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介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基本交易结构;从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分类、发展动力、银行动机、产品定价、发起主体和基础资产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统一资产证券化法律和交易规则,扩大投资人范围,增强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并注意控制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地把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使风险得以分散,降低了风险积累的可能性.但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各类金融风险,对此类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也就成为各个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类别及其管理,并结合美国次级债风波进行论述,以对国内金融行业正确认识及防范资产证券化风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以其融资结构的创新和资本利用率高的特点,成为各国资本市场上极具活力的金融产品。我国的资本环境也适时引入了资产证券化,并已进行了资产证券化方面的尝试。而风险隔离机制是资产证券化构建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从我国现有法律制度环境出发,探讨资产证券化以及风险隔离机制的有关问题,主要从SPV的独立、SPV的设立方式以及资产转移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如何完善风险隔离机制。  相似文献   

4.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资产的证券化使得银行风险分散到其他领域,扩大了风险范围。本文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效控制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该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资产证券化各方面的重新思考。为了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产生的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资产证券化会计的建立与完善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国际会计理事会(IASB)资产证券化会计的研究历程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出一些启示,以期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被证券化的资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类型,一种是金融机构的正常信贷资产,一种是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资产,还有一种是企业收益专项资产。其中以不良资产本息偿还为现金流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类型,被认为是化解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增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手段,而得到众多商业银行的青睐。然而,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程序非常繁杂,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也就非常多,对其进行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此,笔者就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控制问题展开论述,文章分别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起人、资产证券化的中心环节——SPV、信用评估机构、担保人以及受托管理人等五个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分别分析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的控制问题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谈资产证券化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惠  孙鹤鸣 《商业研究》2003,(5):178-179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实务界的呼声日益高涨。从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法 律特征,分析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的法律问题,并对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同时提出 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了资产证券化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主要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带来的一些新的风险,并进一步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资产证券化一直被视为转移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而我国的资产证券实践中政策因素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政策因素在资产证券化影响银行信用风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其作用效果。研究表明:一方面,2014年底及2015年初,资产证券化业务审批制向注册制或备案制的政策转变,显著促进了资产证券化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政策因素推动下,资产证券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在不同银行微观特征之间存在差异,若资产流动性、资本规模、营利性越低,及风险资产占比越高,资产证券化越有利于缓解信用风险,同时相比上市银行和规模较大银行,资产证券化对非上市银行与规模较小银行信用风险的降低程度更高。因此,监管当局应逐步完善制度体系,优化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针对不同银行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并规范资产证券化业务主体行为,防止针对资产证券化功能的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龙 《商场现代化》2007,(21):361-362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资产证券化已成为一种主流融资技术,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征包括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大数定理和资产组合理论、资产证券化的标志性机构—特殊目的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分析方法—现金流量分析、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技术—破产隔离、信用增级与信用评级等。我国于1992年开始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历程,近两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开始快速发展起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包括法律与风险问题、资产选择规模问题、担保问题等,有关的法律制度尚需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闫雪晴 《上海商业》2023,(2):103-105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凸显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性。信贷资产证券化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收益的同时,其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在介绍信贷资产证券化定义及机理基础上,分析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推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一)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问题会计确认问题是资产证券化会计的核心问题,目前国际上有两种确认标准:SFASNo.125的确认标准和IASNo.39的确认标准。其主要采用的是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风险与报酬分析法是典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确认方法。根据该方法,金融工具及其所附属的风险与报酬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只有转让了相关资产组合所有的风险和收益,证券化交易才能作为销售处  相似文献   

13.
供应链资产证券化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供应链中的资金配置和改善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供应链资产证券化进行有效管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简单讨论供应链资产证券化融资分类,深入探讨供应链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形成原因和防范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与风险防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化已成了世界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对现代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从2005年12月起对银行业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正经受着"美国次贷危机"经验教训的洗礼。本文介绍了我国大陆在资产证券化领域近12年的摸索、讨论和试点情况,并在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金融体制建设的现实意义之后,提出了我国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及资产支持证券风险防范的6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有效防范资产证券风险一直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本文结合对美国金融危机以及目前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分析,认为资产证券化的最大风险仍然是资产本身的风险,对于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主要是资产本身风险的防范,防范的核心是建立一套与资产证券化相适应的有效信用评级机构监督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国际金融领域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在我国正处于试点阶段,才刚刚起步,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许多风险。就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违约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先介绍违约风险的度量方法,再深入分析了KMV模型,然后提出控制信贷资产证券化违约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朱睿 《消费导刊》2009,(11):75-75
本文首先回顾了此次金融危机形成发展的过程,再由资产证券化入手,先介绍了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分析金融危机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之后以资产证券化的典型产品住宅抵押贷款转付证券为例,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过程,从中找出此次金融危机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最后,明确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并提出规避这些风险所必要的条件,对资产证券化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风险自留规则下,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冲击的资产证券化择机模型,研究风险自留规则对资产证券化择机的影响及相应融资策略。结果表明:同等融资需求下风险自留导致更高的基础资产投入量,提高证券化融资总成本,降低商业银行证券化融资效用;风险自留显著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择机策略,使得资产证券化替代附属债务融资的条件变得更加严格,不同情境下分别存在单一融资策略、完全替代策略和混合融资策略;风险自留会削弱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资本管理动机,增强流动性管理动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资产证券化与美国次贷危机的关系,揭示了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危机中发挥的隐藏风险、传导风险与放大风险的作用。巨灾保险证券化是一种特殊的资产证券化,也具有以上三种作用。因此,在发展巨灾保险证券化时,要注意避免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银行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设计的难点入手,通过对风险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后续涉入法等三种会计运用方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银行资产证券化会计难点的创新性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