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汜胜之书》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农书,作者汜胜之,西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时人。据《晋书·食货志》载:晋元帝诏书曰:"昔汉遣轻车使者汜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逐穰",后升御史。正是汜胜之"督三辅种麦"的实践经验,他才写出《汜胜之书》而闻名于后世。《汜胜之书》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农书,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书的第一个高峰。它总结了两千多年前,关中地区及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经验。此书作为农书,对农业技术的重视与强调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是米(粟)、黍、稗、大豆、小豆、宿麦(小麦)、旋麦(春小麦…  相似文献   

2.
试释《氾胜之书》“田有六道,麦为首种”游修龄(浙江农业大学农史室)辑佚的《胜之书》种麦条首句是“田有六道,麦为首种”。这“六道”二字历来为人们所困感不解,不知究竟指的哪六道?同时,“首种”二字看似浅显,但也存在误解。万国鼎先生在《胜之书辑释》中对六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种芋法的技术演进及其对现代农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古代主要古农书为研究材料 ,详细论证了种芋法的渊源、历代传承关系、技术演进的脉络 ,并以图示表明主要古农书中种芋法的传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 )战国时期《管子·轻重甲篇》(公元前四世纪 )、西汉时期《史记·货殖列传》(公元前一世纪 )等是最早有芋记载的古籍 ;(2 )初载于西汉末年的《胜之书·种芋篇》流传应用至今 ,至少已有 2 0 0 0多年的历史 ;(3 )公元六世纪的《齐民要术·种芋第十六》为种芋法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4 )明代的《芋经》是中国古代种芋法的经典著作 ;(5 )历代农者在种芋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芋种植技术。 (6)种芋法文字记载完整 ,操作要点具体 ,增产效果明显 ,广为历代农者所重视。中国古代种芋法对于当今“崇尚天然 ,回归自然”的有机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胜之书》的某些词语作了进一步的校释和讨论,指出:"和土"是通过土壤耕作等措施达到土壤刚柔适中的理想状态,"耕之本"是耕作栽培的总原则,并非单指土壤耕作而言;《胜之书》明确反对春耕的"早耕","慎无旱耕"应校改为"慎无早耕";《四民月令》所引耕作资料证明《胜之书》对秋耕的淡薄;习称的"溲种",从其渊源和与原始施肥的关系看,应称之为"粪种";书中"尹择"当系《尹都尉书》的作者,尹氏粪种法系神农法的发展;"豆有膏"反映了古人对大小豆根瘤肥地作用的认识。这些考证有助于加深对汉代农学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氾胜之,西汉末期著名农学家。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氾胜之总结推广了"区田法"。他把土地分成若干个小区,做成区田。每一块小区的四周打上土埂,中间整平,深挖作区,调和土壤,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用宽幅点播或方形点播法,推行密植,注意中耕灌溉等。区田法的推广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关中地区  相似文献   

6.
(一) 山西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古代农业生产及文化都比较发达,山西历代文人也曾留下许多诗文,遗憾的是,劳动人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经验见诸文字者寥寥。后魏贾思勰曾到山西做过调查,他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世界最古老的农学名著之一,其中包括了山西农民的经验,但不能辨别出哪些经验是山西的。清代嘉庆年间山西安邑人宋葆淳为改进旱地农业生产,提倡“区田法”,曾将古代农书中的有关内容辑为一书,名为《汉汜胜之遗书》,这当然不能算作山西农书。目前发现的山西古代农书仅有一册,即清代寿阳人祁隽藻所撰  相似文献   

7.
<正>王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汜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他所编著的《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王祯农书》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二是兼论南北农业;三是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新鲜果蔬贮藏方法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我国古代的果蔬贮藏资料是很丰富的。其中自发保藏的资料尤为丰富。自《汜胜之书》记载的自发保藏资料开始,直至清代的两千多年中,我国古代的自发保藏技术始终不断发展;方法形式多样,而且几乎各类果蔬都能用自发保藏方法予以良好的贮藏。但是,我国古代丰富的自发保藏资料体现了一些什么规律性?这尚少有人研究。在这个方面作一番努力,以期古为今用,显然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自发保藏与当代气调贮藏属于同一原理。气调是当代果蔬贮藏的先进技术;据“更多的学者认为,未来的果蔬贮藏仍将以高度自动化的气调贮藏为主,不过这种气调贮藏方法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加以改进和创新的更  相似文献   

