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农业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50年来,台湾“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进入80年代,台湾已形成现代农业的格局。90年代后期,台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开始由“外销型”转入“三生”农业阶段,所谓“三生”,指生产、生活、生态,体现着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照顾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至此,农业放弃了传统的“量”的追求,转向注重提高质量。农产业发展也转向高附加值、环境成本低、市场与技术开发潜力大的高科技方向。同时,随着农地整合及对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综合发展规划,农业的重点转向精致农业、休闲农业、无污染农业等…  相似文献   

2.
台湾现代农业成效及对福建的启示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台湾现代农业的进程与成效台湾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了恢复、发展、调整和转型的四个时期,有过繁荣,也有过徘徊。但农业总体水平较高,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50年代初,台湾经济是传统的“米糖经济”。1952年农业产值占台湾生产总值的36%,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6%,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95%。60年代中期,台湾工业产值和工业品出口值比重均超过农业,整个经济结构出现了历史性转变,其政策取向也从“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转变为“以贸易促进农工,以农工支持贸易”,建立出口加工区,引进先进的技术,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3.
“立体农业”这一概念是50年代初期在祖国大陆,通过从丘陵山区不同海拔垂直梯度的资源立体开发利用中,由祖国大陆农业科技人员提出来的。到了80年代,祖国大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立体农业作为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资源节约型高效高产农业技术,逐步兴起,给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充实了丰富内容,促进了祖国大陆农业生产的发展。台湾的农业耕作技术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台湾2/3为丘陵山区,人多地少,基本上是小型的精致的技术模式,并将其特点与现代农业投入结合起来,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改造,走出…  相似文献   

4.
台湾经济在经历了80年代的“转型期”之后,90年代开始进入“均衡经济”时期。在这种经济的演替过程中,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部门,已“不仅是一种生产事业,也是一种自然保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余玉贤谈台湾农政改革新方向,台湾《丰年》半月刊1990.8.1),这种理念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决策者之共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将表现出与整体经  相似文献   

5.
<正> 一台湾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成长与稳定并重”,致力于巩固经济基础。从1953年起,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1987年达到10%。物价方面也较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的涨幅低。由于经济成长快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1952年还不及200美元,1986年则已达到3750美元。台湾经济发展大体经历四个时期: 1、恢复时期(1945—1952年)。主要是进行工农业生产建设和交通运输设施的修复。2、进口替代时期(1953—1960年)。在“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策略下,工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平均每年增长幅度:农业为4.5%,工业11.7%,经济成长率平均每年达7.6%。3、发展外向型经济时期(1961—1972年)。由于台湾市场狭小,至50年代末期,若干产品在台湾市场已渐趋饱和。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开拓外地市场,因此在上一时期末。台湾便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投资,拓展国际市场为重点。这个时期,国际经济景气,同时台湾具有低廉工资的竞争优势,出口因而大幅度增加,每年平均出口增  相似文献   

6.
1988年台湾兴起永续农业热潮,1993年成立了“中华永续农业协会”,进一步推动台湾农业朝永续经营的目标迈进和深化。豆.台湾永续农业发展目标的确立五、六十年代台湾在农业发展带动下,经济迅速成长,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空气。水、土壤等自然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利用,而且受到工农业废弃物污染破坏。80年代以来,台湾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实在触目惊心,已引起各界广泛重视。基于对自然环境恶化的反思,台湾农业学术界开始努力探索台湾模式的永续农业,积极致力于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等无机物的有机农业与自然环境维护的科技…  相似文献   

7.
花卉业在农业领域中是一项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精致产业。台湾花卉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化、自由化贸易的逐步开放,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80年代开始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8.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必须以现代化的农业为基础。对于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农业状况的优劣或起阻碍作用,或起促进作用,其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一基点来看台湾农业的发展,大体上是比较成功的。倘无台湾农业的发展,也便没有台湾经济的今日。人们可以从台湾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获得若干有益的启示.一、台湾农业发展的成就比照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经济所遭遇的困境,台湾农业发展的成就可举列如下三项:第一,粮食过关。从粮食生产的角度来说,台湾发展农业生产也并非是条件优越的地  相似文献   

