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首先论述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经济可行地协调会计规则与会计域秩序之间冲突的工具,然后从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角度重新定义盈余管理,并认为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用来消除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指出治理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不但需要制定反映会计域秩序的会计规则,而且需要设计恰当的机制以保证在执行会计规则时能使会计域秩序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2.
马葵 《会计之友》2007,(17):8-9
笔者以会计本质二重性为前提,认为应该从会计域秩序与会计规则的互动关系中理解会计;在分析会计规则不完全合约性的基础上,提出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这一概念,并重点论述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配置与会计规则变迁的关系及会计规则制定与执行的分类治理机制,指出会计规则质的变迁有赖于会计域秩序的变化,而会计规则的规定分为规则性规定和原则性规定.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论述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经济可行地协调会计规则与会计域秩序之间冲突的工具,然后从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角度重新定义盈余管理,并认为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用来消除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指出治理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不但需要制定反映会计域秩序的会计规则,而且需要设计恰当的机制以保证在执行会计规则时能使会计域秩序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4.
会计控制权是指控制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获得的能够对会计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权力。会计控制权可分为会计规则制定权和会计监督权。而会计规则制定权又可划分为一般通用会计规则制定权和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会计监督权可划分为政府的会计监督权和企业的会计监督权。  相似文献   

5.
会计控制权是指控制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获得的能够对会计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权力。会计控制权可分为会计规则制定权和会计监督权。而会计规则制定权又可划分为一般通用会计规则制定权和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会计监督权可划分为政府的会计监督权和企业的会计监督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变迁角度出发,研究剩余会计规则制定问题,提出应在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与执行环节,采取由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代表组成剩余会计规则制定小组及审核小组等具体措施,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股份公司的会计舞弊是指股份公司主观上采取伪造、掩饰的手法编造假账,是会计主体为实现其主观目的而恣意违背会计准则、践踏国家有关会计法律法规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一、委托———代理机制下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成因的多视角分析(一)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离使管理者会计舞弊成为可能。在公司的契约分析中,分司作为契约具有不完备性特征,即不可能在契约中把参与契约成员的所有权利和义务都规定下来。由于委托———代理契约存在“漏洞”,便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问题。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它是指公司收…  相似文献   

8.
企业契约包括会计契约与使用会计契约的两类经济契约(要素交易契约和管理契约),其中会计契约是一组关于会计信息生产及其成果的契约。两类经济契约的履行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会计契约的履行就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会计契约与企业经济契约的互动和耦合关系揭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实质。两类经济契约和会计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了会计剩余控制权——企业对会计信息生产的决策权。会计职业判断就是行使会计剩余控制权的一种会计行为:会计信息生产者基于契约有用性目标,为如实反映两类经济契约的签订和履行做出会计决策。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赖于企业内外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核心是治理会计职业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9.
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是指一般通用会计规则中未做出规定的会计事项或具有较大选择权的会计事项的处理制定权的合约安排。在实际工作中,滥用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企业在实务中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可能导致丧失对原有子公司的控制权。丧失控制权后剩余股权如何计量?处置部分股权的损益如何计量?2010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以下简称解释第4号)第四问答对此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一、解释第4号对丧失控制权的会计规范思路及  相似文献   

11.
会计剩余控制权是会计准则留给企业规避风险的权利,在我国公司中,会计剩余控制权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根据惩罚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博弈分析,本文发现在有限期条件下,即使管理者是"诚实的"的初始概率非常小,只要股东对高质量管理服务提供的"溢价"足够高,管理者也会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而在无限期条件下,只有当高质量管理服务带来的"溢价"高于损害股东利益的所得时,管理者担心降低管理服务质量会损失这种溢价,他才有动力提供高质量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2.
会计剩余控制权是会计准则留给企业规避风险的权利,在我国公司中,会计剩余控制权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根据惩罚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博弈分析,本文发现在有限期条件下,即使管理者是"诚实的"的初始概率非常小,只要股东对高质量管理服务提供的"溢价"足够高,管理者也会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而在无限期条件下,只有当高质量管理服务带来的"溢价"高于损害股东利益的所得时,管理者担心降低管理服务质量会损失这种溢价,他才有动力提供高质量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学视角下,会计职业判断为会计信息外部性内部化提供了潜在动力。本文拟提出会计职业判断允当性"三分法"分析:一是以产权会计为背景,分析职业判断在会计准则变迁中的权变理论;二是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离,使得会计人员的"会计专用型资产"先天性投资不足,造成会计判断的"套牢"问题;三是会计准则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完全契约,导致会计职业判断允当性受到制度上的限制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剩余索取权影响乃至决定剩余控制权,财务分配关系决定会计控制权配置和会计服务对象.本文通过案例证明了剩余报酬获得者的管理活动主要是会计活动,会计管理活动是一个包含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完整控制循环,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发起人会计确认方法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会计确认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外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规范,特别是金融合成分析法与后续涉入法予以较为深入的剖析。结果表明金融合成分析法所依托的“控制权转移”标准,符合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具有会计理论基础,我国现阶段应该选择“控制权转移”作为终止确认的主要标准,以适应国内证券化二级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控制权在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可以分解为最终控制权、经营控制权和作业控制权,会计人员享有源于作业控制权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但由于会计人员和非会计类普通员工构成的利益集团人数较多且集团内成员"规模"差别不大,使得会计人员不会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去提升所有普通员工的利益,其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更偏好于能够降低人力资源投入的会计政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相关规定对被动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剩余股权会计处理的适用性,认为无论何种原因丧失控制权,在合并报表中均存在终止确认原有子公司的具体资源和重新计量剩余股权的问题,应当遵循同一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并以实例说明在子公司向第三方发行股份而导致投资主体丧失控制权,且剩余股权能够对原有子公司实施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的情况下,解释第4号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控制权在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可以分解为最终控制权、经营控制权和作业控制权,会计人员享有源于作业控制权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但由于会计人员和非会计类普通员工构成的利益集团人数较多且集团内成员"规模"差别不大,使得会计人员不会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去提升所有普通员工的利益,其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更偏好于能够降低人力资源投入的会计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信息披露质量研究进行回顾与评析,而后通过分析认为会计域秩序是评价会计信息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最后从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制定和执行的角度提出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云 《财会月刊》2014,(1):45-46
在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要按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由此可能导致剩余股权账面价值和当期投资收益的虚高,并影响以后期间处置剩余股权时的投资收益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