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引爆了食客们探寻各地美食的欲望,也引起了A股投资者们寻找“吃喝”概念股的冲动。他们把“吃喝”当成了时下最热的“淘金”概念,寻找自己眼中的A股“食谱”。  相似文献   

2.
吃喝玩乐总是密不可分,四者相协,就能让人有登峰造极的惬意。吃喝当先,可见最容易被快乐俘虏的便是人的口舌肠胃。一路走一路吃喝(?)玩转地球,吃遍世界成了许多美食家的美丽梦想。和中国的农家乐一样,国外也有不少近似于农家乐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多在郊区,让人要借助交通工具位移前往。自不必说能欣赏到原生态的迷人风光,最重要的是那里的吃喝也是原生态的杰作,而且花样繁多。北美洲、欧洲,都是民族融合、饮食文化繁荣的地方,吃喝被人们作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他们总愿意想尽办法用食物和饮料来犒劳自己,以期望拥有“美食美日”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祁胜勇 《开放潮》2005,(5):25-28
农民张子海,因县政府欠账几十万元不还而告到法院,求助法官,没想到遭遇“黑法官”,请客吃饭就喊他来“埋单”,最多的一次吃喝6000元,不到两年的时间吃喝这位农民4万多元,“黑法官”几乎榨干了他的血汗钱,最后,却把执行来的本该属于这个农民的24万元案款截住。因为张子海十年来遭遇的离奇,案件震动安徽高层,无良黑法官落入法网,张子海八年的奔走终于有了结果。《燕赵都市报》记者祁胜勇对此事件作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讲究吃喝、讲究礼尚往来,所以串门、吃饭、收礼、送礼本是人之常情.只是当人之常情遇上别有用心,“人情”变味了,“权力”也变味了.自十八大以来在反腐败、反“四风”的高压下,吃请之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一桌餐”又成为了吃喝新的变种.  相似文献   

5.
经济生活中,公与私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完全相对的两个方面。只要公私分明.各得其所,才能使我们经济生活秩序化。但时下.在社会上悄悄地演着一幕幕公与私的“倾斜”.给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带来了极大的财富流失.下面是笔者摄取的一只只无形的手,正伸进“老公”的腰包,津津有味地“吃”着。公款吃喝“公款吃喝”.人们熟得不能再熟的汉语词组对吃喝干姿百态.林林总总。灯红酒绿的“会议式”。会议之多.吃喝浪费之大,令人瞳目结舌。交流会、现场会、研讨会、汇报会……文山会海屡禁不止.屡开不完.几乎所有的会议吃喝标准都大大超过…  相似文献   

6.
去年以来,留坝县把严格公务接待支出作为转变机关作风的重要内容,结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出台了控制乡镇公务接待费用支出的《乡镇机关“廉政灶”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关于建设乡镇机关“廉政灶”有关事项的通知》等规章制度,全面实现了乡镇接待“廉政灶”就餐付费,有效遏制了公款“吃喝”风。  相似文献   

7.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的告戒。我们每个党员和干部都应该时时刻刻做到五个“常净”。即常“净心”,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常“净手”,牢记陈毅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训词;常“净耳”,做到不偏听不偏信;常“净嘴”,把好吃喝关;常“净眼”,增强审时度势的敏锐观察力。争做人民的好公仆。  相似文献   

8.
车阳 《中国西部》2010,(7):114-115
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美丽、我们的健康被“蚕食”了、“盗窃”了。而这些“盗贼”往往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即使是有些日常用品和一些室内生活设施也会“堕落”为“不齿之徒”。上期我们为大家点出了吃喝方面的“不良习惯”,这期接着这样的话题,把在“住行”中的“自燃诱因”给大家进行一一揭示,让大家活得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9.
“做官吃喝越来越难”“当官的限制越来越多”“以前当官频频消费,如今当官处处受限”…… 2014年,正成为公务员的“限令年”.盘点官员的吃喝住行,限房、限车、限办公、限住宿,各类限令不断推出.限令不仅改变“官场生态”,更凸显“权力枷锁”收紧. 盘点公务员遭遇的新限令 与往年相比,中央及各地“三公”消费禁令呈现制度化、透明化的新态势.一边是公务开支因明确只减不增而下滑,一边是“权力枷锁”不断收紧.  相似文献   

10.
减负杂说     
减负杂说近年来,有些地方或部门,为了筹措建设资金、填补财税缺口、解决工资问题,甚至为满足吃喝需要,不在搞活经济、发展生产上下功夫,而是在“卖”字上动脑筋,不管需要不需要,不管允许不允许,不管后果怎么样,不管群众反映如少在“卖”字上打主意□董金声范小星...  相似文献   

