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信用证虽然是最为安全的国际支付方式,但仍然存在风险.受益人收到信用证后应根据买卖合同,《UCP600》的规定以及业务实际情况对信用证全面系统地审核,本文从信用证开证行、信用证类型、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名称地址、币种、金额、信用证有效期和到期地点、汇票条款、装运条款、交单日期、货物描述、单据要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文句等方面阐述了信用证条款的审核和修改技巧,旨在帮助出口商更安全及时地收汇.  相似文献   

2.
以跟单信用证的内涵界定为基础,对跟单信用证的风险来源进行分析,从出口商和进口商的角度提出使用跟单信用证所产生风险的主要形式,进而得到防范信用证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UCP《500》诸方关系探析陈近隆,陈访在各国经济关系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运作惯例,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以下简称惯例)就是国际贸易使用信用证支付方式,具有广泛指导作用的一个。《惯例》的初始文本诞生于1929年,它...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信用证结算方式是最为普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出口商和进口商双方在付款和交货问题上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为使信用证成为国际通行的贸易工具,为确保在世界范围内将信用证作为支付手段,国际商会(InternahonalCh~rofComrne。e)于1993年修订出版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Unha_CustOInSAndIhacticeForbotnnentapCredits,Publica-tionNO.500),并于lop年1月1日起实行。四年多来,信用证结算下的各有关当事人通过引用“UCI500”正确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但同时,由于对“UCp…  相似文献   

5.
周春  靳云丽 《经济论坛》2006,(23):98-100
一、引言 国际商会在1993年出版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号出版物,以下简称UCP500)取得了相当成功。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银行在提供信用证服务时都采用了这套规则。然而近年来,信用证的使用量有所下降,使用过程中对UCP500中某些条款的含义有争议,贸易领域的信用证支付方式也有瓶的变化,有鉴于此,国际商会从2003年就开始了UCP500的修订工作。如果一切顺利,UCP600(因该草案将在今年10月25~26日国际商会会议上进行审批,所以在理论上,存在该草案不能通过的可能)将在2007年正式使用。  相似文献   

6.
信用证广泛应用,并随国际商会对《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的不断修订,特别是1993年出版的500号出版物,以下简称UCP500),已使信用证这种结算方式日臻完善,但不能说已完全排除风险。对UCP500有关条款进行分析,引出信用证结算中潜在的欺诈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
范文刚 《经济师》1995,(11):49-50
浅析信用证在国内结算中的应用范文刚在国际结算中,信用证已经成为各国普通运用的结算方式。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并依据其进行国际间的贸易结算,可见信用证在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吴翠华 《经济论坛》2005,(12):32-33
在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中,信用证是使用最广泛且被视为相当保险的一种交易方式。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号(UCP500)第4条规定,在信用证交易中,银行仅处理单据而不处理单据涉及的货物/服务。只要受益人(出口商)提交的单据符合信用证要求,银行就会付款。因此出口商是否获得款项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满足信用证条款的要求,且按照交易的正常做法,出口商是可以控制其行为是否满足信用证条款的要求的。但近几年来大量出现的含软条款的信用证往往令出口商伤透脑筋,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拒付,钱货两空。  相似文献   

9.
非信用证(L/C)出口,主要是指出口贸易中采用付款交单(D/P)和承兑交单(D/A)及汇付等支付方式。非信用证(L/C)出口,办法灵活,手续简便,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目前,国外企业国际贸易额的80%-90%是采用非信用证(L/C)支付方式进行交易,其坏账率不超过0.5%;而我国外贸企业采用信用证(L/C)支付方式过0.5%;而我国外贸企业采用信用证(L/C)支付方式进行交易的比例高达85%,但坏账率却高达5%,可见,采用非信用证(L/C)等商业信用方式从事国际贸易,是国陆军贸易支付方式的发展趋势,而且,采用非信用证(L/C)支付方式结算,不一定就出现坏账;采用信用证(L/C)支付方式结算,也不一定不出现坏账,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严格按照非信用证(L/C)支付方式的有关规则进行操作,并且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0.
信用证(L/C)支付方式与汇付、托收、银行保函等其它支付方式相比更加方便和安全,因此,成为目前我国进出口结算中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信用证支付方式对进出口双方及银行具有有利作用,但也存在弊端。同时,现代通讯方式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也对信用证结算方式造成影响和冲击,使其发展前景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信用证欺诈的根源在于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为了保护开证申请人及其他关系人的合法利益,跟单信用证交易中的欺诈例外原则也就应运而生.本文从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概念和产生背景入手,分析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信用证概述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国际商会于1930年制订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对信用证的概念以及信用证的运作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供各国银行选择适用。以后经过多次修改,现在通行的是1994年1月1日生效的1993年修订本,称为《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500号出版物)(Uniformcustomsandpracticefor Documentary Credit)(简称ucp500)新修订本。目前,此项惯例已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所采用,成为调整信用证关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规范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信用证欺诈的根源在于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为了保护开证申请人及其他关系人的合法利益,跟单信用证交易中的欺诈例外原则也就应运而生。本文从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概念和产生背景入手,分析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r,简称 L/C)结算方式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银行与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贸易结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用证是把进口商履行的付款责任,转为由银行履行的付款责任,以保证出口商安全迅速收到货款,进口商按时受到货运单据。因此,信用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出口商之间付款和交货环节中的互不信任的矛盾洞时,也为进出口双方提供了资金融通的便利。所以,自出现信有证以来,这种结算方式发展很快,并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在我国信用证是对外贸易中的最主要结算方式。但是,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规定,信用证…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出口企业普遍采用汇付、托收、信用证这三种结算方式,而以国际保理、福费廷和银行保函为代表的新型结算方式,在出口结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进入2l世纪以后,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使用率迅速下降,而非信用证支付方式,如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以及赊销(O/A)等以商业信用为付款保证的支付方式却大行其道,很快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流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证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普遍运用的支付手段,有关信用证欺诈的行为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信用证欺诈,并指出信用证欺诈的主要分类,分析阐述了信用证欺诈的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一些措施。有效地防范信用证使用过程中的欺诈风险,充分发挥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优点,可以更好的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3,(3)
国内信用证Domestic Letter of Credit(简称信用证),是适用于国内贸易的一种支付结算方式。国内信用证在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的运用,解决了融资和支付两大问题,消除了异地应收款的烦恼,利用银行信用保障,实现了安全理财。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的今天,出口商希望能安全收汇,进口商希望能按时收到货运单据.信用证的支付方式把汇付、托收等支付方式的商业信用取代为银行信用,本应由进口商履行的付款责任转给银行,从而保证出口商安全迅速地收到货款.但是从信用证的操作流程来看,银行在结算过程中只处理单据,不管货物和合同的情况,这就给有意欺诈的进口商提供了诈骗的机会.所以,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信用证的支付方式对于出口商来说并不是百分百安全的,这种支付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出口商在使用信用证方式进行支付时必须要清楚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防范,以保证贸易活动安全顺利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中,进口贸易多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由于对权利、责任等术语在国际上缺乏统一的解释,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买方承担的风险较大,多方面防范可以将合同执行过程中买方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20.
信用证结算方式把商业信用转变为银行信用,保障了交易的正常进行,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支付方式。但是,信用证自身的特点也使得信用证在结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本文从信用证的特点入手,分析信用证结算方式下进出口商面临的风险,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确保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