9.
<正>某县级国土资源局拍卖出让一宗商业用地,落槌成交后,与竞得人签订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成交确认书》(以下简称《成交确认书》)。在双方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出让合同》)前,因规划调整,须解除《成交确认书》,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对此,笔者就《成交确认书》的性质及解除程序作粗  相似文献   

10.
汉代长安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都长安及其京畿地区也是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为了供应京城内大量人口的日常消费和为全国的农业生产作出示范,西汉王朝尤为重视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着力兴修水利工程,赵过推广代田法首先在太常、三辅之地,又令全国郡守派员到长安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学家氾胜之也致力于三辅地区的农业推广,其编著的《氾胜之书》也主要是对三辅及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汉都长安及其京畿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创制和推广,从西域等地引进的农作物率先在此得到培育和传播,使这里成了全国最富庶和农耕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不但保证了京城的生活品供应,也为全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示范和经验。汉都长安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学专著,也是世界科技史上最宝贵的农学文献之一(农业史上最早最有价值的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是后魏贾思勰,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南)人,曾任高阳太守,经营过牧业。该书编纂成书于公元六世纪30-40年间(533-544)。引用《诗经》、《周礼》、《尔雅》、《管子》、《吕氏春秋》、《汜胜之书》、《四月民令》、《广志》等先秦至魏晋古籍100余种,农谚20余条,亦有询访老农和实践经验方面的资料。全书11万多字,共十卷,九十二篇。所记述反映的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以山东地区为中心。贾氏除原籍山东外,还到过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足迹遍布黄河中下游。所论涉及农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农具、牧畜、兽医、食物加工、蔬菜、果树、茶竹木等方面,较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农业经验。书中所载旱农地区的耕作和谷物栽培方法、梨树提早结果的稼接技术、树苗的繁殖方法、家禽家畜的去势肥育技术、以及多种农产品加工的经验等都显示出当时中国农业生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书中《杂说》、《货殖篇》为后人掺入。本书北宋于禧四年(1020)初刻。今见最早刻本为日本高山寺所藏北宋崇文院刻本,只残存五、八两卷。国内通行的《四部丛刊》本为影印明抄本。1956年,中华书局排印本。今人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1998年8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管义达译注《齐民要术今译》(2003年,内部刊印)等。从明代以来,共刊行20余种。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汜胜之书》“种桑法”的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林 《中国农史》2007,26(4):8-11
长期以来,农史界把《汜胜之书》“种桑法”解释为桑黍混播、桑树截干、放火烧茬和以草木灰肥田等事。桑树截干涉及到西汉时期地桑形成的重大问题,而汉代文献和画像资料皆不见汉代地桑的迹象。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以往的认识都有修正之必要。“种桑法”应意译为:黍、桑同时播种,间作套种,黍、桑一起长出后,对桑行中的桑进行间苗,锄掉多余的桑,使稀疏得当。等到桑行之间的黍成熟了,割取黍穗,桑苗与黍的秸杆一样高,用快镰割掉黍杆,晒干,等到风力、风向合适的时候.放火将桑行间的黍杆迎风烧掉,再把草木灰培于桑苗下作为肥料。可见,这里并未涉及到桑树的截干和地桑的形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区田法"是我国农业历史上一项影响深远的耕作体制。有关"区田法"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氾胜之书》,贾思勰则是在《氾胜之书》的基础上对"区田法"作了全面的研究,并写成了定本。至此,汉代"区田法"的相关资料均保存于《齐民要术》一书中,因而,此书成了后世研究"区田法"的关键依据。到了元代,王祯著有《农书》,对"区田法"又做了新一轮的诠释,其后相关研究均取准于王祯《农书》。进入20世纪后,我国的农史专家借助于现代的技术和理论,重新研究了"区田法"种植,并做了相应的试验。在这些研究中全面探讨了各项技术的演进,并对"区田法"种植的有效性作了全面总结。然而,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我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曾经广泛种植过的农作物千差万别,每一种作物对环境都有不同的要求。此前的农史研究对技术的发展、农田的扩大等问题探讨甚精,但却忽视了各地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这样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成效的影响。本文仅以前人对"区田法"的研究为对象,力图说明开展农史研究必须重视环境的差异,而不能单凭技术的精粗、劳动力投入的多少、畜力投入的多少或收成的多寡就对某项传统农耕体制匆忙下结论。  相似文献   