11.
少在“卖”字上打主意□董金声范小星近年来,有些地方或部门,为了筹措建设资金、填补财税缺口、解决工资问题,甚至为满足吃喝需要,不在搞活经济、发展生产上下功夫,而是在“卖”字上动脑筋,不管需要不需要,不管允许不允许,不管后果怎么样,不管群众反映如何,挖空...  相似文献   

12.
当手机取代了传呼机,网上“种菜”、养宠物、冲浪成为时尚,我们传统的春节也在十削肖地变化。现在,吃喝玩已经不是春节的时尚,关键是追求花样、个性和心情才是过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吴言 《环球财经》2008,(5):108-111
“黄氏流水席”远播海外:每天多则60人、少则10人,7年来宴清宾客3万多人。且都是涛人、画家、音乐人或与艺术沾边的人,主人黄珂也落下“孟尝君”的美誉。 这个喜欢做饭甚过谈生意的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人生的最大幸福莫过于看着一帮朋友开心地吃喝……  相似文献   

14.
忠全  卫东  水成 《当代陕西》2004,(11):42-42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长安西丰乐乡,有种树者名郭橐驼,所种各种树木,皆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有人去请教他,他说:“我不过是根据树木各自的特性来栽植罢了,有些人种树所以种不好,主要是不根据树的本性来培植,爱之太殷,忧之太勤,一会会剥点皮看他活了没有,一会又摇晃一下看他长得怎样,结果损害了树木的正常成长。”别人又问他:“你这个道理适用做官理政吗?”他说:“我只懂种树,不懂如何做官。但我常看到一些长官,天天催耕、催种、催收,连百姓养鸡养猪的事也乱下命令,招待他们吃喝又是劳民伤财,这是很不好的。”柳宗元最后写道:“吾问  相似文献   

15.
OK,天府药膳     
21世纪,人们吃什么? “吃”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小小餐桌,是个大大的世界。在马克思那里,“吃”进了政治经济学。“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古往今来,中国人的“吃”,涵盖得实在太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民俗、宗教……似乎都可以从中找到踪影。当代中国,人民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放在心上。改革开放16年,巨变了的不仅有中国的经济,还有中国人的餐桌。于是,在21世纪逼近之际,走向小康的中国人便可以自豪地谈及餐桌上的追求:“不仅是吃饱,而且要吃好。”吃好,必然是21世纪的现实。可是,  相似文献   

16.
数字     
一万亿元:今年国人“吃喝”总支出,800万块:全球召回索尼笔记本电池,5500万元:“飞天第一图”拍出高价,50万:中国高尔夫球会会员总数,48.6元VS1秒:三峡发电机组创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谭三川常对朋友感慨:“这个父母官不容易当啊!”他说,其实这句话是他的前任留给他的赠言。但他又坚定地表示,决不因“不容易当”就得过且过地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的凳子上消耗时间,只顾吃喝拉撤坐等任期的“圆满结束”。他更加坚信,事在人为。了解环江的人都知道“父母官不容易当”的根本原因是这片瑟缩在桂西北崇山峻岭中的穷乡僻壤,使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于其上的子民们一代接着一代总是过得那么艰辛、那么困苦。尽管经过改革开放这场春风化雨,大家都说今非昔比,但环江从1986年被列为广西48个贫困县之一到1994年被评为国定贫困县…  相似文献   

18.
朱国良 《浙江经济》2013,(20):57-57
多一些书卷气,少一点烟酒味,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从政的需要 在一些地方,吃喝成风,不少领导干部成了沾满烟酒味的吃客有的县委书记说,每天陪人吃饭要花上三四个小时;还有的乡镇干部常常是醉醺醺、昏沉沉、轻飘瓤的,据说有人一年就要喝掉150多斤白酒还有的地方“穷县不穷宴”,满城飘酒香,不少人总是热衰开“肠胃扩大会”所有的这些情况,使得楼堂馆所何其豪华,迎来送往何其热闹,前呼后拥何其壮观,鸟语花香何其艳丽,觥筹交错何其铺张  相似文献   

19.
芮群伟 《环球财经》2011,(3):120-121
要说过年这档子事,吃吃喝喝是必不可少的。这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复杂得很。首先,过年在哪里吃喝?春运扑票赶路,我虽不必经历,但电视上、报纸上的报道,看了也感同身受。按交通运输部门的统计,我国春节期间通过道路水运输送的客流量约3.2亿人次,这差不多就相当于那几天美国人都外出了一次。《汉书》上讲:“安土重迁,黎民之性”,离乡背井在古代是一件很悲苦的事情。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愿意成为一只鸟,飞得更远,飞得更高,只是大年夜还是要回家吃顿团圆饭。老百姓们为了过年的一顿吃喝而赶路,倒是成全了铁路交通运营部门。  相似文献   

20.
“富二代”不需要任何人去告诉他们何谓修养,他们家有钱,他们的父辈自然朝某一个方面去打造孩子,“越有钱越文明”即“富二代”成长的潜在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