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PTV使宁夏首先在全国突破了“三网融合”部门网络资源分割的体制障碍,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了“合作共赢”,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率先解决了“多网合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三网融合的概念推出已经有些年了,最近,三网融合这一概念的出现频率越来越低,总体上感觉,三网融合这个概念有点过气了.其实,最早推动三网融合的是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双方都想抢占三网融合后家庭中的唯一接口,经过几年的缠斗,双方仍然在各自领域保持着各自地位,对于融合的推进效果也并不明显.然而,具有实干、创新精神的互联网企业却以其特有的方式将互联网内容、广电内容统统带到了消费者眼前,实现了感官上的三网融合,并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着实让广电企业大吃一惊,紧接着,一场“融合”与“被融合”的较量展开了.这种融合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可以实现这种融合?互联网企业能否继续主导这种融合的变革?这种趋势下广电企业如何成为融合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IPTV使宁夏首先在全国突破了三网融合部门网络资源分割的体制障碍,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了合作共赢,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率先解决了多网合一问题。◎共建一个涉农数据库的思路打破了垄断和部门利益,改变以往各部门关起门来建数据库、部门之间的数据库老死不相往来以及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在中国的国情下发展农村信息化,必须选择低成本的信息化模式,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信息化的好处。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需求的增加,包括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融合,通信网和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以及下一代网的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三网融合”促进新的业务形态不断涌现,同时也正在重构传统的广电和电信产业链,进而将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化。但是,不可否认,“三网融合”仍然受到实践制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以3G发展带动网络建设、业务发展,加强技术业务应用和行业指导,继续抓好共建共享工作及“三优”评选工作。加快3G特别是TD的建设发展,协调解决企业在3G网络建设、业务应用、网络融合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拓贵州省新型通信消费领域,促进行业转型。继续扩大全省电信网络规模建设,完善采用多种技术实现的宽带接入网,持续增强综合通信能力。按照国家政策,实施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进展。转变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重点以“信息下乡”为主,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推广和运用。做好“十一五”规划总结工作,统筹兼顾部、省规划衔接,编制好全省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6.
江苏淮安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凭借“服务与业务领先”优势.倾心推进涟水农村医疗合作网建设,谱写了一曲信息架彩虹、一网惠“三农”的动人乐章。  相似文献   

7.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为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网融合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三网融合被写入《十一五规划》、《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中。然而,近年来,我国三网融合工作的进程屡屡受阻。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这标志着三网融合在政策方面已经没有实质性的障碍,然而,从技术的角度看,三网融合是否还存在着障碍?实现三网融合的技术对策如何?在现阶段讨论这个问题就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信息化的“边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惠及“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当前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形势严峻,三年来城乡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仍在加深,不但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两会”如期召开,当我们还在寻找2010年“两会”对于信息通信业本身的诸多影响时.却发现信息通信监本身已经成为焦点。在“两会”议案、提案中,包括物联网发展.三网融合、培育信息消费.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等在内的涉及信息通信业的议题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邮电经济》2007,(1):28-29
《通信企业管理》刊登该刊记者姚传富的专文《三网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文中指出,当前三网融合的最大障碍是来自政策和管理体制。国家对网络的管制和内容的管制没有明确规划,各部门都在积极“参与”管制,造成管制政策上的混乱。主要表现在:(1)在内容服务提供环节,现有监管主体有广电局、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等,分别负责影视广播节目、新闻、版权,及网络游戏内容、远程教育、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监管,信息产业部通常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邮电经济》2009,(1):22-23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郑新立,在今年两会上接受《人民邮电》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推进“三网”融合,建议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展开大讨论,追问“究竟谁在阻碍‘三网’融合?”郑新立说,“我在去年政协会议上就提出了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提案,今年总理的报告再提支持和推进‘三网’融合。我很振奋,但说实话,前景很不乐观。”郑说,“‘三网’融合不是个新话题,在国家规划中已经提了十多年,‘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规划(计划)中都提出过‘三网’融合。  相似文献   

13.
《邮电经济》2007,(3):41-42
据《光明日报》报道:山西省在建设“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移动公司牵头,与广电、文化、教育等部门联手实现了宽带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这一新模式引起了国内各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三网合一———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理想之路●朱道平“三网合一”是指将传统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图像技术在信息传输和网络层次上的协调融合。“三网合一”的必要性信息经济是把高新技术进行产业化经营的一种现代经济。这种经济是建立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公用信息...  相似文献   

15.
记者: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显示了中央着力农村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宁夏是农业省,农民问题很重要.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适时破解三网融合的难题,实现了"一网打天下",这是不是宁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展模式是如何确定的?  相似文献   

16.
农村信息化、作为消除数字鸿沟,推行普遍服务的重要内容而受到关注:2005年,西部甘肃等省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一些新的成就。为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致力农村信息化建设、近年来,甘肃移动积极参与“村通工程”,充分发挥秽动通信技术的优势,服务“三农”,在广大农村掀起一股中国秽动信息潮。以甘肃移动陇南分公司为例、截至目前,农村入网用户已达同期入网用户总数的64%,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三种模式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电信十分重视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2000年就实现了全市“村村通”目标,提前5年实现了湖北省“村村通”目标,农村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了60%。2005年,武汉电信又开展了农村信息化“5·18”工程,即建立一个农村电话信息服务咨询热线;在互联网上创建一个武汉农村信息服务网站;在所有的行政村建一个电信业务代办点;  相似文献   

18.
周丽 《中国邮政》2006,(4):30-30
陕西省宁强县邮政局把服务“三农”作为县局的主要工作之一,通过各种形式在全县26个乡镇陆续建立起了52个“三农”服务中心,搭建起了借助邮运、投递网连接县局、农村支局所、“三农”服务点的农村邮政服务体系,实现了现有投递网络由生产服务型到生产经营型的成功转型。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实施“三网融合”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网融合是三网在技术领域、市场领域和管制领域的融合三网融合必须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目前三网融合的主要难点在于市场和管制的融合电信与有线电视之间的相互接入是推行三网融合的关键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三网融合的进程三网融合应形成“两头统、中间放”的框架国家主导型产权体制对实现三网融合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说起宁夏,最突出的特点恐怕就是“小”了.6.6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比海南略大。虽然宁夏仅下辖5个地级市,22个市、县(区).人口区区610万,但却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虽然宁夏地处西北内陆,但物产丰富,素有“塞上江南”、“天下黄河富宁夏”、“新天府”之美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