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高小源 《特区经济》2013,(1):108-110
生态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球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现实下人类必须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选择。本文通过描述目前西藏环保工作取得的成效,论述资源产业在当地的发展态势,进而论证西藏选择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大规模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形势日益严峻,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传统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则跳出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通过提出福建省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以龙岩市为研究区域,分析在龙岩市农村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和适应性,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阐述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思路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论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作者视野所见,学术界尚无论及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文章。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框架下,在分析西藏社会结构中导致社会不稳定风险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对西藏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之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密切作用关系的角度,揭示了构建一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目标。  相似文献   

4.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极大,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工程管理,建立“水-草-畜”生态经济循环模式,有助于治理富营养水体。本文结合富营养水体成因,分析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与水生植物饲料化,以期为富营养水体的治理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的基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城型社会放在西藏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治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生态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走生态经济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生态型企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珠三角在21世纪的必然选择。本文对珠三角生态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资源问题及产业结构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性提出了实行生态功能区划、构建区域生态结构体系,优化城市规模扩张模式、实现城乡融合,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探索生态经济在珠三角的发展模式,创新政府对生态经济的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邱瑛 《特区经济》2011,(9):158-160
生态旅游业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兼顾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是西藏旅游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西藏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条件。但是由于历史、地理区位等原因,还有许多障碍因素制约着西藏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有针对性地从规划、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入手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曲玮 《开发研究》2001,(4):38-39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部内陆 ,干旱少雨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在经济发展中已呈现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为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必须抛弃现今以过度消耗资源 ,破坏环境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生态———生态经济”生态农业战略。  相似文献   

9.
陶表红 《老区建设》2010,(22):12-13
江西省是一个生态资源相对丰盈的中部省份,发展生态经济是将这种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江西经济在中部崛起的有效发展模式。本文对江西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及发展思路进行了一些思考,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理念是通过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超过生态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一直在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但总体来看,黑龙江省依然没有在全社会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态文化,循环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够稳健,绿色产业发展缓慢,相应的保障机制并未确立。今后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摆脱当前的困境,推进黑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90年代,是在全球资源枯竭、人口猛增、生态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经济  相似文献   

12.
<正>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与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也就是说,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平 《北方经济》2011,(16):71-7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东西差距的扩大,西部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期,如何加快西部经济的生态化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课题。笔者从理论上对环境恶化作了分析,探讨了西部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指出了做好生态经济建设规划、做好新产业规划和布局、积极探索西部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制定绿色产业政策、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依托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一项生态富民产业。林下经济发展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西藏传统发展模式下的GDP高速增长是违背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以破坏生态系统、污染环境为代价,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违背市场竞争机制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破坏性的高增长,当前,西藏应基于建设生态文明为视角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利用西藏天然的生态优势,构建新的产业结构,建设特色生态产业,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结束西藏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真正实现西藏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相似文献   

16.
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不仅是东亚、东南亚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1],因此被赋予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能源发展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海拔高、气候复杂、生态脆弱的自然地理状况等原因,西藏潜在能源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不仅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还加剧了生态恶化.本文通过分析西藏的能源消费状况及时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在生态安全屏障前提下的能源开发战略,达成既有效发挥潜在能源资源优势,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同时又能对生态影响最小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改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选取典型的生态资源富集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穷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的民族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探索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能保护生态资源,改善当地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甘孜州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设计及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恶劣,西藏经济比较落后,中央对西藏的发展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尤其是1994年以来,利用倾斜财税政策的调节导向作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育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了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人的宗教观和习俗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阐释了藏族宗教、习俗在生态保护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西藏的经济发展必须与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应当以藏传佛教、藏区文化和高原景色为主线,以发展旅游服务业为主,兼营农牧业。大规模的工矿企业不适宜西藏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20.
在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主旋律的今天,区域发展研究中生态要素的测评也已不可或缺。文章在诠释生态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从甘肃省2003-2012年的时序数据和我国西部各省份2012年的截面数据两个维度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社会发展呈上升趋势,但主要依靠经济要素拉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模式陈旧;在生态要素的影响下青海地区表现出了特殊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