9.
闫逢柱 《特区经济》2006,(1):300-302
我国台湾农业是典型的“精致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要素绩效的提高。台湾农业劳动力要素的这种变化对祖国大陆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启示。大陆应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视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始于种,台湾农业发展初期就十分重视种苗的生产。60年代末,台湾已出现种苗专业化企业,80年代中期,台湾种苗业年产值达60亿元新台币,而且20%左右出口创汇。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台湾种苗业者深受劳动力紧缺的困扰。80年代末,有实力的种苗业者就考虑发展高新技术的商业化生产应用,其中老牌的农友种苗公司尤为突出,1989年便联合先进国家种苗企业(日本的“三好”、“东棉”,美国的BLL SYSTET等公司)成立了“新高生物科学公司”,率先跻身新竹科学园区,成为台湾农业生产唯一进入高科技园区的企业。“新高”公司生产经营三年就开始获得可喜的盈余,  相似文献   

11.
一、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战后,台湾经济经过几次转型,发展较快。第一次转型出现在60年代初,由替代进口工业化转变为出口导向工业化。第二次转型出现在70年代,由轻工业为主转向重工业为主。第三次转型出现在进入80年代之后,台湾当局提出“国际化、自由化和制度化”,以工业升级为核心,进一步开放台湾经济,试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前,台湾当局的“三化”方针。  相似文献   

12.
<正>经济快速起飞时期上世纪60年代初,经过前两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台湾经济已有很大起色。1963年农业产值达到235.97亿元新台币,占GDP的比重下降为26.8%,工业产值则占到GDP的28.1%,超过了农业。通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使台湾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制品产量增加,已能够满足岛内的基本需要,经济状况逐渐好转。但由于岛内市场狭小,消费水平低,很多工业品如纺织服装生产渐趋饱和。因  相似文献   

13.
1.台湾机床发展回顾 20世纪初期台湾的工业水平十分落后。到了50年代,台湾当局提出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积极向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机械工业得以发展。20世纪60年代,台湾将机械工业列为发展重点,努力发展机床生产,加速装备工业部门。1963年成立“金属工业发展中心”(后于1982年改名为“机械工业研究所”)从事全岛及相关汽车关键件加工的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14.
农业与农村经济关系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十一五”时期来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是重大的战略任务。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的需求因素从全局来看,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是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建设,推进新农  相似文献   

15.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台湾的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 70年代,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台湾休闲农业的兴起有着诸多因素。首先,从台湾农业内部发展来说,长期为台湾经济起飞作出巨大贡献的农业已高度发达,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激烈竞争,逐步进入滞涨期。其次,从台湾农业外部发展环境来说,台湾经济长期高速发  相似文献   

16.
进入八十年代后,台湾经济转型出现了农业“瓶颈”,农业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重建台湾农业”,台湾当局于1980至1985年进行了“第二次土地改革”,1985至1988年上半年推行“加速农业升级措施”,1986年制定“现阶段农业发展策略纲要”,提出了2000年以前农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其基本内容是继续推行“耕者有其田”制度,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提高农民所得,增进农民福利,均衡农工关系,推进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金融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改组日本占据时期的金融机构,二是国民党去台后随迁的金融机构。从19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台湾经济的恢复和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台湾当局逐步放宽了金融机构的限制,全力推动岛内证券市场的发展。   1960年正式成立台湾“证券管理委员会”,作为推动和监管证券市场的管理机构,并于1962年设立正式的证券交易所。从7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当局开始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始朝着自由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到80年代中期,台湾的证券市场已经初步发展成熟,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台湾金融发展的重大分水岭。在此之前,台湾金融业受到当局的长期限制,保守而僵化,然而台湾经济却以较高的经济成长率和相对低的通货膨胀率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种“金融压抑”与高经济成长并存的现象要求对P·I·麦金农和E·S·萧在1973年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进行重新思考。本文以台湾经济金融相关发展为背景,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入世后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入世后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两岸的产业合作也日益紧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和优化在整个经济成分中处于重要地位,祖国大陆农业与台湾农业在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入世为两岸农业合作搭建了平台。WTO后重点加大与台湾南部农民的合作,建立两岸农业合作的交流机制。两岸农民携手共同发展高附加值农业、精致农业、观光农业,这对增加农民收入、增进两岸农民友谊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金融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改组日本占据时期的金融机构,二是国民党去台后随迁的金融机构。从 19世纪 50年代末开始,随着台湾经济的恢复和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台湾当局逐步放宽了金融机构的限制,全力推动岛内证券市场的发展。  1960年正式成立台湾“证券管理委员会”,作为推动和监管证券市场的管理机构,并于 1962年设立正式的证券交易所。从 7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当局开始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始朝着自由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到 80年代中期,台湾的证券市场已经初步发展成熟,并开始步入快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