侈”一说,意思是消费奢侈品如同消费麦当劳的汉堡一样普遍了.然而,香奈儿、普拉达、阿玛尼等这样的顶级时尚奢侈品牌却并没有为了追求销量而一味走“亲民”路线,而是开辟出新的商业领域,以独特的形式吸引消费者。  相似文献   

4.
面对农特产市场上竞争激烈次货驱好货、消费升级但市场混乱等现象,本文中研究项目将互联网思维、现代农业、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以“互联网+农业”为核心模式,打造一个高端农产品社群营销平台。平台B端吸引县域原产地优质资源,平台C端主要针对中高端消费人群,为用户提供高品质、保真的产地直供农产品。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产品趋于同质化的问题日渐凸显。作为一种特殊消费,运动产品消费不仅仅是功能消费,更多的反映出人们对于品牌文化的一种追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运动产品渐渐深入人心,归根结底是源于产品内在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吸引,因此,如何在品牌营销中发展文化营销是我们解决产品同质化的最佳途径。本文试以耐克为例,探讨品牌营销中文化营销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纪事:2004     
品牌观察2004年中国市场各品牌的作为,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一、国际品牌延伸其全球品牌战略,品牌理念更新与品牌传播方面有不同的举措,如NEC、PHILIPS、联合利华、松下、MOTO、麦当劳都有许多新的举措: *麦当劳与动感地带的双M协同营销。麦当劳今年将其品牌理念更新为"我就喜欢",意味着已经将目标消费人群由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消费群体转向了时尚的"年轻"一族。中国移动推出子品牌"动感地带,宣布正式为年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8月的国务会议上强调,增加中国制造的有效供给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促进中国制造的全产链升级,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处于改革深水期,企业如何"断臂求生",摆脱过去在"量"上的发展,转而在"质"上的提升成为转型的根本途径,而突破这一关键在于从"品牌"定位的角度,推动中国制造消费升级。基于此,本文以品牌定位的概述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制造消费升级发展现状,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制造消费升级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田德生 《品牌》2008,(10):72-73
21世纪已经进入了品牌消费时代,许多企业凭借自身独特的风格、气质、文化特质打造品牌,以品牌搏击市场,同时,消费者也把自己的消费需求定位在对品牌的选择上。近日,各大知名品牌频频被曝光的质量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对品牌消费时代这种"以品牌指引消费"的市场选择方式给予更多的理性思考。如何用全新的理念打造品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品牌消费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关注、思考、探讨、解决的课题。作为资深营销专家的王毅强先生结合自己成功打造"欢乐田园"品牌的实践,同笔者就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地产商做儿童职业体验馆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其吸引人气的作用。商业地产的核心是让人停留并多次消费,儿童职业体验馆可以带动家庭停留时间长,于是儿童职业体验馆便成为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项目吸引客流、带动周边商业消费、丰富业态的"工具"。为了吸引客流而建一个体验馆,极有可能直接降低场馆的体验感觉,例如为了帮商场其他商户吸引客流搞儿童职  相似文献   

10.
后互联网时代,急速膨胀的信息量把人们的注意力冲散,注意力成了真正的稀缺资源。而品牌营销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来获取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把这些注意力转化成为有效的购买力。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社交方式,2016年网络直播以一种不可抵挡的火爆态势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网络直播巨大的注意力吸引能力、突显诚意的品牌呈现方式、卷入式的互动营销体验以及"边看边买"的即时消费模式等特点都彰显了其独有的营销价值,迅速成为新媒体时代继微博、微信之后又一炙手可热的品牌营销武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使用,产品的质量几乎没有差距,为扩大销售量纷纷采取价格竞争,很难再通过传统的竞争方式来获取消费者长期的青睐,另外,现阶段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中更倾向于自我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竞相追求时尚、讲究个性形象,希望所购买和使用的产品和品牌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鲜明、独特、个性的品牌在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市场中更容易吸引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赢得消费的好感,从而在消费者和品牌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品牌个性是在同质化产品盛行的经济市场中又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  相似文献   

12.
拥有坚定不移的文化理念,是企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而企业想要走向成功的必备因素就是具有一个成功的品牌定位。一个好的品牌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信誉保证,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基础就是品牌效应,并且当这个品牌效应足够优秀时,就会吸引消费者一次消费,二次消费甚至三次消费,从而促进了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目的。因此,本文对品牌定位在市场营销战略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品牌定位的相关描述,进而进一步分析了品牌定位在市场营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胡明峰 《中国市场》2013,(33):38-39
本文以客户经理的视角,遴选出现代终端品牌营销的三个关键环节,从如何抓好现代终端的"声"、"形"、"促"、"帮"、"管"五个节点出发,以吸引卷烟消费者和增加零售户赢利能力为前提,以提高服务质量和零售户"渔技"水平为手段,遵循更节省的资源和更可实现的途径这条主线,最终期望实现与零售客户形成战略共同体、目标共同体、营销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绿色"意识渗透全球化之际,低碳环保之下,绿色成为零售业的新发展趋势。"95后"大学生是推动当今世界消费潮流的主力军。失去这个消费者群体,企业必然失去未来市场。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消费现状,从吸引"95后"积极传播绿色消费知识、推动绿色技术应用和关注"95后"新兴消费领域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随着偶像文化热潮地再度掀起,依托于互联网的"粉丝经济"快速崛起发展。"粉丝经济"这一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娱乐文化、商品销售等多个领域中。"品牌"利用特定的平台进行推广,为粉丝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以刺激消费,最终实现盈利。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当前粉丝经济的发展情况,得出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并对"品牌"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冯倩倩  杨森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143-144
汽车消费的大众化,使得我国正逐渐走入汽车社会。目前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为33辆,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20辆,汽车产业将长期处于持续较快发展阶段,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也将更为显著。与发达国家以汽车更新为主的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的汽车消费更具有"刚性",虽然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有所改变,但消费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大的变化,如果政策得当,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激活汽车市场。相对于消费需求的"刚性",供给方面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更为突出,从供给角度利用技术创新催生有关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胥延海 《品牌》2002,(2):44-46
<正> 品牌经纪人,就是做品牌的经纪人,像经纪明星一样经纪品牌。明星经纪人怎么经纪明星?勘查明星潜质,发现适合她的路数,为她度身定做歌曲或角色,为她包装,告诉她应该在哪些场合说哪些话,怎样讨好她的歌迷、影迷,如此这般,以便吸引人们来听、来看、来消费明星。品牌经纪人作为企业品牌经营规划者,旨在为本土企业创造出强势的、健全的品牌提供新思想、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网际商务》2004,(1):66-67
爱国与品牌选择之间究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某些品牌的爱国诉求到底能否吸引年轻的消费?为此,奥美传播集团在华南委托国际市场研究权威思纬市场信息有限公司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市场调查。  相似文献   

19.
谢梦婕 《商业科技》2014,(10):70-71
会展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信息和服务。此时,如何在会展中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完美的展示设计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会展的效果。品牌产品的展示设计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审美标准而进行的,成功的会展展示设计能够为品牌产品提供良好的消费场所,刺激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吸引其进行消费。  相似文献   

20.
安砚贞 《中国市场》2011,(22):39-41
在成为商品出口、资本输出大国之后成为文化教育大国、继吸引资本流入之后吸引教育资源和人才流入、扩大境外消费模式下的高等教育出口、吸引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积极动力。我国应抓住战略机遇,加大政府政策支持、明确留学生的多元需求、开发创新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充分利用教育服务"商业存在"模式吸引优质教师资源和学生,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