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而建设高质量的高校教师队伍这一任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新世纪,我国的教育观念快速发展更新,各种教育体制变革不断推进,全面实施完善的高素质高校教育的任务还十分艰难,而有效的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更成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关键。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师德为先。然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拆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结构,分析现有评价体系的现状和缺点,从而建立科学并且有效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赵龙 《消费导刊》2013,(6):102-102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质量。而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也理所当然的受到各界重视。但在教师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制约着教师绩效的发展,如何解决教师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由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组成,高校教师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的建主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本文首先介绍了21世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高校教师如何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以及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应该如何践行自己树立的职业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的综合素质由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本文就新时期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论证和探讨,旨在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朝书 《商场现代化》2007,(26):301-302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21世纪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至为重要。应切实转变高校的教育和科研模式,注重完善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6.
科学有效的高校薪酬管理直接决定了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薪酬激励效果,关系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制度经过几次改革,教师收入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收入结构趋于合理,但高校薪酬激励的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等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文章结合国外高校薪酬管理模式的经验,从提高薪酬激励效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高校薪酬制度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是指对教师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的评价,其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变人才资源为人才资本,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师绩效改革的关键。本研究基于高校绩效评价的现状,针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培养人力资本的主要载体,高校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如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合理利用和开发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对当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9.
刘娜  张利 《财经界(学术)》2014,(18):272-273
高校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而考核的结果则是高校各项人事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目前我国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不合理,考核周期太长,没有高效率的绩效反馈和面谈,使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所以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和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才能客观、准确、全面、有效的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为高校各项人事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促进、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的教学质量,使高校在未来的生源竞争和经济竞争中胜于其他高校。  相似文献   

10.
论新时期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缺乏科学、量化的缋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考核的指标普遍雷同,缺乏针对性;忽视平时考核,重视年终考核;对考核结果缺乏反馈和合理运用等.高校应从正确认识教师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平时考核制度,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设立申诉程序等方面入手,完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从而达到优化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理性办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构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体系,应从加强廉政文化道德教育、校风建设、完善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等工作建设渠道入手。重视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性,其既是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理论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是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2.
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及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运作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高等枝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保证特色与质量的重要方法.校企双方应高度重视,成立旅游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保证校企合作的正常运作,为旅游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我国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应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针对部分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企业内部相关规章制度缺失,内部控制意识薄弱、人才不足,绩效考核不合理的现实状况。应健全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绩效考核体系,有效落实企业内部审计。  相似文献   

15.
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教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培养理论与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拓展大学生就业一个有效的途径。从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着手,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职业技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地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吴明伟  周媛 《中国报业》2012,(10):235-236
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变革中,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提高素质教育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的战略目标之一。而素质教育主要表现之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以高素质为基础。同时高素质人才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和能力的土壤,因此需要大力培养个性化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个性化教育都需要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践能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对俄经贸人才的根本,是体现高校对俄经贸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也是促进对俄经贸发展的推动力。当前在对俄经贸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如师资引进的质量和数量、教师的交流学习方以及高校资金投入和分配机制等方面。高校应当抓住中俄良好经贸合作的契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特色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完善师资激励制度;引进来和走出去,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态度、教师的自身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和意愿、教学创新能力、科研转化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因素。为培养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要设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改变落后的评价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能力动态、绩效分析系统,保证那些重视教学工作、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与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获得同样的重视和尊重。  相似文献   

19.
高校的发展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在我国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的培养尤为关键.现阶段,对高校教师的培养应注重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高校教师的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从人力资本激励的视角不断加以完善,加快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学校干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管理在干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高校对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合理有效的干部聘任和考核机制、缺乏畅通的干部晋升渠道。高校应以教育职员制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干部管理规划,实现管理队伍职业化发展,健全干部晋升与激励机制,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干部群体,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