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西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缩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别,各区域公平协调发展,体现国家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带动落后地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该文主要就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支持力度的战略意义;改革三大政策,加强制度创新;从西部实际出发,处理好三大关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三大模式”发展城乡一体化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一 《农村经济》2006,(5):57-60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是一个调整我国城乡关系从战略构想到战略措施的实践过程。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统筹城乡发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和实质。因此,从发展战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施“多于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2011年底,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组织召开《蒲江县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跏研究报告专家研讨会,推出了适合我国西部丘陵山区新农村建设借鉴的四川省“蒲江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启动和逐步展开,各地区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试点工作。川渝地区,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对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成都龙泉驿地区三个典型社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意见,以期待为其他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村人才匮乏的困境。本文以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为切入点,对大学生村官及政策进行系统归纳和提炼,并分析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背景及其演变;从工作、生活、前途等方面剖析了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现状;通过对政策效应的分析,设计了大学生村官政策评价模型,并结合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了综合评测。  相似文献   

6.
新视点     
温家宝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因此,中央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在“多予”上下功夫。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本期特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上海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就学习贯彻中共上海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实施城乡统筹发展主战略,阐述了有关思路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针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研究了西部落后地区的知识稀缺问题,西部取得经济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和建设西部创新体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搞好“统筹”,不仅要统筹好城乡协调发展,更要统筹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落后地区的协调发展。建议国家对边远欠发达地区给予较为特别的政策扶持,为边远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实施边远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工程。一是鉴于边远欠发达地区大都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多种语言,在信息交流上有一定滞后性的客观实际,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增强边远欠发达地区农村现有劳动力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在边远欠发达地区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云南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的分析,指出西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云南是西部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当前,在全省范围内要贯彻省委关于云南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坚持“六个结合”:“一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二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农业部总经济师杨坚近日表示,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扶农利农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国家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破除城乡二元格局,又推出了农村户籍改革政策。城乡户籍统一,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是件大好事,但也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所以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多期DID模型研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试点政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并在全国范围内2013—2019年的县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整体来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能够促进试点县区城乡融合发展。该政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从中到东再到西依次降低,中部和东部作用显著,西部不显著。该政策对试点县区城乡融合影响具有滞后效应。滞后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没有表现出滞后性,中部地区有显著的一期滞后效应,而西部地区有显著的二期和三期滞后效应。该政策对试点县区城乡融合影响在2018年和2019年具有持续效应。持续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在2016年和2019年、中部地区在2016年和2018年及2019年有持续效应,而西部地区在2018年和2019年有显著的持续效应。因此,本文建议各地应加大力度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推进工作,并且各地要根据情况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实现城乡融合的配套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良好政策和大环境的推动下,宁波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规划不到位、村干部与村民关系协调不力及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不足等矛盾正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本文认为,政府在大力倡导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应制定必要的政策保证规划先行,还应该切实采取措施培育和提高村干部及村民的现代理念,更应加紧制定有力的政策保证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得到公平共享,只有这样,宁波新农村建设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并最终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2005年和2006年,中央连续颁布了两个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这个提法。从目前已经制定的政策蓝图来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与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和西部地区。本文在阐述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西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国家政策好,资金到位没问题,但实际工作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和约束,使得财务监管工作难以顺畅进行,资金监管缺位等问题屡现.本文分析了西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牧业产业化是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如何增强农发行政策性金融支农的职能作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牧民稳定增加收入,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层次相对较低的西部落后地区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在内蒙古自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以来的5年间,中部农业大省湖南“定政策、强规划、办示范、重投入、抓统筹”,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今年又启动了城乡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百城千镇万村”工程。本期“特别报道”让我们走进湖南,感受“芙蓉国里尽朝晖”的新农村风貌。  相似文献   

20.
从"两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旨在揭示城乡二元结构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及差距、发展困境及影响、需求心理及倾向,并由此促进可行性对策与方略的思考。研究表明,"两欠"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出基础设施滞后、生产服务缺乏、公共事业不足、发展服务稀缺的本土化特征;从发展上看,存在着政府责任缺失、体制设置缺陷、现行财税畸形的多重性困境;从需求上看,表现出对生产生活需求强烈、公共服务需求较高和发展服务需求弱化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