14.
据《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记载,西汉武帝时代关中地区建设了数量众多的水利工程,它们类型丰富、体量巨大对后世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水利史角度系统考察了西汉关中水利工程的渠线布局,在细致分析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绘制出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西汉关中水利地图;另一方面积极探究西汉关中水利在空间布局上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西汉武帝时代关中地区水利空间布局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题为蒲松龄著的《农桑经续集·捕蝗虫要法》一书,国内已无传本,亦不见其他文献介绍和著录,惟已故日本专家天野元之助先生曾在所著《中国古农书考》中详细介绍了这本书的序、跋和目录,并举出其中的图三幅(抄袋式、扑半大蝻子箔围式、扑打庄稼地内的蝗蝻式),文二则(火攻之法、别蝗之候)为例,说明其内容。因为这本书的“图说”和“要决”均与咸丰六年(1856)钱炘和序刊的《捕蝗要诀》几乎安全相同,所以天野先生怀疑后书是根据前书翻刻的。由于后书的作者一直无从查考,我们也曾推测它的原著者可能就是蒲松龄。但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之后,我们认为所谓蒲松龄的《捕蝗虫要法》,纯系后人的伪托。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6.
桑弘羊生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文 《中国农史》2005,24(3):120-122
关于西汉著名理财家桑弘羊的生年,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桑弘羊出生于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一种认为出生于景帝四年,还有一种认为在景帝二年。从有关论述看,这三种观点都依据于两条记载:一是《史记》卷30(平准书》(《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记载相同),其文云:“(桑)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一是《盐铁论》卷4《贫富》所载桑弘羊的自述:“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以至卿大夫之位,获禄受赐,六十有余年矣。”  相似文献   

17.
《桐谱》撰期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桐谱》是北宋时期博识多才的学者陈翥撰的泡桐学名著,迄今仍为中外学者所重视。但历来对其撰期的认识不一致,主要有书成于皇祐元年(1049)说、书作于祐(1049—1054)说和书作于元祐(1086—1094)说三种。本文依据有关史料,在对这些说法分别作出认真考辨的基础上,指出并论证了《桐谱》乃作于皇裙元年(1049)冬至皇祐三年(1051)冬。本文最后还根据《桐谱》中尚存有缺文和明显的文字错误等方面事实,分析认为流传至今的《桐谱》可能不是作者的定稿本。  相似文献   

18.
(东汉) 蔡邕 (132—192年)东汉学者。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南)人。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灵帝建宁三年(170年)出补河平长,召拜中郎,校书东观,迁议郎。因上书论朝政过失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陷害,逃隐江湖十余年。董卓当政时被任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世称“蔡中郎”。卓被诛后。邕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事迹见《后汉书》卷六十下,王昶《蔡中郎年表》、林春溥《蔡中郎年表》。)蔡邕善文章辞赋,有名于时。又工篆、隶,尤以隶书见长。曾于熹平四年(175年),奉诏写定六经文字,书丹于石,立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又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写字,深受启发,创“飞白”体。于小学著有《劝学篇》一卷、《圣皇篇》一卷、《女史篇》一卷,皆为四字或三字韵语,以便初学,今已佚。另著《月令章句》是一部农家月令书,《独断》(172年)记述农业生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黄河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人民军队军兵种传奇丛书”,《中国工程兵传奇》(谭克明著)一书是其中的一种,此书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后工程兵的种种情况,现摘录书中一个片断。——原编者注  相似文献   

20.
潘法连 《中国农史》1990,(3):114-118,F003
本文续编了笔者阅读王毓瑚教授《中国农学书录》一书所作的札记五则,即分别对其著录的《神农》、《养猪法》、《牛经》(《相牛经》)、《高堂隆相牛经》、《相牛经》(宁戚《相牛经》)等五种农书的书名和撰者等进行了考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