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珠  李松梁 《中国外资》2012,(6):68-69,71
金融危机后,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复苏计划,然而收效甚微。在经济刺激政策无效并逐渐退出后,各国学者已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危机爆发深层次原因的分析上。他们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是近三十年来世界金融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因此,对其进行改革的相关事宜再次被提上日程。分析表明,短期内维持美元的稳定是当务之急,中长期来看,可以考虑通过多元储备体系过渡到基于SDR的超主权储备货币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对SDR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替代账户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了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比较各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超主权国际货币作为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的国际储备货币,可以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并且可以消除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公正性,因此,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致力于创建超主权国际货币。  相似文献   

3.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立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其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大大增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能力,减轻了在国际清偿能力中对美元的严重依赖,增加了新的货币定值标准和国际计价单位,为国际储备资产摆脱某种贵金属的非货币化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5.
伍桂 《新疆金融》2010,(6):145-158
<正>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无体系(non-system)时代(IMF SPN/09/26),由此国际储备体系逐渐开启了多元化的进程,但美元始终处于全球储备体系的中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当前国际储备体系的内在缺陷,也使国际储备体系改革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国际储备体系的不公平性、不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研究60年代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当今盛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之间的差异。60年代,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货币,倘若政府不希望持有美元,唯一的选择便是从美国财政部购入黄金。今天,他们则可以以美元换手欧元。他们可能继续购入美元以避免其本国货币升值,但随即他们又会在外汇市场上出售美元,换回欧元。于是欧元汇率上升,由于外国对美国政府债务持有需求的降低,美元利率将会迅速上调。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下列两种创新方法可资借鉴:欧洲中央银行可创设一特别便利设施(a special facility)以满足人们对欧元的这种需求;中央银行把非意愿持有的美元存放于基金组织所管理倡导的便利设施中。建议一赋予了欧元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建议二则将这一角色功能定位在特别提款权身上。它同时将避免日后美元与欧元货币问转换所造成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主要分五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概述特别提款权的创立经过.第二部分则重点介绍特别提款权的分配、用途,形成对特别提款权的基本的了解.第三部分则主要是关于特别提款权优势与缺陷的比较分析,从特别提款权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本位货币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针对特别提款权存在的缺陷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第五部分则根据前进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常昊 《中国外资》2012,(10):43-44
本文主要分五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概述特别提款权的创立经过。第二部分则重点介绍特别提款权的分配、用途,形成对特别提款权的基本的了解。第三部分则主要是关于特别提款权优势与缺陷的比较分析,从特别提款权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本位货币的可能性。第四部分针对特别提款权存在的缺陷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第五部分则根据前述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对特别提款权地位的分析和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别提款权产生的先天缺陷以及不利于其发挥作用的国际货币和技术性困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比重不断降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依然会继续下去,特别提款权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资产也将长期存在下去,但它不会成为主要的储备资产。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及其相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而对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与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目标的讨论需要深化对相关机制的研究。本文分析了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条件和特别提款权的缺陷及改革的复杂性,提出将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为现实选择,认为美元、欧元与亚洲关键货币将成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推行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也需完善国际汇率协调机制,对美元发行应建立国际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国际政治角度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阐述了国际政治因素与国际货币体系的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公权力的形成而非“理想设计”,建议以多极均势的策略制衡美国金融霸权、最终构建超主权货币。同时,中国应该依据自身的实力积极推进构建新秩序。  相似文献   

13.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对危机根源的已有研究多从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等方面进行。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另辟蹊径,从货币角度层层剖析危机成因,并提出现行货币体系的不完善是最终引发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因此,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货币体系改革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同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文章最后分析了已有改革方案,并对我国在未来改革中可行的作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关干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此起彼伏,相关改革方案也层出不穷。从国际货币体系由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黄金→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的历史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形态的更替首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汇率制度的变革决定于大国之间的长期博弈。尽管目前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有多种选择,但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将是由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多种货币相互制衡的国际货币格局。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关键的推动力。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应当是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步走”的战略。决定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根本因素,在于我们能否正视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体制和结构问题,能否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留易不断增强制措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全球生产、贸易和金融格局正在发生复杂、深刻且影响深远的新变化。本文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尝试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走势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沙盘推演,从基本形态、触发条件、作用机制和潜在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多重均衡状态。短期来看,美元的主导地位得以延续;中期来看,美元危机及现行体系崩溃的风险上升;长期来看,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新体系将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6.
全球流动性膨胀与图际货币体系危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描述了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本位货币美元以及欧元向外过度提供引致全球流动性膨胀的机制和规模,指出了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和经济虚拟化的过程,进而从境外美元资产规模和投机资金力量、美国外汇储备等方面分析了美元危机不可避免的原因,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只是美元危机的一个前奏。最后文章指出国际第二大本位货币欧元已经加入了无节制扩张行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巨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将加剧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扩散,使得人们对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美元虽然仍将保持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但相对地位会下降,这为人民币等其它货币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空间.由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将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影响力,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不会逆转.金融危机显示出独立投行模式的缺陷,金融业将更加趋向于综合经营.未来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适应.公允会计准则、评级体系等也需要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布雷顿森林机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在回顾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主要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现存体系的核心缺陷,并对已经进入改革日程的一些议题上存在的分歧意见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差异,短期内在核心内容的改革上将难以取得突破,但是在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的改革领域,将有可能取得进展。20国集团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推动是令人鼓舞的信息,中国将为推动改革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在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制度变迁的分析,总结了俄罗斯近年来货币政策的执行经历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Central bank currency swaps have emerged as a de facto key fea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with the US Federal Reserve having extensive recourse to them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ir exploitation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o help internationalizing the renminbi. Combined with the unlimited and exclusive power of central banks to create money these swaps can match the volatility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However, they have so far not been associated with conditionality, and are more precarious than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Strictly framing the discretionary use of this tool seems unrealistic but an internationally agreed set of principles would enable a fairer and perhaps more efficient exploitation of this instru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