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城市创新发展战略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指明方向。研究武汉城市创新发展战略对于其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中部崛起意义重大。以深圳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参照,对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及经济与科技相结合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从经济结构、创新资源、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 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江苏省委、江苏省政府提出"要把沿江开发作为事关我省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强部署,加快推进,形成态势"。这一重大决策是江苏在新阶段寻求新突破,促进苏中、苏北经济崛起的重大战略构想。作为基层科技局,如何融入新阶段、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值得全体科技管理干部深思。江苏省委、江  相似文献   

3.
李玉凤  胡静宜 《魅力中国》2013,(23):129-129,131
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中部省份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回顾“十一五”,河南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是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化解矛盾.牢牢抓住“十二五”期间出现的一系列难得机遇,实现科学发展,成为了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法宝。从中原六省近几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入手.对中原六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调查,与我国东部地区各省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找出影响中原六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各个因素,并做出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提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中部崛起凭什么,目前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尽快促进中部崛起,这是目前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中部崛起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鼎 《特区经济》2009,(5):189-19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实证,同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本文在分析中部崛起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现阶段中部地区区域经济不协调现状与原因,从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战略之举,也是太仓面临的重要课题。站在优化发展的新起点,太仓想在下一轮区域竞争中率先崛起,实现领跑,强化科技引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将成为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不二的选择。文章分析了太仓市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布局、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制约的短板,提出了科技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产业》2010,(4):10-10
科技战略研究必须着眼国家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提出科技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大举措,发挥战略研究的决策支撑作用,着力探索研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战略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促进中部崛起的财税政策思考——以江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国家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江西省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快速进步,但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中部和江西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中,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从政策导向角度分析,优化财税结构,实现江西经济"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方法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中部崛起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用DEA模型对中部六省的科技投入、产出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分别评价了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效率。文章最后对各省份的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做了剖析,并以此给出了关于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为中部六省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各发达国家的科技战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我国的重大科技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科技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科技战略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我国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下对“资源优势”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艳 《特区经济》2007,(2):134-135
我国曾经被认为拥有地大物博的资源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化趋势下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资源优势观进行重新审视。在科学发展观下,单纯的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全球化趋势使资源优势的作用已让位于科学技术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将成为资源优势的科学内涵。因此,科学的资源观要求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坚持节约与保护并重,以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代科技政策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华 《改革与开放》2011,(18):180-181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科技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重新进行规划,体现了当代科技政策新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科学技术观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突出科学技术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逻辑起点;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根本着力点;尊重知识分子,培养科技人才,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核心内容;科学管理,提高质量,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原则;加强农业技术改造,搞好中国农村,实现整体发展,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马国平  梁宏 《科技和产业》2005,5(1):16-20,34
研究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科技创新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今后发展的趋势来看,科技与产业相结合既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又是实现产业化的必然途径,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一体化则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之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评述了国内外科技人才开发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科技人才资源现状进行描述与分析,探讨了广东省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6.
陈希 《改革与开放》2011,(4):144-145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在结合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从科技发展的内在因素来理解,分析了中国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认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对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更多的反思与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徐璐 《特区经济》2008,(12):99-101
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对东道国企业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有利于我国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节约了我国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研发时间及资金的使用,还能消除被跨国公司控制技术的局面;另一方面,先进技术转移也会制约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到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技术转移对我国企业产生的经济效应及其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而探讨我国企业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来消除技术转移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与尼泊尔开展科技合作具有重大的社会发展意义和现实意义。双方的科技合作不仅能提高西藏的科技创新水平,而且势必推动西藏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和为西藏融入“一带一路”提供重要支撑。与此同时,西藏面临多种挑战,尤其是科技合作领域不宽和合作双方薄弱的科技实力。要抓住机遇和积极应对挑战,西藏切实实施可行的对策,包括:变革科技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合作能力;坚持“双向融入”策略,善用中央政府及其他省份科技资源;加强特色科技合作,重视民生科技合作!转变科技资金投入模式,扩宽科技融资渠道;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科技人才本土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唐琼 《特区经济》2006,211(8):365-367
科研人员失信行为严重影响到我国科技领域的健康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规范和约束科技活动者的信用行为刻不容缓。本文根据科技活动主体的特点以及信用评价的内涵,力图通过对科技活动执行者和评估评专家分别构建一套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其它行业经验,把最后评定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以为科技活动主体信用评价提供参考范式。  相似文献   

20.
鞠志萍 《特区经济》2006,(4):304-305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中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提出的科技成果权属问题就是属于深化科技改革的一部分,分清科技成果权属问题,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明和研制更多、更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